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炀帝楊廣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暴君,這一點從他的谥号“炀”字便可看出。根據谥法:好内遠禮曰炀,去禮遠衆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義曰炀,離德荒國曰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亡國15年的陳後主叔寶死後,他給陳叔寶的谥号也是“炀”字。圖為隋炀帝墓發掘現場。
簡而言之:隋炀帝在位13年,幾乎每年都要征發徭役和兵役,開運河、築宮室、修馳道、建長城、南擊林邑、北征突厥、西略吐谷渾、讨伐高句麗,搞得百姓疲敝不堪,紛紛揭竿而起。實際上,若以大曆史的眼光評價隋炀帝,他不同于曆史上的亡國之君。另外,以上諸事,他有功亦有過,并非一無是處。圖為考古人員正在發掘隋炀帝墓地。
隋炀帝營建東都洛陽,加強了對關東的控制;開鑿運河,不僅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流,還有效遏制了北方突厥和高句麗的入侵;修建長城、馳道,鞏固了隋朝的國防。最重要的是,隋炀帝的一系列好大喜功的營建實際上為唐朝的強盛奠定了基礎。圖為隋炀帝墓地發掘現場。
其實,若隋炀帝能學漢武帝,在民力尚未崩潰前能實行與民生息的國策,隋朝也不會二世而亡。不過,好大喜功的性格注定他愈走愈遠。最後,一場兵變爆發,隋炀帝被親信宇文化及缢殺。史載隋炀帝死後,“蕭後令宮人撤床箦為棺以埋之。化及發後,右禦衛将軍陳棱奉梓宮于成象殿,葬吳公台下。大唐平江南之後,改葬雷塘。”圖為蕭皇後墓地的壁龛。
2013年,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揚州邗江區西湖鎮一處房地産項目工地發現了兩座殘存的古墓,為隋末唐初磚室墓。經過整理,考古人員從西側墓中發掘出一方墓志,銘文中有“随故炀帝墓志”等字樣。結合史料以及進一步發掘,考古人員判定此墓為隋炀帝和蕭皇後的合葬墓。圖為隋炀帝遺骸僅剩的兩顆牙齒。
圖為1号墓出土的十三環蹀躞金玉帶。根據史料記載,北周至隋代,十三環帶是皇帝的禦用品。《新唐書車服志》,“初,隋文帝聽朝之時,以赭黃文绫袍,烏紗帽,折上巾,六合鞾,與貴臣通服。唯天子之帶有十三環。”
鳥瞰隋炀帝墓地,其主墓室僅有6米多長,8米多寬,從規模上看普通且寒酸。當然,這與前文所述的隋炀帝的非正常死因以及三次遷葬有關。
圖為二号墓蕭皇後的墓葬。墓中殘存的部分人骨遺骸經專家鑒定大約為56歲的女性遺骸。結合文獻記載以及墓葬形制、墓内出土的高等級随葬品等,判斷墓主人為隋炀帝的皇後蕭氏。注:《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八記載:庚子(648年),隋蕭後卒。诏複其位号,谥曰慜,使三品護葬,備鹵簿,送至江都,與炀帝合葬。
圖為蕭皇後的風冠。經清理,考古人員在一枚斷裂的銅钗钗身裡意外發現了一種白色絮狀物。經儀器掃描後,判定此絮狀物為棉花。
圖為揚州曹莊隋炀帝墓中出土的鎏金銅鋪首,一共四件,每件直徑26厘米,與西安大明宮出土的唐代銅鋪首尺寸相同。
圖為發掘出土的墓志銘,殘存的文字與史料符合。上刻“随故炀帝墓志惟随大業十四年太歲…一日帝崩於揚州江都縣…扵流珠堂其年八月…西陵荊棘蕪…永異蒼悟…貞觀元年…朔…葬炀…禮也方。
圖為蕭皇後2号墓發掘的銅編鐘。
圖為蕭皇後墓出土的青釉辟雍硯。蕭皇後二号墓由主墓室、東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組成。出土玉器、銅器、鐵器、陶瓷器、木漆器等200餘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