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知否:為何家族興盛和個人發展都依賴教育?這幾個家庭令人唏噓

從《知否》的那些故事,看如何面對子女教育和家族發展問題

在《知否》原著裡,我們看到了盛家、齊家、顧家、袁家、梁家等好幾個世家大族或小官宦人家,這些家庭都很注重教育,但不同的是,有些家庭逐漸走向興盛,比如盛家,但有些家庭或是走向沒落,或是分崩離析,子孫離心離德,這又是為何?

知否:為何家族興盛和個人發展都依賴教育?這幾個家庭令人唏噓

《紅樓夢》裡反複借探春和冷子興強調,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世家大族,往往是從裡頭殺起來的,而《知否》裡,也有一節故事,孔嬷嬷借墨蘭、如蘭、明蘭三姊妹口角一事,也敲打過盛家人,明蘭從此牢記在心。可見這個道理,早已根植在中國人傳統思想觀念裡。

現在一些家庭,家人之間彼此早早離心離德,很多人遇事隻顧自己,不會顧及家人,更有人仗着長輩的寵愛有恃無恐,如此一來,人心渙散也就不足為奇。

都說朋友可以選擇,但家人卻是無法選擇的,血脈親情決定了我們必然要和這個人做親人而不是那個人,這種事擺不脫甩不掉,那麼,遇到一些不太好相處的家人,我們又該如何對待呢?

知否:為何家族興盛和個人發展都依賴教育?這幾個家庭令人唏噓

盛家庶出四女墨蘭,也算冰雪聰明,但因自小養在庶母林小娘身邊,學了些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心機和小妾的行事做派,最終差點幹出一些回家滅族的事。

但看故事末尾,明蘭在顧家重修祠堂時,不僅請來祖母、父親、兄嫂和姐姐、姐夫,甚至也沒忘了請墨蘭。

墨蘭是誰?她雖是明蘭的姐姐,但也是明蘭的殺母殺弟仇人的女兒。墨蘭還曾想方設法要劃破明蘭的臉,毀了她一生,但最後,明蘭不知是選擇了原諒,還是選擇了忘記,總之,重修祠堂時,她也請了墨蘭。這是為何?

不可否認,那時的明蘭,涅槃重生,日子已經過得很好了。一般而言,自己過得幸福的人,是很容易也很願意幫助他人、願望他人過得同樣幸福的,明蘭也不例外,何況她原本就十分善良。

知否:為何家族興盛和個人發展都依賴教育?這幾個家庭令人唏噓

她請來墨蘭,老太太也對墨蘭十分熱情,不是因為别的,而是墨蘭還是盛家人,林姨娘早就沒法影響她了,她還可救。

正因墨蘭還可救,盛老太太和明蘭就沒打算放棄她。如今盛家如日中天,墨蘭即使使黑心,也不再像以往那樣,能傷害到盛家的利益。是以,本着讓這個家族每一份子都能過得更好的初衷和美好願望,盛老太太和明蘭仍然選擇了接納墨蘭,當然,前提條件是墨蘭不再能翻騰出其他幺蛾子。

這就是眼光長遠心胸寬闊的表現。要做到确實不容易,當時的盛家已經如日中天,能包容一個小小的墨蘭。如果盛家人人自顧不暇,像《紅樓夢》裡賈府後來那般捉襟見肘搖搖欲墜,恐怕墨蘭也很難再被接納。

知否:為何家族興盛和個人發展都依賴教育?這幾個家庭令人唏噓

說到墨蘭,還得提一下她的自作聰明。

墨蘭心心念念齊衡,她并非真的喜歡齊衡,正如林姨娘壓根不那麼喜歡盛竑一樣,這娘倆嫁人,是利用男人和夫家,将他們作為實作自己過上好生活的階梯。墨蘭對齊衡,也是如此,這是一種赤裸裸的利用

但在《知否》原著裡,齊衡不僅識破墨蘭的真實面目,而且并未拆穿她。

因為,隻要不眼瞎,大部分人都能看出墨蘭是何種品性,即使不知道,打聽打聽她是盛家得寵小妾養大的,也能揣摩出個一二三來。正如永昌伯爵娘子對王大娘子說的,“她什麼來頭,你我都知道”,僅憑這一點,後宅的婦人都能看出苗條來。

在原著裡,齊衡也知道墨蘭是個什麼樣的女孩,但他從未戳破,隻是靜觀其變,不予回應罷了。

齊衡這麼做,原因如下:一則這是平甯郡主對他的教養,戳穿别人自以為是的假把戲,對對方沒好處;二則墨蘭喜歡自作聰明,還把别人都當傻子看,齊衡配合她,也能滿足她的驕傲心理。

是以,這是齊家的家教,是齊衡的修養,也是他的聰明之處。這就是看破不戳破,生活中像墨蘭這種既自大又自以為是的人很常見,但大部分人也隻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求同存異,看懂就行,不會過多計較。

知否:為何家族興盛和個人發展都依賴教育?這幾個家庭令人唏噓

再說說墨蘭的夫君梁晗。梁家發展得一般,在走下坡路,梁家吳大娘子是個精明的人,她相中明蘭,想說給梁晗,奈何梁晗隻看得上墨蘭。

吳大娘子當然不喜歡墨蘭,但精明的她不會和兒媳婦硬杠,畢竟梁晗屋子裡幾個小妾就夠墨蘭對付的。梁家另外的危機是庶長子比嫡長子及其餘幾個嫡子出息多了,是以,一旦梁家老伯爺去世,庶長子兩夫妻就籌劃着分家,并且争奪财産和爵位。

這從側面說明一個問題,顧家那個更為歹毒的小秦氏早就未雨綢缪地為自己的兒子能繼承爵位而打算了。她的手段當然龌龊,起先意圖用捧殺的方式養育顧廷烨,随後又和顧家長子合謀趕走他,她做的一切都是為自己兒子的未來而鋪路。

知否:為何家族興盛和個人發展都依賴教育?這幾個家庭令人唏噓

齊家走下坡了的一個原因在于子嗣稀薄,縱然兒子齊衡有出息,助力也有限。而顧家和梁家的弊端在于不善經營和教育,顧家長子顧廷煜當然是個厲害角色,奈何天不假年。梁家的兒子倒是多,但不頂用,反而讓庶出的長子搶了風頭。華蘭的夫家袁家,最糟糕的地方在于袁大娘子辦事糊塗,偏心大兒子大兒媳,好在華蘭丈夫争氣,公公和小姑子倒是明白人,否則袁家照樣逃不掉沒落的命運。

現代社會,人們在意個人和小家庭的榮辱遠勝于整個大家族的發展,很少人有家族意識了,尤其是内陸地區,更多的人隻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參考資料:《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作者關心則亂,中國華僑出版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