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打仗,為何弓箭手要把箭拿去便池浸泡?專家:浸泡才有殺傷力

現代戰争的作戰多樣化資訊化,部隊上戰場,可能連敵人都沒看見,就直接一發飛彈過來被直接帶走了,古代沒有這麼先進的裝置,隻能短兵相見,到了宋朝以後,長距離兵器開始出現火炮,火槍,但是都過于稀少,最基礎的長距離攻擊工具是弓箭。

古人打仗,為何弓箭手要把箭拿去便池浸泡?專家:浸泡才有殺傷力

古代的弓箭殺傷力是否大呢?最早的弓箭,在周朝以前就有了,不過制作的材料是竹子和木頭,人們用石刀将樹枝的一端磨尖,就變成了一隻簡易的箭。這種威力能夠有多大大家可想而知,但是我國很早就出現了“後羿射日”此類的神話,箭文化在中國還是形成比較早的。

古人打仗,為何弓箭手要把箭拿去便池浸泡?專家:浸泡才有殺傷力

到了後來中國相繼出現了青銅箭頭和鐵箭頭,這些弓箭利用彈射加上重力勢能,威力要比前面的木箭威力增加很多,可是古代戰争還是以短兵相接為主,而弓箭充其量是沖陣前的消耗和輔助工具,這說明弓箭的對于軍隊的重要性根本不能沒有像後來火槍那麼大。

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可以參考現代的槍彈,子彈裡面含有火藥,在人被子彈射中的一瞬間,子彈進入體内就會引爆火藥,造成對人體的二次傷害,在加上槍的巨大沖擊力,瞬間就能讓目标失去作戰能力。

古人打仗,為何弓箭手要把箭拿去便池浸泡?專家:浸泡才有殺傷力

弓箭肯定沒有這種功能,它對于人的傷害并不是立竿見影,參考《三國演義》裡面的典韋,身上挨了數十道創傷,中了數箭,還在那活蹦亂跳的大喊“主公快走”。而且《水浒傳》裡面多次出現将領交戰輸了帶箭傷而回的,并沒有當場隕落。

如果說上面是小說,那大家再來看一個例子,張瓊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護衛,随着趙匡胤讨伐的時候,掩護趙匡胤,中了三箭,依然跟一個沒事人一樣。

古人打仗,為何弓箭手要把箭拿去便池浸泡?專家:浸泡才有殺傷力

《宋史》:“城上車弩遽發,矢大如椽,瓊亟以身蔽太祖,矢中瓊股,死而複蘇。镞著髀骨,堅不可拔。瓊索杯酒滿飲,破骨出之,血流數升,神色自若。”

弓箭破壞力不強,并不能第一時間去摧毀人戰鬥力,但是它“後勁”很足,我們從箭頭的倒勾箭镞可以看出,如果中箭人想要拔出箭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很有可能再次拉開傷口。

古人打仗,為何弓箭手要把箭拿去便池浸泡?專家:浸泡才有殺傷力

古代的醫學技術是十分落後的,又沒有專門的抗生素,是以很多人往往是打仗後死于傷口的感染,最顯著的就是弓箭造成的傷口,傷口小,傷勢深,很容易造成厭氧細菌的繁殖和感染,不少人都是死在了弓箭的傷上面。

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漢高祖劉邦,在征讨英布的時候中了一箭,傷口不但不好,反而加重惡化,劉邦回到長安便一病不起,撒手人寰了。

古人打仗,為何弓箭手要把箭拿去便池浸泡?專家:浸泡才有殺傷力

古代士兵為了加強箭對他人傷口感染能力,有一些還特意拿到便池去浸泡,專家說這樣浸泡才會有殺傷力度。因為污穢裡面會沾滿細菌導緻傷口感染。有的幹脆直接在箭頭塗滿毒藥。是以古代弓箭雖然不能立刻造成殺傷,但是一箭斃命的能力還是有的,弓箭也成為了古代雙方作戰最忌憚對面的兵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