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棉王儲諾羅敦·西哈努克于淩晨2:20.m去世後。中原標準時間2012年10月15日,他與中國人的關系從"老朋友"更新為"好朋友"。
他的生活起起伏伏,1953年帶領高棉走向和平與獨立,被譽為"高棉獨立之父",面對自己的首相和堂兄的政變,他被流放。"發呆既是世界,窮人都是最好的",為了祖國的解放,他與殖民者、叛軍、外國政權、國内革命者妥協合作,當這些努力遭受挫折時,他被囚禁、流放,他熱衷于電影、音樂和食物。
西哈努克兩次流亡中國,第一次流亡了五年,第二次流亡了12年,稱中國為他的"第二故鄉",并寫了贊美中國的歌曲。
他與曆任中國上司人有着深厚的友誼,西哈努克這個名字從50年代到80年代為公衆所熟知,雖然很多人不太了解這位外國人的所作所為,但他們也同意微笑的王子是我們的"老朋友"。
他死後,中國官員對他半桅杆哀悼,幾名黨和國家上司人表示哀悼,國務委員戴秉國親自護送棺材傳回高棉。
在民間,他的死喚起了人們對過去的回憶:西哈努克這個名字已經存在了幾代人,曾經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個元素。現在,他的記憶将随着那個時代的印記而消失。
上司嘉賓
西哈努克和周恩來在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亞舉行的萬隆亞非會議期間建立了友誼。
西哈努克當時33歲。那一年,他把王位讓給了他的父親,組建了自己的"人民社會聯盟",并赢得了大選,成為高棉的首相,以展示他的政治才能。
1956年2月14日,西哈努克首次踏上中國的土地。雖然兩國尚未建立外交關系,但中國政府的歡迎團隊是最高規格的,周恩來冒着寒冷的天氣親自在機場見面。
據統計,他在中國期間,與周恩來的會面次數多達210次。在意大利記者奧莉安娜·法拉奇(Oriana Farage)的《人民訪談錄》(Interview with the People)一書中,西哈努克說,當我需要見周恩來時,我打電話給他,問他:"我能來找你嗎?"他回答說:"不要坐你的車,我會見你的,我會在那裡。西哈努克表示反對,說:"不,你有很多事情要做,由我來拜訪你。周恩來道:"不,不,你不必有禮貌。我現在就停止工作,馬上去找你。"
西哈努克與毛澤東的友誼同樣深厚。他回憶起1956年第一次見到毛澤東:"當我的車停在毛澤東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的院子裡時,毛澤東正在門口等着。看到我的車駛近,毛澤東親自走過來迎接我。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驚喜和巨大的榮譽。經過長時間的熱烈讨論,他親自把我放進車裡,直到他離開視線,他才轉回了他傳統的中式簡陋的房子。"
1970年,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樓上與西哈努克見過三次面。五一節那天,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樓上與西哈努克人交談了近兩個小時,燃放煙花的計劃被推遲了。
據西哈努克在中國的長期随行人員說,毛澤東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大樓與西哈努克等外國客人合影時,突然大喊:"高棉國家元首諾羅敦·西哈努克王子萬歲!""
西哈努克是目前登上天安門塔次數最多的外國元首。除了1970年的三次露面外,他還于1964年,1965年,1984年,1989年和2009年出現在天安門廣場的樓上。
西哈努克與中國曆任上司人建立了良好的關系。1979年越南軍隊入侵金邊時,西哈努克第二次流亡,鄧小平親自在機場迎接他。1982年,鄧小平為60歲的西哈努克做了一桌正宗的川菜;1999年,西哈努克夫人赴昆明出席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2008年,他出席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永遠被認可的國家元首
1970年,高棉前首相兼武裝部隊司令蘭諾和西哈努克的堂兄、斯裡馬達副總理利用西哈努克的通路發動政變,驅逐西哈努克,後來判處他死刑。無法回國的西哈努克流亡中國。
同年3月19日,西哈努克從莫斯科飛往北京。在飛機上,政變的消息打破了他的眼淚。
周恩來、葉建英、李先年等上司在機場受到歡迎,46位外大使應邀出席。下飛機後,周恩來對他說:"你還是高棉的國家元首,我們永遠認得你,永遠不認同别人!""
