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希濂晚年回憶:倘若當時讓30萬人撤到緬甸,後果不堪設想

上個世紀初的中國正在經曆着一場民族命運的抗争,雖說人民群衆是曆史的創造者,但偉人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

提起能夠改寫中國命運的人物,蔣介石是不得不提的,抛開政黨之争,蔣介石個人的才能還是十分出衆,以他為首領的國民黨在抗日戰争時期也作出了不可否認的貢獻。

有些史書和資料上把國民黨的潰敗原因之一歸結為國民黨内部的派系鬥争,雖然蔣介石手下的大将中有各自為政的例子,但也有很多對蔣介石忠心耿耿的人。

宋希濂晚年回憶:倘若當時讓30萬人撤到緬甸,後果不堪設想

國民黨的隊伍中也大有人才,比如白崇禧、薛嶽、杜聿明,還有胡宗南、宋希濂、張治中等。不過國民黨内的這些精英人物最終也沒能改變國民黨走向潰敗的結局,1949年建國前夕,國内的形勢已經十分明朗,國民黨軍隊困守一隅,在做最後的垂死掙紮。

面對着不可逆的局勢,國民黨内部的人也開始了謀劃退守之策。當時擔任川湘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的宋希濂與擁兵自重的胡宗南就商量過一個代号為滇緬計劃的退守之策,不過多年以後宋希濂回憶起這段曆史卻感慨,如果當時讓30萬人撤到緬甸,那麼後果真的很嚴重。

籌謀退路

時間回到1949年年初,當時洞悉時局的人都明白國民黨大勢已去,是以國民黨内部開始出現了各種各樣自保的辦法,有人做困獸之鬥,有人幹脆歸降共産黨,還有人想明哲保身,找一個萬全之策,在保住軍隊實力的前提下,伺機而動。

宋希濂晚年回憶:倘若當時讓30萬人撤到緬甸,後果不堪設想

胡宗南和宋希濂作為老牌的國民黨将領,自知手上沾滿了共産黨人的鮮血,且受蔣介石器重多年,唯有想辦法保住實力才是長久之計。

早在胡宗南和宋希濂商議滇緬計劃之前,宋希濂就已經開始了未雨綢缪,他還曾經去見過對自己不錯的長官張治中,向他讨教接下來該怎麼辦。

當時張治中擔任國民黨赴北平和平談判的代表,他的意思是讓宋希濂暫時按兵不動,一切等談判結果出來之後再做定奪,因為張治中本人對和平談判的結果一個預判。

宋希濂晚年回憶:倘若當時讓30萬人撤到緬甸,後果不堪設想

隻不過宋希濂沒有等到張治中的回信,是以也沒有進行下一步的行動,後來二人碰面之後還提及過此事,最終歸結于特務組織從中作梗。

當時的宋希濂官至川湘鄂邊區靖公署主任,掌握的部隊人數也多達14萬,是以很多人都在盯着他的動向,也曾經有人想拉攏他一同起義,但宋希濂自知有多少共産黨人慘死在自己手下,是以拒絕了。

打又打不的,降又降不得,宋希濂看着手下的一衆兄弟猶如熱鍋上的螞蟻,何去何從根本沒有頭緒。

宋希濂晚年回憶:倘若當時讓30萬人撤到緬甸,後果不堪設想

1949年8月,宋希濂專程坐飛機到漢中找胡宗南,因為胡宗南跟他的處境十分相似,而且胡宗南比宋希濂受蔣介石器重的多,手下還有幾十萬大軍,如果他能和胡宗南聯手,再好不過。

研判時局

胡宗南也很重視宋希濂的到訪,還親自到漢中機場去迎接,他們二人此時共同擔憂的都是自己和軍隊的前途命運,是以見面之後就進行了長達七八個小時的密談。

後來據宋希濂回憶,他們主要讨論了三個問題,第一個是第三次世界大戰會不會在短時期内爆發,第二個問題是國民黨能否控制住西南、華南以及台灣地區。

宋希濂晚年回憶:倘若當時讓30萬人撤到緬甸,後果不堪設想

不過以上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比較容易得出,而且答案基本上也是不争的事實,他們密談的核心内容都是第三個問題,也是宋希濂這次專程而來的目的,如果解放軍進軍西南地區,國民黨有沒有抵禦的能力?如果西南守不住了,下一步該如何打算。

在蔣介石的全盤布局中,西南地區是他的大後方,企圖憑借着西南地區獨特的地理優勢來拖慢解放軍的進攻,進而擷取“反攻”的時間。不過宋希濂和胡宗南對當時西南地區的形勢看得要比蔣介石清楚。

表面上看,國民黨确實占據着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區,不過在這面積比較大的區域内,僅僅有90萬軍隊駐守,況且這90萬人的軍隊也不是精銳之師,多數的新編軍隊根本沒有戰鬥力。

宋希濂晚年回憶:倘若當時讓30萬人撤到緬甸,後果不堪設想

胡宗南和宋希濂都清楚這一事實,是以他們讨論的重點也不是如何在西南地區與解放軍進行決戰,他們讨論的西南失守之後的退路。

想要儲存實力,就要把主力部隊退守到解放軍不容易打到的地方,根據當時的形勢,退往西康一帶是最好的路線,甚至可以退到滇緬邊區。

宋希濂在這一帶打過仗,對情況熟悉得很,退一萬步說,解放軍如果打到了滇緬的邊境,他們還有打赢的緬軍的信心,可以在緬甸北部儲存實力。

宋希濂晚年回憶:倘若當時讓30萬人撤到緬甸,後果不堪設想

計劃被否

此方案一提出,就得到了二人的肯定,思慮再三,都認為這是一個上上策,二人甚至還詳細地規劃了具體的細節。

雖然胡宗南和宋希濂想的是先自保實力,再伺機而動的政策,當時對蔣介石忠心耿耿的兩個人還是想征得蔣介石的同意。計劃謀定不久,二人就飛往重慶前去面見蔣介石,并且将滇緬計劃向他和盤托出。

沒曾想他們二人認為極其高明的滇緬計劃被蔣介石全盤否定了,并且痛斥他們二人不思與解放軍決一死戰,反而是想着逃跑。

宋希濂晚年回憶:倘若當時讓30萬人撤到緬甸,後果不堪設想

在當時,宋希濂和胡宗南都是國民黨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如果他們制定的滇緬計劃開始實施,那麼其他的軍隊就更加無心作戰,等于将西南地區拱手相讓,是以不管二人如何勸說蔣介石,蔣介石始終不為所動,滇緬計劃也隻能就此作罷。

不過晚年宋希濂回憶起滇緬計劃的時候也說過,這個計劃隻是聽起來很美,如果當時讓30萬人撤到緬甸,那麼後果真的很嚴重。

首先30萬人的軍隊撤退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人數太多、目标太大、戰線太長,任何一個環節考慮不到都會功虧一篑,假如這30萬大軍有幸逃到了緬甸,後期的物資補給又将從何而來?

宋希濂晚年回憶:倘若當時讓30萬人撤到緬甸,後果不堪設想

小結:

戰争向來都是殘酷無情的,戰場上的任何一個決定不僅關乎着戰役的勝敗,還關系到無數士兵的生死存亡,以及這些士兵背後的家庭。

如果能夠生活下和平的陽光下,沒有人願意發動戰争,隻不過很多時候曆史的發展逼不得已需要依靠戰争來解決根本的沖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