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制作 記者 張培堅
甯波北侖區的新碶,其名由永豐碶而來。該碶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因東已建有太和碶,西建于備碶,而永豐碶相對晚建,故而俗稱“新碶”,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舊時這裡是城裡人嘴邊的“鄉下頭”。因為偏遠且相對閉塞,新碶周邊的百姓買賣東西,都會在以永豐碶為核心的周邊彙聚,這裡商貿日益發達,街市越來越大,成為沿海重要的海貨集散地。

位于西河塘路上的賀友直紀念館(賀友直藝術館)
著名連環畫家賀友直小時候就在這邊長大,行販的叫賣聲深深镌刻在他的腦海之中,到老回想起來都會激動不已。他以上世紀30年代的所見所聞創作了一套《新碶老街風情錄》連環畫,鄉愁與眷戀躍然紙上。
在西河塘路上,賀友直紀念館可以讓人們更好地了解這位為我國連環畫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老藝術家的生平經曆、藝術成就、高尚品德以及他對家鄉的深厚感情。
如今,以新碶西街為主的新碶老街仍保持着商業活力,且由于這邊保留有不少租金便宜的老房子,吸聚了天南海北的人在此租住生活,也使得這裡頗具人間煙火氣。
新大路和新碶西街交彙的路口十分寬敞,從這裡走進新碶西街,市井氣撲面而來。街道兩旁商鋪林立,年底促銷的叫賣聲此起彼伏,烤地瓜、糖炒栗子的香味兒讓人沉浸在冬日的香甜之中……
祥發弄的老房子
祥發弄、塘裡顧弄……随意轉入任何一條弄堂,耳畔立刻又會清淨起來。上了年歲的老房子已失去了華麗的面目,牆面黑白相間、朱門暗紅斑駁,殘缺不全的牆頭之上,既有小狗立在上面睥睨四方,還有小貓依偎一起取暖。居民晾曬的魚幹、肉腸随風微蕩,已經有了些許年味。
端坐老房子屋頂之上的小狗
每一棟老宅似乎都有故事。一棟老宅地基深厚,但牆面明顯傾斜。在此租住的房客眉飛色舞地介紹說:“聽房東說,這面牆曾經被日軍的炮彈炸過,不過這房子地基打得好,現在還是很牢靠的。”
老舊的水塔
新碶西街東首是新碶雙橋——東碶橋和太河橋。東碶橋的青色石欄杆質地比較新,石砌橋墩明顯曆經了歲月洗禮,顔色發黑發暗,河水常年沖刷之下,石塊的棱角已變得圓滑,但仍堅韌地支撐着車水馬龍的橋面。
東碶橋的橋墩頗具曆史感
穿過東碶橋右轉,走過太河橋便到了星陽村。星陽村是一座典型的城中村,如今正進行拆遷,居民多數已搬遷而走,殘垣斷瓦中還伫立着一些拆了一半的房子。
陳氏民居外牆上的爬牆虎
建于光緒年間的陳氏民居的外牆上爬山虎葉子血紅一片,夕陽之下,老宅越發顯得落寞。
陳氏民居又被稱為後新屋,由奉政大夫陳慶國所建。大門雀替石上刻有“課讀課耕綿世澤,克勤克儉絡家聲”,門框之上刻着“入則孝出則悌,進以禮退以義”。院門外,一位老人介紹說,這字是由清光緒十二年進士、翰林院侍講王榮商所寫。王榮商是新碶人,年少好學,清廉為官,曾侍候皇帝讀書,也為家鄉的文化教育、疏浚河道等做出過貢獻。“南邊還有陳氏祖居,也是陳逸飛出生的地方,你可以去看看。”老人指引着說道。
陳氏民居門框上刻的上聯,這是由翰林院侍講王榮商所寫
陳氏祖居(陳逸飛故居)大門
穿過一片瓦礫地,尋到陳逸飛故居的大門,諾大的院落裡隻有一扇窗戶發出亮光,一位老人正在吃晚飯,陪伴他的是一條小狗。看到有人來,老人熱情地把記者引到最裡面的廂房,指着兩間房子說:“陳逸飛就是在這裡出生,大概兩個月大時跟随父親去了上海。”人生從這裡起航的陳逸飛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從未停止腳步,終成一代油畫大家,不知道他的江南水鄉主題作品中,有沒有故鄉的影子呢?
此時,暮色已暗,老宅如同一位老者一般寂靜不語,身影也逐漸變得模糊起來。
暮色下的陳氏祖居(陳逸飛故居)
來源 甯波晚報 記者 張培堅 編輯 李曉穎
一審 俞素梅 二審 任曉雲 三審 徐效文 終審 楊靜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