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上攬勝》七十米長卷登上交通卡,海派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海上攬勝》七十米長卷登上交通卡,海派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兩年前,海派知名女畫家張弛創作的《海上攬勝》七十米長卷入藏上海市曆史博物館,為新中國70周年獻禮。2021年歲末之際,上海市曆史博物館又迎來《海上攬勝》特種紀念交通卡收官之作的發行以及張弛長卷背後故事的分享交流會,見證海派藝術以可以攜帶的方式,飛入尋常百姓家,為人民大衆所感覺與喜愛。

《海上攬勝》七十米長卷登上交通卡,海派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如果說長卷《清明上河圖》是畫家張擇端對北宋時期商業繁榮景象的回眸,那張弛的《海上攬勝·七十長卷》則定格了上海這座偉大城市的時代面貌。“筆墨當随時代”,當筆法詩意的水墨遇到一座有很多未來屬性的城市,會有怎樣的幻變?煙霧浩渺的浦江流水,絢麗璀璨的兩岸風光,以及那些玻璃幕牆或水泥大理石的僵硬面孔,在張弛的筆下有了豐富的表情,在天地氣息的感應下,有了知覺。作為一名出色的山水畫家,張弛不但創造性地繼承了海派山水的正脈真傳,還将東瀛水墨藝術和中國傳統筆墨有機融為一體,更将筆觸伸向了當代城市,她創作的都市景觀長卷《海上攬勝·七十長卷》讓城市地标呈現出山脈般的萬千氣象。

《海上攬勝》七十米長卷登上交通卡,海派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海上攬勝·七十長卷》局部

自2009年至2019年,曆時10年,張弛終于完成了《海上攬勝·七十長卷》,這件作品結合上海地貌、政治、經濟、文化、醫藥、教育、宗教等自然風景和人文建築,張弛帶領觀衆,從風光旖旎的安吉浦江源頭出發,穿行過上海的郊區和城區,綿延到洋山深水港,以過去、現在、未來作為時間次元,反應這座城市的溫度,人文的深度,曆史的厚度。 衆心共築, 向中國和世界展示一個不斷繁榮、向上、自信、文明的國際都市形象。

《海上攬勝》七十米長卷登上交通卡,海派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分享交流會現場,張弛提及《海上攬勝·七十長卷》的起點,是自己為2010年世博會創作的2010厘米長水墨長卷《海上攬勝》。當時她從日本回國定居不久,在一次和陳佩秋先生的書畫聚會上,有人提議陳老先生畫一張上海長卷,為世博會獻禮。陳佩秋當場提議,不如讓張弛直接操刀,她是上海水墨畫家中的佼佼者,又是一位細心的女畫家,為上海畫像非常合适。由此,張弛開啟了與都市長卷的緣分。

《海上攬勝》七十米長卷登上交通卡,海派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張弛坦言自己從前是不大畫房子的,因為繪制這幅長卷,她開始細細觀察、速寫上海衆多有着結構複雜的建築。當她的《海上攬勝》在世博會展出,廣受好評時,她卻認為,這其實仍是未完成的作品,隻因上海的變化實在太大了,還有很多美麗壯觀的新地标沒來得及一一入畫。

張弛的家位于長甯區蘇州河畔,在高樓制高點往西每天可看到飛機的起落,往東可遙望上海中心。廣闊的景觀給了她無窮的想象……于是,2013年起,張弛又提筆畫了囊括長甯衆多景點的《長甯攬勝》。

《海上攬勝》七十米長卷登上交通卡,海派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被上海市曆史博物館永久收藏的《海上攬勝·七十長卷》

漸漸地,張弛筆下的都市長卷越畫越長,長達70米。就在畫卷變長的過程中,不少近年來新鮮湧現的地标随時躍然紙上,像是徐彙濱江、北外灘等城市景觀,都是2009年創作《海上攬勝》長卷時沒有“出生”的。

“創作過程中,身邊不時有人建議我畫這個,畫那個。現在大家看到的70米長卷可以說凝結了社會各界朋友們的心血、支援與鼓勵。“張弛說。

《海上攬勝》七十米長卷登上交通卡,海派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張弛、樂震文為交通卡收藏愛好者簽名

張弛與她的丈夫樂震文,是聞名全國的藝壇伉俪,均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分享會上,樂震文坦言,讓藝術走進千家萬戶,是藝術家的使命。“到了我們這個年紀,有很多人生感悟,我們退休之後,最大的想法就是好好畫畫,想為公益事業多做點事情。”讓自己的藝術作品為大衆所喜愛,為百姓的精神生活添彩,是這對伉俪的心願,這也将激勵着他們以永不滿足的探索精神繼續用畫筆回應時代與人民。

《海上攬勝》七十米長卷登上交通卡,海派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海上攬勝》七十米長卷登上交通卡,海派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海上攬勝》交通紀念卡收官之作《洋山深水港》之一

《海上攬勝》系列交通卡由強生廣告公司設計制作,曆時兩年,把長卷中最精典的具有标志性的地标制成交通卡,共計15套20張,近日發行的洋山港交通卡是該系列卡收關之作。所有發行的系列交通卡已被交通卡友收藏,張弛的藝術作品通過交通卡已經走進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作者:範昕

編輯:周敏娴

責任編輯:柳青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