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硬紀元AI峰會實錄|華捷艾米沈瑄:端加雲才是AI和AR的未來

關于人機互動,關于AI和AR的未來,我們應該如何看待?

2017年7月9日,由鎂客網、振威集團聯合主辦的“3E‘硬紀元’AI+産業應用創新峰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盛大開幕。現場200位來自全球AI行業的頂級專家、知名創投機構、創業公司團隊和知名媒體齊聚一堂,共謀AI+行業的創新應用,探讨AI的當下與未來。

硬紀元AI峰會實錄|華捷艾米沈瑄:端加雲才是AI和AR的未來

現場,華捷艾米聯合創始人沈瑄給我們帶來了主題為“3D視覺系統——打造AR&AI生态”的内容分享。沈瑄表示,未來的人機互動一定是回歸到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本質,即視覺+語音的互動,如此才能互相了解,繼而進行充分的交流。此外,關于未來資料應用的方式,在沈瑄看來,無論是AI還是AR,端加雲才是真正的未來。

大家下午好,我是南京華捷艾米的沈瑄,剛才前幾位嘉賓已經給大家分享了非常多的幹貨,其實人工智能的概念非常的廣闊,而我們隻是參與了其中的一部分:機器視覺。對于機器視覺這個概念我們也覺得非常的大,從這個車牌的識别到人臉的識别,這都是屬于機器視覺,而我們做的是一個3D的一個視覺。

這就是人與機器互動的一個曆史。在50年代,我們通過鍵盤産生人與人、人與機器的互動,在下一階段有了windows,我們通過滑鼠人與機器去互動,而在2000年左右的時候,蘋果的iPhone出來了,我們通過touch、通過觸摸即可實作人與機器的互動。

而我們說現在再下一代人與機器是怎樣去互動?是視覺加語音,回到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本質。比如說我現在跟大家在交流,通過我的臉部、手勢,通過我的肢體語言,大家能互相了解,去充分的交流。人機以“自然語言”的方式互動,包括語音互動、語音溝通作為基礎,還包括人臉、圖像、手勢、虹膜、體感等等。

我們現在的晶片是把所有的資料放在裡面,主要是在端這邊來識别跟計算,而在未來,我們會把雲端去打通,也是基于思科在2015年提出的霧計算或者是邊緣化計算的這種理想。現在的移動化裝置人人都有,全球可能有20億部手機,到了一定階段,這個數量會乘以至少7到8倍,也就意味着有140億到150億的終端要連接配接到雲端,而其中所需的傳輸能力跟計算能力是現在的基礎架構所實作不了的。思科在15年的時候提出了這個霧計算,就是在IOT的智能終端上把更多的計算,尤其是前端的一些計算放在端的晶片裡,然後實時去上傳一些預處理以後的資料,而從雲端下載下傳下來的是更新過的通過深度計算更新過的一些算法的模型。

是以我們認為,無論是人工智能還是AR,端加雲才是未來真正的解決方案,通過終端上傳資料到雲下載下傳資料,這種簡單的模式肯定是遠遠不夠的。

原文釋出時間:2017-07-18 17:19

本文作者:韓璐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鎂客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鎂客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