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百兵之君”稱号的劍,創始自軒轅黃帝時期,而後人稱其為“短兵”之祖。
并且,因劍攜之輕便,用之迅速,是以曆朝的王公帝侯、文人俠客以及商賈庶民,都喜歡持劍。

劍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不僅扮演了武器的角色,還衍生出承載風習以及精神文化的功能,而也正是由于這個緣故,關于名人與刀劍的故事,史不絕書。
在徐州的博物館内的“金戈鐵馬”展廳中,陳列有一把名為“五十煉”鋼劍的文物,彌足珍貴,為國家的一級文物。
而這把鋼劍雖然曆經數千年的漫長歲月,但仍鋒利如初,品相完好。
而關于這件文物,還有一個小故事。下面便來講講,這件文物的來由。
1978年的一個周末,一位大約40多歲的農民領着一個10來歲的孩子,還背着一個綠色的軍用背包,來到了徐州博物館門口,當他們進館之後就對從業人員說道:“同志,我要找館長!”然而,由于是星期天,是以館長并不在館裡,此時年輕的研究員王恺接待了他們。
一問何事,那位農民說自己姓曹,他在駝龍山南坡采石頭修豬圈時,在半坡上挖出了一些青磚。而在這些青磚的下面還有個土坑,這面鏡子就是從土坑裡面挖出來的,并且當時還出土了一些瓦器還有些老銅錢。
聽到這裡,王恺接過銅鏡一看,發現那是一面柿蒂鏡,年代應為東漢晚期,銅鏡綠鏽尚在,上面還有一些泥土,一看就知道是出土沒多久的文物。
對此,他很興奮的問那個農民,除此之外還有什麼,那個農民也沒有隐瞞,說還有三把兵器。
說到這裡,那個農民還高興的說,他挖出了一把諸葛亮劍,因為他看見劍上有很小的金字,上邊有很多字,而他還可以隐約的看出一個“蜀”字,是以他認為那就是諸葛亮的佩劍。
聽到這裡,王恺他心裡覺得有點奇怪,但是并沒有多說,隻是緊跟着曹農民回去,想要快點看到那些文物。
看到這裡,其實有人會說,諸葛亮是使劍的嗎?卻是,“乘素輿,葛巾,白羽扇,指揮三軍”是諸葛亮在晉朝以來就留給人們的形象,當爺,這并不代表諸葛亮就是手無寸鐵的書生,其實高品質的刀劍也一直都和諸葛亮有着不解之緣。
當時諸葛亮手中,最著名的刀劍首推章武劍,而這柄劍是著名的蜀主八劍之一,是諸葛亮權力的象征。
在章武年間,劉備派人采集了四川南充金牛山鐵礦的精華,并且親自監督能工巧匠才打造了八柄三尺六寸長的寶劍,以作為自己政權最高的權力象征,并且還讓諸葛亮分别為這八柄劍書寫銘文,而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蜀主八劍”了。
這“蜀主八劍”的配置設定方式,是除劉備自己佩戴一柄以外,有三柄交給了自己的三個兒子,分别是後主劉禅、梁王劉理以及魯王劉永,這四柄劍便構成了蜀漢皇族的傳家寶。而另外四柄則是分别交給了關羽、張飛、趙雲以及諸葛亮,用來表彰他們對蜀漢政權的貢獻,彰顯他們的權威。
終于到了曹村民所說的地方,而經過幾番周折最後終于見到了那把所謂的“諸葛亮的寶劍”,該劍通長為109厘米,而劍身長有88.5厘米,寬1.1厘米至3.1厘米,脊厚0.3厘米至0.8厘米。
其把上還有麻織物痕迹,原有鞘為苎胎髹漆,但已朽附劍上。
其劍身挺直端正,其設計展現着兩漢時期粗犷大氣的風格。而平直的劍身是為正氣,狹長的劍刃則是為霸氣,其修長光潔的形态也頗具優雅氣質。鋒利的雙刃以及尖銳的劍尖,可以想象舞動時正反兩邊都呼嘯着殺氣。王恺一眼就看出那是一把漢劍!
據史料記載,漢劍在當時主要是用于步兵配備的戰場實用兵器,并且是配合盾牌使用,組成劍盾兵,直到西漢末環首刀出現才逐漸取代漢劍成為戰場主流。而到了東漢後期,漢劍則是徹底退出戰場,成為純粹的地位象征。
而這把寶劍自然是不可能是諸葛亮的佩劍了,這是那位村民的誤解,但這把寶劍卻是貨真價實的國寶。
在中國的考古史上,從漢墓中出土的鐵刀以及鐵劍都不少,但有銘文的非常少,有紀年的更少了,而像這一把有紀年以及鍛造品質标準的,在全國也都僅有這一把,堪稱絕世國寶。
為了嘉獎那位曹姓村民,便獎勵了他500元。
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