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說過和做過事情的記憶。——卡爾·貝克
宋太祖趙匡胤汲取唐五代以來藩鎮割據、政變頻繁的曆史教訓,實行揚文抑武的國策,以期達到長治久安。《新唐書》論雲:“方是時也,天将去唐,諸盜并出,曆五姓,兵未嘗少解,至宋然後天下複安。”宋太祖發動“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是以他對身邊的武将頗有戒備之心。

《宋史》記載了宋太祖與石守信的一段對話:“乾德初,帝因晚朝與守信等飲酒,酒酣,帝曰:‘我非爾曹不及此,然吾為天子,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安枕而卧。’守信等頓首曰:‘今天命已定,誰複敢有異心,陛下何為出此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貴,一旦有以黃袍加汝之身,雖欲不為,其可得乎。’宋太祖對握有重兵的石守信坦言擔憂政權的更疊。他的擔憂不無道理,因為從唐五代到宋初,軍事政變已經形成了傳統,如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唐玄宗發動“五王政變”,唐文宗時有“甘露之變”,尤其是從907年朱溫殺唐哀帝到960年趙匡胤廢後周恭帝這短暫的53年中換了6個政權,非常頻繁。曆史會在宋代重演嗎?宋太祖的應對之法就是“杯酒釋兵權”。《宋史》記載宋太祖對石守信的勸告:“帝曰:‘人生駒過隙爾,不如多積金帛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君臣之間無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謝曰:‘陛下念及此,所謂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稱病,乞解兵權,帝從之,皆以散官就第,賞赍甚厚。”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還不夠,他還要求武臣讀書。他于建隆三年(962)對待臣雲:“朕欲武臣盡讀書以通治道。”又于乾德三年(965)雲:“作相須讀書人。”由是宋代統治者大重儒者。宋太祖自己也“晚好讀書”是宋代皇族中大張旗鼓倡導讀書的第一人,開了宋代揚文抑武風氣。
在宋太祖趙匡胤的影響下,宋太宗繼而将讀書的傳統發揚光大。《宋史》記載宋太宗:“性嗜學,宣祖總兵淮南,破州縣,财物悉不取,第求古書遺帝,恒饬厲之,帝由是工文業,多藝能。”其嗜學可見一斑。宋太宗嘗謂近臣曰:“王者雖以武功克定,終須用文德緻治。朕每退朝,不廢觀書,意欲酌前世成敗而行之,以盡損益。”]宋太宗以文治國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從書籍編撰上來看,宋代的“四大部書”在太平興國年間就編成三部,尤其是《太平總類》修完時,宋太宗命史館日進三卷,用了一年功夫,終于讀完《太平總類》,賜名為《太平禦覽》。
為了鼓勵士人讀書,宋代不斷擴大科舉名額。唐代由于科舉錄取名額有限,許多文人把從軍入幕作為建功立業的途徑,是以有楊炯《從軍行》“甯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說法。宋代則不同,宋代統治者不斷擴大科舉錄取名額,使士人看到讀書的好處。《宋史》記載宋太宗對于文筆并不好的趙昌國也破格錄取,“特賜及第以勸來者”。雍熙二年(985)正月十八錄取進士四百五十八人。這一年是擴招的開始,從此宋代每次的科舉錄取名額都是唐代的數十倍,充分表明了皇族對讀書人的優待。
是以,《宋史》論雲:“藝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奪武臣之權,宋之尚文,端本乎此”。這裡藝祖指宋太祖。藝祖原是堯的祖先死後的神主美号,《宋史》尊稱宋太祖為藝祖,并指出宋代尚文的風氣源于宋太祖揚文抑武的治國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