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邦稱帝後重賞群臣,隻有張良提的要求不同,也是以救了自己一命

曆史是說過和做過事情的記憶。——卡爾·貝克

提起“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人們的腦海中想必都會浮現其“運籌帷幄之中而決勝千裡之外”的形象。事實上,張良确實是一個極其聰慧的人,在一場事關生死的抉擇中,他做出了最佳選擇,讓自己在重重殺機中保住了性命。

劉邦稱帝後重賞群臣,隻有張良提的要求不同,也是以救了自己一命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開始對昔日功臣進行封賞,其中張良得到的賞賜是齊地三萬戶。劉邦讓張良自選三萬戶時,張良卻直接拒絕了,他隻想要留縣(今江蘇省沛縣東南)。須得知道張良拒絕的這個賞賜何其之大。齊國憑魚鹽之利富甲一方,遠非一個小小留縣能夠企及。那麼,張良為何要拒絕這一厚賞呢?原因無他,張良若是接受了這厚封,便會有性命之虞。

細心的人不難發現,劉邦加封功臣時,所封爵位最高隻是侯爵,重賞的也都是早期跟随他的老将,其中很多都是沛縣人。這些足以說明劉邦心裡是有打算的,非劉氏不得封王,隻是時機尚不成熟,他沒有表露出來。此外,不是從沛縣就開始就跟劉邦打拼的老人,是很難得到其真正信任的。

劉邦雖然未有明說,但張良憑借他對劉邦的了解,已然心知肚明。劉邦給他三萬戶,看似是給他最高封賞,實則是對他不信任的表現。劉邦之是以不信任張良的原因有很多。盡管張良很早就投靠了劉邦,但張良的父親和祖父都是南韓丞相,張良最初也确實是韓王的人。

劉邦稱帝後重賞群臣,隻有張良提的要求不同,也是以救了自己一命

在項梁、項羽叔侄集各路義軍首領共商大事的一場會議上,張良對項梁提議:“你看,你現在已經立楚王為後人了,這時候最需要的是多樹黨羽,韓王諸多公子中,橫陽君成最賢,可以立他為韓王。”鑒于二人之前早有情誼,項梁便一口答應,同時還任命張良為南韓司徒(相當于丞相)。可以看出,張良首先是韓王的人,其次才是劉邦的人。後來劉邦被封為漢王時,張良隻是送了他一程,并沒有跟他一同回去建功立業,而是重新回到了韓王身邊。這些都說明了,早期的張良并不是劉邦的人。

劉邦稱帝後,随即開始排除異已,昔日項羽手下的臣子都被他逐漸誅殺,一些手握兵權的臣子也被慢慢架空,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韓信。韓信當年參加了劉邦和項羽的會戰,用計幫劉邦打敗了項羽。項羽剛死,劉邦就從韓信手中收回了兵權,借口讓韓信熟悉楚國的情況,将其改封為楚王。實際上,劉邦就是害怕韓信造反,是以才讓他離開自己的大學營,唯有如此劉邦才能安心。

張良目睹了整個過程,對帝王心思實在是有了深刻認識。一直到後來韓信被殺,張良也沒說過一句話。畢竟這天下已經是劉家的天下,劉邦以後考慮的都是如何把這天下長久地留在劉家身邊。

劉邦稱帝後重賞群臣,隻有張良提的要求不同,也是以救了自己一命

縱觀曆史,隻有兩種人敢向皇帝索要重賞——要麼是像司馬昭、曹操等可以輕松廢立皇帝,要麼就是活得太久想找死的。張良這樣的頂級謀士,自然不會做出如此愚蠢的事,拒絕齊地三萬戶是必須的。不過高祖劉邦已經讓張良挑選封地了,不選也是不行的,那麼張良究竟該選擇何處呢?

事實上,唯有留縣乃是最佳選擇。留縣既是劉邦與張良的相遇之地,同時留縣的名稱又一語雙關——留者,留也,意思就是說,是你劉邦要我留下來的。憑張良的智慧和劉邦的悟性,兩人自然是心照不宣,從此相安無事。留下來的張良,再也不建言獻策,因為有蕭何處理國事,他當然是少說為佳。

畢竟張良是戰略家,和政治家蕭何的定位不同。建立政權的過程中,張良能夠發揮極大作用,但到了和平時期卻毫無用武之地,甚至還會成為統治者所忌憚的對象。張良之是以是智者,就在于他很清楚自己該在什麼時候發揮什麼樣的作用,自選留侯實為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