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隋碑之冠《龍藏寺碑》:一位蘭州人和河北古寺院的千年書法糾葛

金城王氏,真是不尋常:

父親神箭定江陵,

兒子為中國書法史留下一塊碑

一位蘭州人,為中國書法史,留下了一塊繞不過去的碑。

這碑就是《龍藏寺碑》,它啟發了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為浩浩蕩蕩的唐楷時代,打開了大門。

公元585年,這位蘭州人,在轟轟烈烈的隋文帝時代,修建一座龍藏寺,并請高手書寫镌刻了龍藏寺碑。

1.《龍藏寺碑》被譽為隋碑之冠

距離蘭州千裡之外的河北正定,有一座千年寺院。它紅牆灰瓦,蒼松翠柏,沉穩大氣,“隆興寺”三字,盡顯古寺滄桑之氣,但也隐藏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遊走在寺院内,一座神秘的碑亭,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千古名碑《龍藏寺碑》,就在這裡矗立了1500年之久,至今依舊啟迪影響着一位位前來參觀學習的書法人。

隋碑之冠《龍藏寺碑》:一位蘭州人和河北古寺院的千年書法糾葛

這是一通什麼樣的碑?居然有如此大的魅力?在書法史上,隋《龍藏寺碑》被稱為隋碑之冠。

大隋王朝是中國曆史著名的短命王朝,僅僅傳二世,三十七年。有雄才偉略的隋文帝,也有昏聩荒淫的隋炀帝,留下了文治武功,也留下窮兵黩武民不聊生。傳世的隋代碑刻,僅有三塊。龍藏寺碑為第一,被譽為隋碑之冠。

《龍藏寺碑》隋開皇六年(585年)刻,通高3.15米,寬0.90米,厚0.29米。碑文楷書30行,行50字,凡1500餘字。碑上兩面都有文字,碑陽正文楷書,三十行,行五十字;碑陰題名楷書,共六截,三十行,各行字數不等;碑額亦楷書,三行,行五字。

整紙拓片碑陽高1,,56米,寬0.89米,碑額高0.42米,寬0.31米。碑額呈半圓形,浮雕六龍相交,造型别緻,刻工精細,具有隋唐氣象油然而來。

石碑的開頭,就提到那位千裡之外封侯的蘭州人。這就是龍藏寺碑,碑額上的楷書:“恒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龍藏寺碑”15字。這位鄂國公,就是恒州刺史王孝仙。

他就出自金城王氏,其家族是當時武将世家,其父是北魏北周時期,著名的悍将,曾神箭定江陵。

2.金城的将門世家

《龍藏寺碑》的故事,就要從這位蘭州人開始。人們抄錄碑文後,有一段内容是這樣寫道:太師上柱國大威公之世子,使持節左武衛將軍,上開府儀同三司、恆州諸軍事、恆州刺史、鄂國公、金城王孝仙(讀xian原字為 單人旁+零),世業重於金張,器識逾於許郭。軍府號為飛將,朝廷稱為虎臣。

這裡明确提到的金城人,名為王孝伶(xian原字為 單人旁+零)。這是個異體字。後人考證,為仙的異體字。

在北周時期,金城王氏其家族為武将世家,其父就是名震一時的名将王傑。

隋碑之冠《龍藏寺碑》:一位蘭州人和河北古寺院的千年書法糾葛

王 傑,字文達,是金城直城人。北魏時期,金城郡下轄子城縣。子城縣(在今榆中縣一帶,也有說在西固)。這裡的直城應該是子城縣的誤讀誤寫。

王傑的高祖王萬國,為北魏伏波将軍、燕州刺史。他父親王巢任過北魏榆中鎮将 。出生于武将世家的王傑,從小就經受了國術訓練,臂力過人,善于騎射。在金城時,被人們稱為萬人敵。

此時,正是北魏末年,天下大亂,各方勢力輪流登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又變為北齊北周。當時,涼州一片混亂,連刺史都被人抓了。而金城郡遭受吐谷渾的襲擊,渭州則被羌氐圍攻,從隴山到瓜州,乃至河湟一線,各地地方勢力尾大不掉。

後來,宇文泰蕩平了隴上各地豪強勢力,收攏關隴各地勢力。王傑家族作為金城地方豪強勢力,投靠了宇文泰。王傑勇武過人,在軍中威名赫赫,王傑以揚烈将軍、羽林監的身份,參加了複潼關、破沙苑、争河橋戰鬥,以勇敢聞名。宇文泰對他的寵信日隆,還賜姓宇文氏,進爵為公。累遷侍中、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隋碑之冠《龍藏寺碑》:一位蘭州人和河北古寺院的千年書法糾葛

這裡就要說王傑的巅峰之戰,一箭定江陵。宇文泰在同西魏對峙的同時,又掃平了巴蜀之地,繼續進行統一天下的霸業。西魏恭帝元年(554年),王傑随于謹圍攻南朝梁的都城江陵(今湖北江陵)。

此時,攻城戰非常慘烈。梁軍這邊也有高手,有一個悍将善使長槊,西魏的攻城将士,多不是其對手。于謹下令王傑出戰,王傑彎弓射箭,梁軍中長槊悍将,應弦而倒,魏軍将士一擁而上,攻克城池,俘虜梁元帝。

此戰,王傑可謂是一箭定江陵。

不久,宇文泰卒。次年,其子宇文覺取代西魏,建立北周政權,封王傑為張掖郡公,任河州(今甘肅臨夏)刺史。後來進位大将軍、泾川總管。大象元年(579年),王傑去世,時年六十五歲。朝廷追贈都督河、鄯、鄧、延、洮、宕、翼七州諸軍事、河州刺史,追封鄂國公,谥号為威。

王傑雖然是武将,到在治理地方上,卻以“以忠恕為治”,寬厚愛民,深得百姓敬仰。

隋碑之冠《龍藏寺碑》:一位蘭州人和河北古寺院的千年書法糾葛

不過,在清中期之前,人們一直弄不清,龍藏寺石碑的這位金城王孝仙(讀xian原字為 單人旁+零)究竟是何人?

