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語“溜須拍馬”是怎麼來的?原來和這2位曆史人物有關。

有一個成語叫做溜須拍馬比喻刻意讨好讒媚他人,那麼溜須的到底是什麼人呢?這位溜須之人,便是北宋時期飛揚跋扈的副丞相丁謂。

成語“溜須拍馬”是怎麼來的?原來和這2位曆史人物有關。

丁謂

我們通常說的眼中釘講的也是他,被溜須的就是北宋著名宰相寇凖,他的很多事迹都在民間流傳。一個忠臣,一個奸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丁謂在宋真宗時期就在朝廷的監察财政部門擔任要職,他夥同王欽若大營道觀,屢上祥異,以迎合帝意,不久之後升任副宰相,也叫做參知政事。當時的宰相是寇凖,丁謂對他是畢恭畢敬,對寇凖的話也是言聽計從。

成語“溜須拍馬”是怎麼來的?原來和這2位曆史人物有關。

寇凖

這一天在朝中議事,宰相、副宰相等等一大批官員聚在一起用餐,寇凖吃完飯之後準備離開。丁謂看見寇凖的胡子上沾着一粒米飯,就突然沖上前去,替寇凖捋了一下胡子。他的這個舉動吓了寇凖一跳,丁謂又再接再厲,稱贊起寇凖的胡子有多麼的漂亮。寇凖笑着對丁謂說:“參政,國之大臣,乃為長官拂須耶?”,說得寇凖既羞又腦,從此對寇凖懷恨在心,這便是溜須的由來。

成語“溜須拍馬”是怎麼來的?原來和這2位曆史人物有關。

寇凖是北宋的大功臣,他最大的功勞是與契丹定立了澶淵之盟。公元1004年,遼國蕭太後聖宗皇帝率軍南下攻打宋朝,大臣王欽若、陳耀叟主張遷都避戰。寇凖則力排衆議,建議宋真宗禦駕親征,鼓舞士氣,打敗遼軍。皇帝聽從了寇凖的建議,到澶州督戰,果然出戰告捷,打死了遼國大将蕭達凜勝而議和定合約,史稱澶淵之盟。從此之後,宋遼和平共處了120多年。寇凖為人耿直,看不慣丁謂的玩弄權術,阿谀讒媚,是以才有上面的諷刺。

宋真宗晚年,丁謂抓住寇凖工作中的失誤,與劉皇後合謀,對寇凖三貶其官,直至流放廣東雷州任參軍。丁謂就取代了寇凖的位置,升任宰相,獨攬朝政,A錢受賄,為所欲為,成為當時老百姓的眼中釘。後來,丁謂與劉皇後發生沖突,也被貶官流放至崖州。也就是今天海南省三亞市路過雷州的時候,丁謂求見寇凖,寇凖拒而不見。是以人們說寇凖是忠臣,丁謂是小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