西哈努克和他的家人流亡中國後,周恩來訓示對東通人民巷的第15家迎賓酒店進行翻新,讓他住進去,這是清代法國駐北京大使館。
西哈努克在北京成立高棉民族團結陣線和團結政府後,中國還在北京海澱區的友誼飯店為他提供了一間辦公室。周說,中國已決定每年向他們提供500萬元人民币的捐款,并提供保安人員和車隊。
根據這本書,中國政府為西哈努克在中國的一生付出了代價,不僅為他的家人和與他一起來的100多名高棉人,還為他在世界各地的外交活動支付了費用。
在一次去另一個國家的旅行中,西哈努克需要兩架飛機,是以中國政府為他提供了一架總統級飛機伊爾-62和另一架四引擎飛機伊爾-18,一架供他和他的30名随行人員使用,另一架用于搬運作李。
他還有些遺憾地對毛澤東說:"總統先生,中國自己的負擔很重,它給了第三世界很多援助,我和我的随行人員、朋友和從業人員現在又多了一個負擔。毛澤東回答說:"我請你讓我們多承受一點。我越忍受你,我就越快樂。"
216隻雞做成一道菜
那時他被政變策劃者沒收,一無所有。他曾經說過,"如果中國不幫我,我甚至不會穿衣服。"
因為西哈努克喜歡西餐,上海一位技藝精湛的西餐廚師受邀來到北京,他喜歡遊泳、羽毛球、唱歌跳舞,于是建了遊泳池、俱樂部和羽毛球場。
在中國期間,西哈努克曾前往南京、上海、昆明、杭州、青島等地。
1971年,為了友善他通路玄武湖,時任南京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派人拓寬玄武湖原本狹窄、石鋪的環路,并用瀝青鋪成,沿路設施煥然一新。這條路後來被南京人稱為西哈努克路。
法拉奇先生告訴《人民報》,西哈努克喜歡奶油鵝肝和魚子醬,他對食物的熱愛至少可以與他對國家的熱愛相提并論。在中國,他喜歡許多當地美食。
作家沈佳璐在2007年出版的《老上海的味道》一書中寫道,1973年,西哈努克來到上海豫園,南城餐廳公司負責接待,制作了14種小吃。參與當年招待會的肖建平說,該公司為了制作一道名為"雞鴨血湯"的菜,殺死了108隻雞,以尋找相同大小的雞蛋。
但就在西哈努克和妻子舉行家庭網球錦标賽的同一天,打起了一場崛起,很難結束,也就是資訊:明天就走。是以第二天,主人又殺了108隻雞。
幾代人的記憶
許多中國人,特别是年輕人,可能并不确切知道高棉發生了什麼,但對西哈努克這個名字并不陌生,西哈努克已經成為那個特定時代中國人集體記憶的一部分。
西哈努克和他的妻子莫妮爾王後(當時被稱為"莫妮克公主")經常出現在報紙,電視和廣播中。這也是一個笑話:一些文化知識不多的老人問:"這個諾羅敦是誰?為什麼他總是和西哈努克在一起?"
這對夫婦經常到處走訪,各地都按照外國元首的禮遇,空蕩蕩的小巷,唱歌跳舞。如此之多,以至于一些偏遠的城鎮,一旦有全市範圍的衛生活動,就有傳言說西哈努克即将到來。
那時,學生們将被組織起來歡迎Sihanouks。學校要求穿花衣服和裙子,但當時人們穿的制服比較多,是以學生們到處借用漂亮的花衣服和裙子。他們還制作自己的花束,撿起樹枝并用彩色紙粘貼它們。
在江雯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男男女女捧着花圈,大喊着跳起來熱烈歡迎西哈努克親王的車隊。
莫妮克公主是他六位妻子中的最後一位,舉止高貴、端莊,不斷換衣服,為文革《鐵娘子》和《不愛紅妝無臂》的灰色美學增添了一絲光彩。莫妮克公主甚至成為一些女孩和男孩關于"美"的第一個靈感來源。
西哈努克通路了各個地點,并在紀錄片"西哈努克王子通路×××"中出現。從1970年到1975年,中央新聞記錄電影制片廠制作了23部關于西哈努克的紀錄片。這是"新陰影"中儲存最完好、最完整的外國元首在中國活動的曆史圖景。
此外,西哈努克的發展經常以"新聞簡報"的形式出現,然後才在電影上映之前出現。是以在1970年代初,有幾句話在街頭流傳:越南電影飛機大炮,北韓電影哭笑,阿爾巴尼亞電影擁抱和擁抱,中國電影"新聞簡報"。還有一種說法是"八打三戰一哈哈",八戲是八部樣闆戲,三場是"真戰"等三部電影,而《一哈哈》是前《新聞簡報》關于西哈努克新聞的電影。
在一個文化匮乏的時代,西哈努克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電影明星"。他的身影,如此伴随着一代中國人從少年到中年,再到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