曆史是說過和做過事情的記憶。——卡爾·貝克
喬緻庸是清代商界中一顆耀眼的明星,喬家自喬貴發開創事業以來,曆經數代人終成晉商中赫赫有名的家族,尤其是喬緻庸,他将喬家的事業推上了頂峰。作為一個商人,重利是天生的本性,可難能可貴的是,喬緻庸愛國忠君、扶危濟困、樂善好施。在喬家敗落之際,正是喬緻庸積下的恩德才讓喬家大院得以幸存。

喬緻庸及其後人代代謹記祖訓,和睦鄉裡、善待窮人,族人堅持數代不懈,村人有口皆碑。對于貧窮鄉鄰,或是家中死了人無力埋葬,或是有病無錢求醫買藥,或是家境不好過不了年,隻要是到了喬家求助,都可以得到無償的幫助。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喬緻庸壽終正寝,享年89歲,他死後給子孫留下了千萬計的家産。可最重要的并不是這些,而是喬家的名聲。據說,喬緻庸死後,方圓百裡的老百姓都前來為他送行。出殡時,從喬家大院到墳地,群衆自發戴孝者成千上萬,這樣的場面聞所未聞。
和同時期很多晉商一樣,喬家最終也沒能逃過衰落,隻不過喬家的衰落要遲于晉商其他家族。民國期間,喬家的生意受到很大的影響,僅“複盛公”、“複盛全”、“複盛西”這3家商号就損失了現洋數百萬元,此後元氣大傷。
抗戰期間,喬家的日子就更難過了。1938年,標頭喬家的店鋪被日本人占據,連同資金、貨物、職工一律交給了日僞。為了隐瞞現金,造假賬冊,從賬面上看現金所剩無幾,而實際上卻将數十萬元埋在了3丈多深的地窖裡,為抗戰的8年時間中,日寇竟然毫無察覺。但至此,喬家發展了200多年的“複”字号一蹶不振。
抗戰勝利後,喬家無意再經營“複”字号,多數夥計相繼離号,隻剩下“大德通”勉力維持,慘淡經營到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喬家銀号生意再次迎來危機,貸款債務無法收回,而存款人紛紛前來提款,最終,喬家變賣店鋪、貨物,才将債務還清。
1952年,喬家票号開始遣散職工,票号生意結束。1955年,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喬家的所有生意才最後消失。至此,喬家的百年基業徹底畫上了句号,不過,喬家也是晉商中落幕最體面的一家。
土改時,喬家全族全部遷出,喬家大院被當地政府接受,後來大院被分給村民們居住,可是村民始終不肯搬進大院。為了動員村民的搬家,當時的工作隊開展了大量的工作,說以前地主資本家剝削農民,如今也該讓農民翻身做主人享享福了。
在動員大會上,村民們終于說出了不願搬進喬家大院的原因,因為他們世代蒙受喬家的大恩,如今喬家蒙難,但他們絕不會忘記喬家以前的大恩大德,說什麼也不做落井下石、有愧良心的事。
後來,縣政府曾将大院用為部隊醫院,又曾作為糧庫,還被省商業幹部學校和縣委黨校占用,除了一小部分房屋被拆除外,喬家大院大部分保持了原貌。
文革期間,紅衛兵企圖沖進喬家大院“除四舊”,村民們自發組織護院,阻止了這場浩劫。村民所做的這一切,無非都是感恩喬緻庸及其他的後代為喬家堡所作出的貢獻。90年代,喬家大院被确定為國家文物機關,如今已是著名的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