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對于中國的很多軍事家來說,都是特殊的一年。因為在幾年的發展後,我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有了政治和物質的堅實基礎。軍銜制也是以橫空出世,第六次會議通過後,決定在這一年的9月進行首次授銜。其中元帥10名、大将10名、上将57名、中将177名、少将807名,那麼這麼多的優秀将領之中,誰又是第一呢?

首先少将,少将的人數是比較多的,而第一少将應當是解方。他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生,早些年參加過東北軍,1936年成為了紅軍的一員。解方有辯才,更是運籌謀劃之才,一路從抗戰走到解放戰争再是北韓戰場。先說說辯才,最出色的一次應當是北韓戰場上,一張巧嘴說得美軍啞口無言。謀劃更不用說,彭司令每次遇上遲疑難決的大事,都會跟通信員喊叫諸葛亮來。這諸葛亮就是解方,此外彭總喜歡訓人,解方卻每次都是例外。
第一中将應當算徐立清,他是在1929年加入紅軍的,此後接連參加了反圍剿、長征、反掃蕩、延安保衛戰、解放西北等戰役。說來徐立清不但有功,還十分的謙虛,能委曲求全。比如說他曾讓級、讓銜、讓位,1950年他負責評級工作,卻主動将自己的正兵團級降為副兵團級。
1955年他主持授銜,主動将上将軍銜讓為中将,随後考慮身體又數次提出自己可以去地方或者省任副職。他的心胸之開闊令人佩服,在當時也是以身作則的楷模,人人都知道他公道正派。
第一上将蕭克,蕭克曾是黃埔四期生,一生稱得上是身經百戰。從北伐戰争一路到解放戰争,見證了近代戰争史的大半,在四野一衆名将中也算是名列前茅之輩。在當時年輕将領也中也能排上名号,24歲當軍長,27歲率領紅六軍先遣西征。不光能武,他還能文,解放後率領一百多位專家學者編寫出了《中華文化通志》。其實他的銜位本來也能更高的,許光達讓帥的時候,還特意提了他的名字。
第一大将粟裕,粟将軍從1927年便開始革命,參加過南昌起義、進過井岡山。長征的時候在南方組織遊擊戰争,抗戰的時候在江南指揮部和蘇北指揮部,解放參與了高郵戰役、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等等。同樣戰功無數,他原先評的是元帥銜,不管是資曆還是威望又或者戰功都夠。可粟将軍推辭了,還認為大将都夠高了,偉人曾親言粟将軍須為大将之首。
最後第一進制帥朱老總,他畢業于雲南講武堂,同樣戰功赫赫。早些年就是南昌起義的主要人之一,1928年又與陳将軍去了井岡山,奠定了人民軍隊的主要力量。說來當年他上井岡山的時候,偉人還特意換上新軍裝,為的就是整整齊齊見他。他參加革命七十年,經曆了過許多磨難和險境,為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