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成语“溜须拍马”是怎么来的?原来和这2位历史人物有关。

有一个成语叫做溜须拍马比喻刻意讨好谗媚他人,那么溜须的到底是什么人呢?这位溜须之人,便是北宋时期飞扬跋扈的副丞相丁谓。

成语“溜须拍马”是怎么来的?原来和这2位历史人物有关。

丁谓

我们通常说的眼中钉讲的也是他,被溜须的就是北宋著名宰相寇凖,他的很多事迹都在民间流传。一个忠臣,一个奸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丁谓在宋真宗时期就在朝廷的监察财政部门担任要职,他伙同王钦若大营道观,屡上祥异,以迎合帝意,不久之后升任副宰相,也叫做参知政事。当时的宰相是寇凖,丁谓对他是毕恭毕敬,对寇凖的话也是言听计从。

成语“溜须拍马”是怎么来的?原来和这2位历史人物有关。

寇凖

这一天在朝中议事,宰相、副宰相等等一大批官员聚在一起用餐,寇凖吃完饭之后准备离开。丁谓看见寇凖的胡子上沾着一粒米饭,就突然冲上前去,替寇凖捋了一下胡子。他的这个举动吓了寇凖一跳,丁谓又再接再厉,称赞起寇凖的胡子有多么的漂亮。寇凖笑着对丁谓说:“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说得寇凖既羞又脑,从此对寇凖怀恨在心,这便是溜须的由来。

成语“溜须拍马”是怎么来的?原来和这2位历史人物有关。

寇凖是北宋的大功臣,他最大的功劳是与契丹定立了澶渊之盟。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圣宗皇帝率军南下攻打宋朝,大臣王钦若、陈耀叟主张迁都避战。寇凖则力排众议,建议宋真宗御驾亲征,鼓舞士气,打败辽军。皇帝听从了寇凖的建议,到澶州督战,果然出战告捷,打死了辽国大将萧达凜胜而议和定合约,史称澶渊之盟。从此之后,宋辽和平共处了120多年。寇凖为人耿直,看不惯丁谓的玩弄权术,阿谀谗媚,所以才有上面的讽刺。

宋真宗晚年,丁谓抓住寇凖工作中的失误,与刘皇后合谋,对寇凖三贬其官,直至流放广东雷州任参军。丁谓就取代了寇凖的位置,升任宰相,独揽朝政,贪污受贿,为所欲为,成为当时老百姓的眼中钉。后来,丁谓与刘皇后发生冲突,也被贬官流放至崖州。也就是今天海南省三亚市路过雷州的时候,丁谓求见寇凖,寇凖拒而不见。因此人们说寇凖是忠臣,丁谓是小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