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西問|丁建:中國工匠如何“建證”世界文化交融?

來源:中國新聞網

(東西問)丁建:中國工匠如何“建證”世界文化交融?

中新社金邊12月29日電 題:丁建:中國工匠如何“建證”世界文化交融?

中新社記者 歐陽開宇

東西問|丁建:中國工匠如何“建證”世界文化交融?

中國政府援柬國家體育場項目2021年12月正式啟用。高棉首相洪森感謝中國這份“珍貴禮物”。體育場設計吸收了古代吳哥窟建築工藝精髓,實作了絢麗多姿的高棉文化同中國“大國工匠”精神交相輝映的融合。

中新社“東西問”近日專訪高棉國家體育場總設計師、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丁建,詳細解讀如何從設計上跨越地域、語言的障礙,使建築成為民心相通的“文化符号”,通過建築促進世界文化交融。

現将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地域文化如何在建築設計中得到展現?不同地域文化對建築設計有什麼影響?

丁建:地域文化的形成源遠流長且獨具特色,對特定區域内人們的生産方式、民俗傳統、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建築形态等起到潛移默化而又影響深遠的作用。建築設計隻有從文化出發、付諸環境才有意義和生命力。

地域文化在建築上最直覺的展現,就是建築造型與風格。比如寮國國際會議中心,取義寮國傳統屋頂形式,采用現代金屬屋面技術加以表達,紅頂白牆的色彩基調呼應當地傳統建築,以簪巴花為主題的裝飾元素凸顯民族獨特的審美符号。

地域文化對建築設計最根本的要求,是空間結構、使用功能滿足當地生産生活需求。比如位于巴基斯坦伊斯蘭堡的巴中友誼中心,我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特點和生活習慣,采用了相對内向、封閉的庭院布局,在中央設定泉水,配置幾何形的植物綠化,将其打造為當地人理想的休憩場所。

中新社記者:中方援高棉國家體育場被稱為中柬“友誼之船”,在該體育場總體設計上展現哪些宏觀思路?

丁建:體育場主要用于承辦大型賽事或儀式慶典活動,參與人員包括運動員、裁判員、賽事工作組、貴賓、媒體、觀衆,需要從建築功能的角度出發,對不同人群的使用流線進行梳理、分析和設計。

每逢賽事和大型活動,參與人員數量龐大,導緻體育場内人員密度遠高于一般建築。高棉國家體育場看台分為高中低三個區,分别采取不同的疏散方式提高疏散效率。我們借助先進的人流疏散模拟軟體對觀衆疏散過程進行了仿真分析,疏散時間為7分7秒,能夠實作高效安全疏散。

高棉國家體育場嚴格遵循國際體育工藝标準,達到特級體育場規範要求,滿足國際足聯世界杯決賽需求,完全具備舉辦世界頂級體育賽事的能力。

東西問|丁建:中國工匠如何“建證”世界文化交融?

2021年12月18日,中國援建的高棉國家體育場在金邊正式啟用。中新社記者 歐陽開宇 攝

中新社記者:設計者根據高棉氣候、經濟社會發展等情況,為保障體育場正常運作做了哪些考慮?

丁建:新高棉國家體育場的挑戰,就是如何在一個高溫潮濕的環境下為觀衆提供盡可能好的内場觀賽體驗。

體育場主要要解決的問題是遮陽、通風和防雨。遮陽主要依靠的是體育場罩棚。3萬多平方米的PTFE膜結構覆寫了80%以上的混凝土看台和外環廊空間,為絕大多數場内觀衆和平台空間提供了遮陽。

6萬座的體育場在滿員時受到氣溫和人體散熱的影響,看台上的溫濕度會變得很高,如何保證内場觀衆席的體感舒适度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内是設計中的一個挑戰。我們首先通過高區看台馬鞍形走勢在體育場的南北兩端結合混凝土吊塔形成了兩個缺口空間,這可以在體育場南北兩個方向形成穩定持續的空氣對流,有效地為内場自然通風。

針對項目所在區位降水量大的問題,體育場給出了多項針對性措施。首先,大面積罩棚排水結合外環梁結構體系形成了2米多寬、0.6米深的超大排水溝,配合截流構造有效地解決了罩棚的排水問題。其次,環繞體育場周邊設定了4萬多平方米的景觀水池,在雨季時可以起到有效的調蓄作用。

東西問|丁建:中國工匠如何“建證”世界文化交融?

高棉國家體育場外部環境設計引入了古代吳哥窟護城河的總體規劃思想,形成環繞體育場的環形水面。中新社記者 歐陽開宇 攝

中新社記者:在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理念下,如何突出細節?在場館設計、建築材質等方面有何考慮?

