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關注新能源領域的朋友,對“增程式動力”應該都不陌生了,因為在最近兩年時間内,越發多的車企都開始用起了該技術。咱們就先從增程式動力的工作邏輯聊起吧,嚴格來說,該技術也算是插電混動的一種,因為增程式動力同樣是屬于可油可電的混合動力。

但,它的運作方式又和純電車一樣,是以電池傳遞能量給電機,并帶動車輪;隻是在電池沒電時,增程式電動車所裝配的增程器即會介入工作,通過以油供電的方式,來對電池進行補電。是以,該車型在咱們國内也就懸挂的是“F”開頭的新能源車牌。
不過,大衆汽車中國區CEO馮思翰貌似就對增程式動力不太感冒,甚至在去年某記者溝通會上,他還曾公開吐槽過“從大局來看,增程式技術很糟糕”。站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向和純電車的工況來看,馮思翰博士所說的話好像也有幾分道理,畢竟增程式動力在增程器開始工作後,是需要以消耗燃油為代價,這一點就和汽車電氣化的發展有些背道而馳。
但話又說回來,增程式動力的增程器在開始運作後的油耗表現,其實是比同級燃油車、PHEV插混車更低,因為它并不參與直驅,而是以更高效、經濟的工況,來對電池供能。況且,目前的純電動車一直都面臨遠端續航焦慮的問題,而增程式電動車正好就彌補了純電動車在續航上的不足,同時能耗也不算高,又還享受了純電動車的行駛品質。
那麼,這樣的技術放在目前的新能源大局來看,又談何算得上是糟糕呢?因為從目前來看,增程式電動車确實是化解了純電車面臨的充電不便、裡程焦慮的尴尬,同時又享有了純電車的各種政策與行駛品質,比如免購置稅。
比如賣得很火的理想ONE,就采用的是增程式動力。且在11月,理想汽車就憑借理想ONE一款車,成功匹敵了大衆品牌全系中大型SUV的銷量,包括在最近半年時間内,曾經的中大型SUV“銷量一哥”途昂,也都持續在被理想ONE壓制,同級月度銷冠多次被理想ONE拿下。
而通過理想ONE的熱銷也能說明,消費者亦是認可增程式電動技術的,畢竟30多萬的理想ONE價格并不低,大家選擇它,相信也是看中了它的産品實力,和比純電車更強的實用性。
與此同時,除了較早期的理想汽車使用增程式動力外,後續也有越來越多的車企在采用增程式動力。比如今年8月開始傳遞的岚圖FREE,其主推車型就為增程版;還有日産的銷冠選手軒逸,也在前不久推出的e-POWER車型上選擇了增程式動力,後續還會帶來增程式日産MPV:Serena。
對了,前幾天華為剛釋出的問界M5,同樣也用的是增程式動力。如果說,增程式動力果真像部分朋友吐槽那麼不堪,我想後續應該也不會有更多的車企選擇加入吧,尤其像華為這樣的科技型企業。
總的來說,關于增程式電動技術是否靠譜、增程式車型是否能買的話題,咱們通過目前已有的市場反響與消費者口碑來看,增程式車型無疑還是值得認可的。畢竟,該車型在使用場景上既滿足了你對綠牌的需求,也擁有了電車應當具備的優勢,關鍵還讓你的長途通勤得到了保障。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理想ONE這款車會如此熱銷的原因之一吧,你們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