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五千年曆史上,因為功高震主下場凄慘的将軍,那是有好多。對于那些大将軍來講,他們的生命終點不是在戰場上,反而死在别人的算計當中,真是心有不甘。因為曆史上有那麼多教訓,有些将軍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選擇铤而走險。
戰國時期秦國就有一個将軍,擔心功高震主,想要退休走人。不過皇帝選擇坦誠相待,告訴将軍你不用擔心,我不殺你就是。算是給其吃了一顆“定心丸”君臣二人齊心協力,做出一番大事業,也讓後代之君十分羨慕,被譽為美談。
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
故事中那位将軍,就是著名的大将王翦,那個皇帝就是秦始皇。曆史上秦始皇以殘暴著稱,讓大臣十分害怕,在手下做事都害怕。但是對于王翦,他賦予很大的信任,滅楚國的時候,給了王翦60萬大軍。
這60萬大軍意味着什麼大家可想而知,可以說占據了秦國大部分兵力。如果王翦有異心的話,完全可以率領兵力傳回鹹陽,對于秦國來講,無異于滅頂之災。敢這麼做,無疑于一種賭,幸運的是秦始皇賭赢了。
滅楚之前秦始皇為了讓王翦放心,還安排一個舉動。将自己的女兒華陽公主嫁給他,算是徹底打消他心中不安,放心大膽前去滅楚。一年之後得勝回來,成為朝中大功臣,備受帝王的看重。統一中原之後,王翦選擇急流勇退,保住後半輩子平安。
因為軍事才華備受賞識
事實上王翦這人家境不是很好,但是對兒子很重視,對于他的教育十分上心。他從小就喜歡軍事,家人無意當中發現這方面天賦,刻意去培養。那個時候家裡沒有什麼玩具讓他玩,于是給他做一些奇形怪狀的“武器”讓他玩。
這種愛好培養他對于軍事方面的興趣,從小喜歡兵法,精通各種兵器。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走上戰場奮勇殺敵,實作建功立業的希望。有一次秦始皇碰到他,知道這人有勇有謀,是個不可多得的将才,就把他收入賬下。王翦就一直跟随秦始皇,四處征戰,成就一代名将。
秦始皇這個皇位之路,走得并非一帆風順,沒少經曆波折。王翦作為心腹大将,一直陪着他左右,可以說沒有王翦的保駕護航,秦始皇統一天下之路不會走得如此順暢。畢竟有一個心腹大将在旁邊,最起碼能保護他的生命安全。當時在朝中有呂不韋集團和嫪毐集團,嚴重影響秦始皇的統治,在王翦的幫助下,最終鏟除這兩人。
獲得帝王信任
作為一個帝王,秦始皇有着自己的雄心壯志,想要統一天下。這是秦國曆朝國君,一直想要完成壯舉,終究礙于種種原因沒能成功。等到秦始皇這一代,無論是兵力,還有國力,都已經發展到頂峰。随着他執掌大權,統一天下的戰争正式開始,前後持續15年。
統一六國的過程中,除了滅南韓,王翦沒有參與。滅掉其他六國,都由王翦父子指揮,算是秦國的“擎天之柱”。為何這麼受重用,除了在戰場上表現勇敢之外,還善于使用智謀。秦國想要滅六國,最大的難關在趙國,有一個大将軍叫李牧。
如果李牧還活着,秦國統一天下的夢想會遲緩很多年。這時候王翦想出一個計策,采用離間計,挑動趙王對李牧不信任。讓趙王殺死李牧,讓趙國丢了最後的保障。李牧倒黴碰到一個昏庸的趙王,王翦就沒有這方面顧慮。
對于王翦的功勞,秦始皇心知肚明,事實上王家父子可以說是他的左膀右臂。王翦心中究竟有沒有起兵造反,秦始皇那是很了解,對其沒有起殺心。這麼多年來王家父子,一直忠心耿耿跟随自己多年,若是沒有他,哪裡有秦國現在的成就。
君臣二人坦誠相待
不過随着統一天下順利進行,王翦心中很害怕,擔心秦始皇動了殺心。對于他來說,雖然立下赫赫戰功,實作昔日的夙願,但是容易引起秦始皇的殺心。如果繼續留在朝堂上,擔心會成為下一個呂不韋,到時候秦始皇會鏟除自己。
這麼多年王翦征戰沙場多年,他身上受傷無數,身體大不如從前。況且年齡也大了,主動向秦始皇提出退休,想要告别爾虞吾詐的朝廷。對于王翦的心思,秦始皇那是一清二楚,對于朝政并不是很感興趣,壓根沒有起兵造反之心。這種人自己用心,有什麼不放心,看到他以身體不好為由想要卸甲歸田,自然是不願意。
直到後來王翦向他要求,希望帝王賞賜良田,回家種地陪伴子孫,這時才徹底想明白。哪裡是想要錢,分明想要秦始皇安心,畢竟有這麼好的生活環境,哪裡會舍得放棄。可是秦始皇真正的想法,希望王翦繼續為朝廷效力。
在他再一次提出退休時,秦始皇一針見血地指出,你不用擔心,我不殺你。你安心留下來就是,舍棄那些想法。看到帝王如此直白,王翦徹底放下心來,繼續留在朝廷中效力。對于王翦的為人,秦始皇那是心知肚明,如果想要造反,有好多次機會,何必等到今天。秦國有如此大的成就,離不開王翦的幫助。最終在秦始皇勸誡下,王翦留下來繼續輔助秦王,直到他滅掉六國,才正式功成身退。
小結
像王翦這樣,對于國家有如此高貢獻的将領,在曆史上有好多。然而能夠功成身退,并不是相當多,好多人都被帝王殺死。王翦的下場,算是相當不錯,能夠有今天成就,離不開君王對其的信任,才有這段佳話。
對于秦始皇來講,王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對國家有很大的貢獻。關鍵是這人,沒有什麼太大壞心思,不用擔心對方起兵造反。而王翦一直遠離朝政,對于功名利祿不是很看重,這也讓秦始皇徹底放下心來。這段佳話有一個前提,就是君臣二人都認清楚自己的真實條件,彼此誰都離不開誰,才能作出正确抉擇。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