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的後宮女子有着非常明顯的特征,那就是長得漂亮。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她們不是高官大臣家族出身,而是宮廷在民間大面積選美産生的。明朝皇帝這麼做,倒不完全是因為貪念美色,而是吸取了曆代的教訓,避免外戚坐大,對皇權産生威脅。漢朝就是一個例子,功臣元老的後代,源源不斷入宮。
比如說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第二任皇後陰麗華,家族已成氣候,後代經常有女子伴随皇帝。在東漢第四位皇帝漢和帝剛剛到了适婚年紀,陰家又有一個女子進入宮廷。這位陰氏,算起來是陰麗華哥哥陰識的曾孫女,自然受到非同尋常的照顧,馬上被封為了貴人。
根據司馬彪的《續漢書》記載,陰貴人“為人聰惠,有才能”,範晔在《後漢書》中則補充說她“善書藝”。可以想象得到,出自那樣名門世家的女子,知書達理,當然受到皇帝的寵愛。是以,在陰貴人入宮四年之後,她被冊封為皇後。
這是在永元八年發生的事情,任何記錄這段曆史的文章,都不得不提同年發生的一件事。陰皇後是當年春天完成冊封大典的,那年冬天就有一個叫做鄧綏的女子入宮。之是以提到這一點,那是陰皇後的一生,就是從此開始發生了逆轉。
如同陰皇後一樣,鄧綏的家世也非常顯赫,她是鄧禹的孫女。鄧禹是東漢開國功臣,雲台二十八将之首,就是他向光武帝劉秀獻上了“圖天下策”,一舉奠定了東漢建國路線。其實,鄧綏和陰皇後也有沾親帶故的關系。她的母親也是陰氏家族族人,還是陰麗華堂弟的女兒。
可是,後宮之中,為了争寵,連親姐妹也有可能反目成仇,更何況是那一點淡漠的血緣關系呢?鄧綏入宮之後,因為長得漂亮,為人謙恭謹慎,赢得了漢和帝的寵愛,更讓宮廷上上下下交口稱贊。皇帝的時間精力總是有限的,對鄧綏日漸寵愛,自然而然便冷落了皇後。
此時的陰皇後,沒有像當年陰麗華那樣隐忍,而是滋生了嫉恨之心。她做了一件事,像極了漢景帝的妃子栗姬。當年的栗姬,兒子劉榮因為是長子被立為太子,她也很有希望成為皇後。可是在漢景帝病重的時候,向她表達托孤之意時,她卻憤憤地說将來要報複那些奪走丈夫寵愛的狐狸精。
這段曆史,對于聰慧過人,精通文墨的陰皇後來說,肯定是清楚的。漢和帝一次重病時,也向她表達了幾乎類似的想法。陰皇後雖然沒有像栗姬那麼蠢,直接在漢和帝面前原形畢露,但卻偷偷向親近之人發誓,自己掌權後,決不讓一個鄧氏活在世上。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陰皇後的話傳到了鄧綏的耳中。她又怕又恨,擔心會像戚夫人一樣,被陰皇後做成人彘,還鬧着要服毒自盡。這件事最終被宮人勸阻,但鬧得沸沸揚揚,肯定也讓漢和帝知曉了。漢和帝痊愈後,雖然沒有直接追究皇後的話,但這也為陰皇後後來的悲慘命運,埋下了伏筆。
不久,有人向漢和帝告密,陰皇後的祖母鄧朱經常出入後宮,就是和皇後一起,在使用巫術詛咒鄧綏。在古代,特别是在漢朝,對于巫蠱之事,一直就是大忌。隻要有這種行為,不管是誰,絕對是滅族的大罪。因為今天可以詛咒鄧綏,明天就可以詛咒皇帝,這是不能容忍的。
漢和帝本來就對陰皇後很冷淡,再加上他病重時聽到的風言風語,馬上警覺起來,派人徹查此事。當時的官員辦事很猛,在審案的時候不僅取得了口供,而且還将陰皇後的三個弟弟陰奉、陰毅、陰輔打死了。
皇帝不僅沒有怪罪審案官員下手重,而且還廢黜了陰皇後的尊号,指令她前往冷宮居住。陰皇後的父親陰進被迫自殺,陰家雖然沒有被滅族,但所有在朝為官的全部被罷免,絕大部分還被流放到人迹罕至的邊地。顯赫一時的陰家,基本上就此告别了東漢一朝的政治舞台。
要說這件事冤不冤,後人很難得之。也許陰皇後真的是在鄧綏入宮之後,失去了理智,逐漸黑化;也許陰皇後是被人黑了、陰了。從後來鄧綏當上皇後、太後,臨朝稱制,廢長立幼的種種手段來看。這種沒有實錘的口供,完全有可能是逼供出來的。哪怕是此前陰皇後的那番話,也不見的就是本人所說。隻不過,後人無法窺觑近2000年的真相,也許是永遠的謎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