因為,這個問題曾經難住了宋代的歐陽修。歐陽詢也始終沒有弄清楚,王孝仙到底是何人。

3.清人揭開難住歐陽修的王孝仙之謎

歲月千載,豪傑輩出,有不少人曆史失載,也是難免的。可是,王孝仙的謎團則是因認字而産生的。

龍藏寺是千年古寺,由來已久,其寺院名稱,也是多有變化。曆史記載,真定府治東龍興寺,為隋龍藏寺故址,寺建于開皇六年(585年)。後宋太祖曾遊覽過這裡,是以在九六三年,對寺院進行了重建,因宋太祖遊覽的緣故,取名龍興。後來,以訛傳訛為隆興寺。又因寺院内有大銅佛,故俗稱大佛寺。龍藏寺,或因隋唐、五代戰亂之故被毀,石碑曾一度流落到了真(正)定府衙前。宋代重修時,才移到隆興寺中。

這是寺院千年變遷的大體脈絡。而要解開王孝仙之謎,則要經過漫長的歲月。

隋碑之冠《龍藏寺碑》:一位蘭州人和河北古寺院的千年書法糾葛

清中期,在文字獄的打壓之下,大批文人轉向了故紙堆。由此,考據學大為興盛。人們才又逐漸關注起,這通隋代碑刻。并且在曆代文人書家的推崇下,龍藏寺碑上升到了今天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時,人們發現金城王孝仙(讀xian原字為 單人旁+零),其實就是仙的異體字。不獨王孝仙如此,這通碑中,出現了不少異體字。原來,六朝時期,天下大亂,文化遭受摧殘,大量異體字就此出現。、

直到唐楷盛行,才逐漸解決了這個問題,但依舊有大量異體字存在。曾經被網絡熱炒的顔真卿的刺史、刾史,就是如此。千年後,大學博士依舊讀錯刾史。

清人王澍對此,進行了很細緻的解讀分析,最終揭開這個曾經難住歐陽修的問題,金城王孝仙之謎。

4.大隋虎臣王孝仙

關于王孝仙,史書有十幾個字的記載:“子孝僊(仙顯得繁體),大象末,位至開府儀同大將軍。而在《北史》中,則記載為王孝遷(遷的繁體qian)。可見,王孝仙這個名字當時就曾發生誤讀。

有了龍藏寺碑的相關記述,再加上,其中的“大威公世子”及仙的異體字,基本就能确定王孝仙的名字了。此時距離龍藏寺的興建,已經過去了近1500年。

大象末年,王孝仙繼承王傑的爵位,位至開府儀同大将軍。到了隋代,王孝仙任恒州刺史,奉命勸獎州内士庶萬餘人修造龍藏寺,為國家祈福。寺院落成後,他請來書法镌刻高手,記錄龍藏寺的興建過程,以傳之名山,以為不朽,龍藏寺碑就是這個背景下留下的。

隋碑之冠《龍藏寺碑》:一位蘭州人和河北古寺院的千年書法糾葛

這位蘭州人,就是這項龐大工程的主持者,沒有他主持修建龍藏寺,也就不會有龍藏寺碑了。王孝仙深得王傑之才,文武兼濟,不僅是骁将,更是文官。

碑文中有一大部分是稱贊這位蘭州的人:自馳傳蒞蕃,建旟作牧;招懷□逸,蠲復逃亡。遠視廣聽,賈琮之按冀部;賞善戮惡,徐邈之處涼州。

這裡的徐邈是燕國薊縣(今北京市附近)人,三國時期曹魏重臣。為三國時曹魏重臣,曾經在涼州最混亂的時候,任涼州刺史。也善于繪畫,文武兼濟。

太和二年(228年),魏明帝曹叡因為涼州偏遠,而與蜀漢接壤,于是任命徐邈為涼州刺史、使持節,領護羌校尉,出駐涼州。徐邈任職後,正趕上諸葛亮率兵出祁山,隴右三郡相繼反叛。河右地區少雨,常因無糧苦惱。

徐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修繕武威、酒泉鹽池,開鑿水渠,招募貧民,收繳民間私藏武器,建立學校,限制奢侈揚善懲惡,安定了涼州。249年,徐邈去世,享年七十八歲。朝廷按三公禮埋葬,賜谥号穆侯。

隋碑之冠《龍藏寺碑》:一位蘭州人和河北古寺院的千年書法糾葛

這裡邊王孝仙比作徐邈,既是對王孝仙家鄉的暗示,也是對這位河北人同現任王孝仙相比而褒獎,更是祝福王孝仙福壽雙全。徐邈七十八歲去世。

不過,龍藏寺碑書寫者卻是個未解之謎,人們根據碑末的文字,多認為是齊人張公禮所撰文書寫,但也有不少人認為,并非如此。

曆代評價《龍藏寺碑》它上承南北朝餘風,下開初唐書法諸家先河。康有為譽為“此六朝內建之碑,非獨為隋碑第一也”。其書法用筆遒勁多姿,結體中和寬博,意韻幽遠高古,無六朝儉陋習氣,曆來被稱為隋代第一名碑。

它滋養了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一批書家。打開了唐楷之門,開啟了唐楷的先聲,為中國書法史上繞不開的名碑。

這位蘭州人,在河北修建了一座寺院,卻為中國書法史,樹立了一個高峰。曆史就是偶然和必然,交織在一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