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人打仗,为何弓箭手要把箭拿去便池浸泡?专家:浸泡才有杀伤力

现代战争的作战多样化信息化,部队上战场,可能连敌人都没看见,就直接一发导弹过来被直接带走了,古代没有这么先进的设备,只能短兵相见,到了宋朝以后,长距离兵器开始出现火炮,火枪,但是都过于稀少,最基础的长距离攻击工具是弓箭。

古人打仗,为何弓箭手要把箭拿去便池浸泡?专家:浸泡才有杀伤力

古代的弓箭杀伤力是否大呢?最早的弓箭,在周朝以前就有了,不过制作的材料是竹子和木头,人们用石刀将树枝的一端磨尖,就变成了一只简易的箭。这种威力能够有多大大家可想而知,但是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后羿射日”此类的神话,箭文化在中国还是形成比较早的。

古人打仗,为何弓箭手要把箭拿去便池浸泡?专家:浸泡才有杀伤力

到了后来中国相继出现了青铜箭头和铁箭头,这些弓箭利用弹射加上重力势能,威力要比前面的木箭威力增加很多,可是古代战争还是以短兵相接为主,而弓箭充其量是冲阵前的消耗和辅助工具,这说明弓箭的对于军队的重要性根本不能没有像后来火枪那么大。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参考现代的枪弹,子弹里面含有火药,在人被子弹射中的一瞬间,子弹进入体内就会引爆火药,造成对人体的二次伤害,在加上枪的巨大冲击力,瞬间就能让目标失去作战能力。

古人打仗,为何弓箭手要把箭拿去便池浸泡?专家:浸泡才有杀伤力

弓箭肯定没有这种功能,它对于人的伤害并不是立竿见影,参考《三国演义》里面的典韦,身上挨了数十道创伤,中了数箭,还在那活蹦乱跳的大喊“主公快走”。而且《水浒传》里面多次出现将领交战输了带箭伤而回的,并没有当场陨落。

如果说上面是小说,那大家再来看一个例子,张琼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护卫,随着赵匡胤讨伐的时候,掩护赵匡胤,中了三箭,依然跟一个没事人一样。

古人打仗,为何弓箭手要把箭拿去便池浸泡?专家:浸泡才有杀伤力

《宋史》:“城上车弩遽发,矢大如椽,琼亟以身蔽太祖,矢中琼股,死而复苏。镞著髀骨,坚不可拔。琼索杯酒满饮,破骨出之,血流数升,神色自若。”

弓箭破坏力不强,并不能第一时间去摧毁人战斗力,但是它“后劲”很足,我们从箭头的倒勾箭镞可以看出,如果中箭人想要拔出箭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很有可能再次拉开伤口。

古人打仗,为何弓箭手要把箭拿去便池浸泡?专家:浸泡才有杀伤力

古代的医学技术是十分落后的,又没有专门的抗生素,所以很多人往往是打仗后死于伤口的感染,最显著的就是弓箭造成的伤口,伤口小,伤势深,很容易造成厌氧细菌的繁殖和感染,不少人都是死在了弓箭的伤上面。

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汉高祖刘邦,在征讨英布的时候中了一箭,伤口不但不好,反而加重恶化,刘邦回到长安便一病不起,撒手人寰了。

古人打仗,为何弓箭手要把箭拿去便池浸泡?专家:浸泡才有杀伤力

古代士兵为了加强箭对他人伤口感染能力,有一些还特意拿到便池去浸泡,专家说这样浸泡才会有杀伤力度。因为污秽里面会沾满细菌导致伤口感染。有的干脆直接在箭头涂满毒药。所以古代弓箭虽然不能立刻造成杀伤,但是一箭毙命的能力还是有的,弓箭也成为了古代双方作战最忌惮对面的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