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拉《梁祝》奏《黃河》,上海音樂學院傳承“紅色血脈”

拉《梁祝》奏《黃河》,上海音樂學院傳承“紅色血脈”

張國勇執棒上海音樂學院交響樂團。

紅色基因一直流淌在上音人的血液裡。1927年以來,一代又一代上音人創作出一批又一批經典佳作,傳承着紅色血脈。

12月28日晚,“紅色血脈”大型交響音樂會在上音歌劇院上演,張國勇執棒上海音樂學院交響樂團,全新演繹了由曆代上音人創作的五部中國經典作品——管弦樂《紅旗頌》《晚會》《森吉德瑪》,以及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鋼琴協奏曲《黃河》。

《紅旗頌》創作于1965年,深情描繪了開國大典上,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莊嚴情景;《晚會》定稿于1949年,以熱烈歡快的管弦樂曲慶賀新中國的誕生;《森吉德瑪》創作于1945年,是根據蒙古族短調民歌改編的管弦樂作品。

此外,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首演于1959年,是上海音樂學院向新中國成立10周年獻禮的作品;鋼琴協奏曲《黃河》首演于1970年,取材于抗日戰争時期的救亡歌曲《黃河大合唱》。

當晚,上海音樂學院的兩位人氣青年教師——小提琴家王之炅、鋼琴家孫穎迪,也來到現場,在兩首協奏曲上一展風采。

拉《梁祝》奏《黃河》,上海音樂學院傳承“紅色血脈”

王之炅演奏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作為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首演者俞麗拿的愛徒,王之炅從老師手裡接棒,在國内外無數次拉過這首名曲,“我算上音拉《梁祝》的第二代小提琴家。在上音小提琴專業,很多中國作品是必考曲目,《梁祝》因為是大型作品,不在必考範圍,但很多學生業餘時間也會自己拉。”如今,王之炅也将《梁祝》傳給了她的學生。

孫穎迪和鋼琴協奏曲《黃河》的緣分也很深。2009年,為紀念《黃河大合唱》的誕生,上海舉行了大規模紀念活動,包括拍一部音樂紀錄片,孫穎迪作為鋼琴演奏者,跟着走了黃河全流域。

拉《梁祝》奏《黃河》,上海音樂學院傳承“紅色血脈”

孫穎迪演奏鋼琴協奏曲《黃河》。

“那種震撼無法用語言描述。”後來在指導學生彈奏《黃河》時,孫穎迪也強調,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建議他們去實地感受那份厚重感,“他們大部分是‘00後’,從小接受系統的音樂教育,能表現精緻和優雅,但要表現山河的厚重感很難。‘民族魂’這個詞聽起來很大,和日常生活也有距離,但你到那些地方看了,自然會有這些感受。”

演出前,上海音樂學院交響樂團的樂隊首席王赓耀做了不少功課,去了解《梁祝》《黃河》等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曆史,“作品中那些特殊的情感,如果你不去研究,很難體會,那是一種有别于現在的小情小調的情感。”

拉《梁祝》奏《黃河》,上海音樂學院傳承“紅色血脈”

上海音樂學院交響樂團。

“真的經曆過苦難,才能知道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我知道苦是什麼,是以我更懂得珍惜現在的幸福。”音樂會前的排練上,指揮家張國勇一直在給參演的青年教師和青年學生講紅色傳承的意義,在他看來,“紅色傳承不隻是作品的傳承,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上音老一輩音樂家的創作精神,要通過這些教師和學生,一代代傳下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