丁建:高棉擁有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古代文化,以古代吳哥文明為代表的曆史文化和以佛教為代表的當代宗教文化同時呈現在這個國家的精神層面。同時,東南亞地區特有的地域文化和現代社會帶來的科技潮流也展現在高棉社會的方方面面。

在體育場的設計過程中我們試圖将這種多層次的、豐富的民族精神通過建築的手法傳達給世人,進而創作出一座獨一無二的,屬于高棉的國家體育場。

東西問|丁建:中國工匠如何“建證”世界文化交融?

2019年11月6日,遊客在高棉吳哥窟景區參觀。中新社記者 黃耀輝 攝

建築的整體形态來源于對吳哥窟蛇神娜迦形象和高棉傳統龍舟形态的解讀。兩者的形态都是兩頭高高翹起的,可以了解為是一種平衡和莊嚴的象征。是以,體育場建築在整體形态上呈現出一種貢多拉式的船型形态,這是一種帶有明确方向性的形體。建築周邊的環形水池是對吳哥文化中神廟護城河的模仿,也讓舟的概念展現得更加明确。形似雙手合十的吊塔、立面金屬百葉上的吳哥隆都花圖案都是對佛教文化和曆史遺産的一種繼承和發揚。

東西問|丁建:中國工匠如何“建證”世界文化交融?

高棉國家體育場99米高的人字形吊塔融合了高棉的“合十禮”、古代建築屋脊等傳統元素。中新社記者 歐陽開宇 攝

上述元素通過流暢自由的建築形體線條整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高棉國家體育場的整體形象。柬方認為新的國家體育場很好地表現了高棉的國家形象和民族個性。

中新社記者:高棉體育場采用了哪些創新技術,這些新技術是如何支撐建築設計和施工建設的?

丁建:中國中元結構設計團隊獨立研發出一整套全新的雜交剛柔性組合空間結構,在世界範圍内具有獨創性。體育場南北設99米高自由曲面人字形索塔,通過斜拉索吊起東西兩側的月牙形罩棚,索塔後方設定背索。罩棚采用索桁架結構,覆寫PTFE膜材,并沿罩棚外周設定環梁、斜柱。鑒于該結構體系複雜、施工難度大,在設計時就對施工全過程進行了仿真分析,充分驗證了結構體系的安全性和施工可行性,對工程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新社記者:中國中元項目已經遍及海外幾十個國家,尤其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如何從設計上跨越地域、語言的障礙,使建築成為民心相通的“文化符号”?

丁建:中國中元已完成數百個境外項目,項目遍布全球六大洲近50個國家,業務類型涵蓋可行性立項研究、勘察設計、工程總承包(EPC)、項目管理、裝置成套,涉及公共建築、醫療建築、體育場館、居住建築、學校、工業工程等各個領域。

一是尊重當地曆史文化,充分交換意見。我們設計高棉中柬友誼醫療大樓項目,考慮到當地群眾笃信佛教,且曆史上考斯瑪醫院是由當地僧人籌資始創,最終的設計保留了這座承載着祝福、信仰與曆史情懷的寺廟,并通過優化交通組織、醫患流線,保證醫院整體的高效、安全運作。

二是做實做細實地調研,功夫在“詩”外。在去塞内加爾考察期間,我們重點關注當地傳統摔跤運動的體育工藝。比如傳統摔跤比賽其實大部分的時間都集中在表演環節,是以我們專門設定了表演區域和民族表演坡道,并引入現代化的聲光控制裝置和直播、轉播接口;我們進一步優化了運動員和觀衆的流線,做到最大程度的分離,保證賽事進行時的安全和便捷。摔跤場建成後,已成為達喀爾一景。

三是分享中國經驗,貢獻中國智慧。2015-2017年,中國中元分兩次對目前國内建築工程領域知名度最高、應用範圍最廣的G101系列國家标準圖集進行了英文版編譯并出版發行。在黎巴嫩國家高等音樂學院設計中,全面應用G101系列國家标準系列圖集英文版。黎方工程師一直推崇歐标,當我們拿出編譯出版的圖集英文版,并詳細解釋、多輪溝通後,最終對我們的工作表示認可和尊重。

我們認為,在建築設計及工程實施過程中,做好以上三點,才能真正讓我們設計的建築、實施的項目跨越山川阻隔、消融語言障礙、彌合文化鴻溝,成為世界文化交融的載體,成為親誠惠容、民心相通的美好見證。(完)

專家簡介:

東西問|丁建:中國工匠如何“建證”世界文化交融?

丁建,中工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紀委書記、總經理,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曆任機械部設計研究院技術員、設計研究室主任助理、研究室副主任、經營計劃部主任、副院長,中元國際工程設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主持工作)、院長、黨委副書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