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秦賦》呂不韋死後為什麼是“竊葬”?背後事實讓人心痛、心寒

呂不韋因為遭牽扯入嫪毐造反事件,被親政後的秦王政罷黜丞相之位。出于感恩呂不韋多年輔政的功勞,秦王明知是呂不韋放嫪毐進宮,才最後造成悲劇,依舊沒有舍得殺。

《大秦賦》呂不韋死後為什麼是“竊葬”?背後事實讓人心痛、心寒

但是呂不韋到達封地後不久,秦始皇就詭異的徹底翻臉,他的态度從可以不殺,變成必須立馬根除。那麼問題來了?呂不韋當時到底幹了什麼?是如何惹怒秦始皇?

《史記》:歲馀,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文信侯。

其實呂不韋什麼也沒有做!

呂不韋将秦國治理的有理有序,奠定秦國傲視東方諸國的基礎,因而其治國能力獲得整個時代的權貴認同。是以當東方各國的王得知呂不韋賦閑在家,紛紛派遣使節去招募。

《大秦賦》呂不韋死後為什麼是“竊葬”?背後事實讓人心痛、心寒

這個招募的舉動,是個一箭雙雕的必殺技。若呂不韋答應招募,憑借呂不韋的能力可以富強自己的國家,而若呂不韋不答應招募,那麼持續招募的這個舉動,可以放大秦王政和呂不韋的隔閡。

從最後結果來看,效果非常明顯。在得知大量東方諸國使節踏破呂門的門檻後,秦始皇直接寫了封信訓斥。對于秦王政來說,他可能不擔心呂不韋造反,但呂不韋無法保證其手下會不會不甘寂寞,推着他走,此時的呂不韋已經不是他個人,而是代表整個秦國的呂不韋集團。這個集團為獲得更好的未來,是不甘心多年的經營全部失去,殊死一搏幾率極大。(後世趙匡胤皇袍加身,就是被下屬推上皇位)

《史記》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号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呂不韋當時最自豪的榮譽有2個,1個是國家給他的封侯,食十萬戶,是對他治理國家的肯定,另一個則是在秦王面前号仲父,這是對他輔政秦王的肯定。而秦始皇一封信,2問”何功”、“何親”,把這些榮譽都摧毀了。

人有時活着就是為了一口氣,一個榮譽,尤其是那種衣食無憂之人。呂不韋本身就是大商人,财富足夠自己過“神仙日子”,他輔政異人、嬴政,就是為證明自己有姜太公之才,可惜秦王政把這一切都毀了,呂不韋為之奮鬥數十年東西,一夜之間煙消雲散。呂不韋至此喪失再鬥下去的希望,絕望了,然後自殺而亡。

秦王政用心理戰的方式,徹底消滅了呂不韋集團的核心呂不韋。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十二年,文信候不韋死,竊葬。”

由于是自殺,且王已“定罪”,呂不韋後人是采用“竊葬”的方式安葬先人,即偷偷地下葬,沒有做任何大張旗鼓的事。但是就算已經偷偷了,呂不韋生前門客也形成了數量可觀的龐大隊伍。

《史記索隐》說:“其賓客數千人共葬于洛陽北邙山。”

數千人參與呂不韋的葬禮,而這讓秦王政憤怒不已。畢竟呂不韋是自己逼死,這些大臣明知道這點,還要去送,不是明着打自己臉?

《大秦賦》呂不韋死後為什麼是“竊葬”?背後事實讓人心痛、心寒

最後秦王政對這些不聽話,且還盤踞在秦國朝堂的呂家門人,進行了大掃蕩。

對于出身自六國的呂不韋門客,一律驅逐出境。

對于俸祿在六百石以上的秦國官員、參加呂不韋葬禮者,即剝奪其官爵,流放至房陵。

對于俸祿在五百石以下的秦國官員、沒參加呂不韋葬禮者,亦流放至房陵,但不剝奪其爵位。

秦始皇可謂是把跟呂不韋相關的人都趕盡殺絕了。整個呂不韋集團,在1人的死亡,1場葬禮後徹底被抹除。從政治角度來看,秦始皇是有足夠的大謀略。

但是從呂不韋的角度看,這真的就是卸磨殺驢,還是不留情面的趕盡殺絕,讓人心痛、心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