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
臨終托孤——劉備
三國時期能人輩出,其中劉備作為天下争奪者,和曹操、孫權争奪天下大權,當時群雄逐鹿,很快三國鼎立互相遏制,最終曹操奪得大權。可是天下部分統一後,他卻沒有稱帝,依然是人臣。
直至曹操死後,他兒子曹丕主動逼迫漢獻帝讓位,當他成為曹魏開國皇帝後,追尊自己的父親曹操為武皇帝。
曹操有所作為多虧孫權幫助,當時他被公認為天下的有力競争者,在二十年争奪漢中時劉備戰勝曹軍,最終取得大權。

同年間曹操和孫權聯手取得荊州,繼而孫權斬殺關羽,這也意味着除掉劉備的左膀右臂,最終向曹操稱臣。早年曆史記錄中,曹操于220年病逝,但這時劉備依舊操持大業并無放棄。死後次年他為了報複孫權選擇偷襲,在斬殺關羽後率領軍隊攻打吳國,不料遭火燒連營。
著名的夷陵之戰蜀國以失敗告終,不得已情況下黃權隻能投降于曹魏。戰敗的劉備逃至白帝城,是以一蹶不振,此時的他一病不起,故而有白帝城托孤一事。
衆所周知白帝城托孤的對象是諸葛亮,當時他在三國争霸中功不可沒,也是劉備背後的謀士,是以他們互相信任理應托付。然而在托付後劉備又果斷指定李嚴為副,與諸葛亮并受遺诏輔少主,并統内外軍事,這是為何?
為何托孤李嚴?
大部分人覺得劉備托孤李嚴真實用意是制衡諸葛亮,并不是表面那樣讓他執掌蜀漢全部軍事力量輔佐,而這與諸葛亮北伐失敗密不可分。然而一段明争暗鬥後,李嚴也被廢棄,最終兩位大臣兩敗俱傷。
李嚴在赫赫有名的諸葛亮身邊,完全就是無名小卒,但是他卻深得劉備信賴讓人起疑,其實原因很簡單。古代大臣有很多,但能被托孤的人并非常人,諸葛亮在加入劉備後迅速融入,這在大軍看來心悅誠服。
不得不說諸葛亮在劉備心中占據一定地位,縱觀望去關羽、張飛也不能相提并論。然而劉備對他也有所顧忌,其中“阿鬥不才可取而代之”就是潛在的懷疑。
曆史名場面便是趙雲在長坂坡背對劉禅于曹軍中殺個七進七出,而劉備死前召見趙雲就是在保護劉禅,畢竟這兩個人算得上出生入死共患難的友誼,如果有人對劉禅不利,相信趙雲會第一個反對。
然而劉備也留有後手,他讓劉禅拜諸葛亮為相父,目的就是擔心諸葛亮取而代之後會對劉禅起歹念,“虎毒不食子”的說法在古代依然盛行。
李嚴是劉備最後一步棋,他從劉璋陣營投降後并不被重用,也不是劉備權利的核心人物,反而将諸葛亮作為蜀漢核心,這冥冥之中給人一種不密切的感覺。
諸葛亮在蜀漢陣營中威望頗高,倘若劉備去世後很有可能天下會易受他人。而李嚴和諸葛亮同在他手下,而這二位也代表着不同勢力。諸葛亮随劉備征戰天下,屬于舊部,而李嚴則屬于投靠的新貴勢力。
最重要的是李嚴武将出身,具有穩定政權的作用,這是諸葛亮無法超越的事實。218年劉備征戰漢中時,李嚴帥兵五千去讨伐,并且以少勝多,由此看來他在軍事戰場方面十分傑出,是個難得的人才。
雖然李嚴是習武之人,但是他政治頭腦也十分發達,勝任太守時憑借自己優秀的政治能力,不僅鑿通天社山,而且在沿江地區修建大道,進而讓“吏民悅之”,“觀樓壯麗,為一州勝宇”。
李嚴不僅能擁有強大實力,而且在性格上也十分孤高,自視清高的他喜歡獨善其身,不喜歡與人往來,是以對于諸葛亮自然不會臣服。
在夷陵之戰時蜀漢慘敗,劉備的統治權也受到威脅,他随後重新開機東州集團集中有才之士,而李嚴也在這時升職尚書令。
諸葛亮在劉備稱帝後政治地位頗高,可惜沒有開府是以沒有實權,當時的劉備沿用東漢政治制度,權利主要集中在尚書台,是以尚書令是較高的官職。
這時的李嚴手握實權,對諸葛亮有威脅作用,而他在尚書台同樣擔任“錄尚書事”,手中的權力可以和李嚴抗衡,就這樣雙方互相制衡,能力不相上下。
劉備托孤主要讓李嚴“統内外軍事,留鎮永安”,其隐晦意思是想讓他在自己去世後負責永安一地的戰事。當時的永安雖面積小但十分關鍵,處于弱勢的劉備為防止吳國進攻多次拉起防線。
做對後的下場
李嚴和諸葛亮在劉備去世沒多久後沖突激化,當時的諸葛亮善于謀士,自然手段和計策比李嚴多,而李嚴在他面前明顯吃力。226年諸葛亮發兵征讨曹魏,故意把李嚴調往漢中,然而李嚴不肯。
230年曹魏進漢宮,在諸葛亮的要求下李嚴率兵抵抗,其兒子李豐接手江中,李嚴再次反抗使沖突更新,以至于不可調和。
次年諸葛亮伐魏讓李嚴運輸糧草,可天氣惡劣導緻糧草供應不足最終被諸葛亮彈劾,最終被免官祿、削其官爵位和封地,下場慘淡。
聲明:内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告知删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