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禅台是怎麼築起來的
文:魏增瑞
東漢延康元年(220年)冬十月,魏王曹丕接受漢獻帝的禅讓,正式成為皇帝,上演了中國曆史上一出鬧劇。時光猶如滾滾東逝水,洗盡了1000多年前的人情冷暖,唯有受禅台一直默默地蹲踞在那裡,閱盡人間滄桑。

據臨颍縣志記載:受禅台高18米,占地面積5880平方米。經曆1000多年的風雨,如今受禅台隻剩下10米高,面積2170平方米左右。筆者家鄉在大郭鎮陳策村,距離受禅台約5公裡。小時候在村北玩耍,高高的受禅台清晰可見。每年到繁城回族鎮趕九月十三廟會,剛好經過受禅台。
高大的受禅台用土量可觀,那麼築台的土來自哪裡?
為保障魏文帝的安全,司馬懿在繁城東南距受禅台約兩公裡的地方(現在的繁城回族鎮司馬莊村)和繁城西南距離受禅台約六公裡的地方(現在的大郭鎮司馬營村)駐軍,對繁城形成半包圍之勢,以保證繁城的安全。同時,這些部隊也是築造受禅台的主要力量。
據《臨颍文史資料》第十二期《曹丕受禅的故事》一文記載,相傳受禅台“在據繁城西南十二裡取土築台”。那麼“繁城西南十二裡”是什麼地方?那就是筆者的家鄉陳策村,以及孔莊、拐子張、魏莊村和司馬營村一帶。陳策村北面的孫寨村和扁擔楊村相距大概1000米,兩個村子中間偏西有一個大坑。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聽孫寨村退休老教師孫老師說,他聽村裡老人口口相傳,這個大坑就是當年受禅台取土的地方。
在我的印象中,這個大坑四壁陡峭,說明土質比較堅硬,不容易風化,符合築受禅台所需的土質要求。從位置來看,它正好處在司馬營村和受禅台的中間位置,當地駐軍取土築台極為友善。
這個坑雖然很大,但不能滿足整個受禅台的用土量。受禅台的采土地點可能不止一個。在漫長歲月裡,這些采土點被水沖平或被填平用于種田了。在受禅台東南方向的司馬莊村曾有一條飲馬溝。據村民口口相傳,司馬懿的軍隊曾在此飲馬。這條飲馬溝很有可能是受禅台取土留下的溝壑。
那麼受禅台是如何修築起來的呢?《臨颍文史資料》第十二期中《曹丕受禅的故事》一文中這樣描述:“曹丕調來十萬大軍,由司馬懿将軍帶領,用肩扛馬馱的辦法,在據繁城西南十二裡處取土築台,一夜功夫就修成了南北兩座高台,就是受禅台和蟠龍寨。”“一夜功夫”有些誇張,但是受禅台在較短時間内築成應是事實。
那麼士兵是用什麼方法把受禅台建成的呢?筆者20世紀80年代初探訪受禅台時,從村民當時挖土的切面發現受禅台土層有塊狀的痕迹,土塊長五六十厘米,寬約二十厘米,厚十幾厘米。也就是說,受禅台許是用土坯一塊塊壘起來的。據大河網“厚重河南”2004年11月15日《探訪受禅台》一文報道:“當地負責文物保護的從業人員介紹:當年的受禅台要大得多,分3層,每層27級台階,共81級台階通到頂端。”這說明當時受禅台的高度是按“層”來計算的。由此我們可以想象,司馬懿的士兵取土和泥,然後用木制的模子做成土坯,幾天之内曬幹,壘成了受禅台。當然也不排除夯築和土坯結合築台的可能。
據《三國志·文帝紀》記載:東漢延康元年(220年)冬十月,“乃為壇於繁陽。庚午,王升壇即阼,百官陪位。事訖,降壇,視燎成禮而反。改延康為黃初,大赦”。
熱鬧一陣子,人都走了,留下受禅台,寂寞千年。
來源:小城臨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