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鐵騎突襲,扭轉戰局的經典戰例,東西魏沙苑之戰

鐵騎突襲,扭轉戰局的經典戰例,東西魏沙苑之戰

曆史上冷兵器時代,扭轉戰局的因素很多,但是鐵騎的第一次出現,便扭轉了戰局,從此使得騎兵正式進入中國古代戰場,披堅執銳、摧枯拉朽的重型騎兵正式投入戰争,《木蘭詩》中的花木蘭就是這樣的騎士,從南北朝開始,戰場上便出現了人馬皆是身披重甲的具裝騎兵,戰車正式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那麼,本文小編要說的鐵騎突襲,扭轉戰局的經典戰例,東西魏沙苑之戰是這樣的。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天平四年十月,公元537年的秋天,北朝北齊的開國皇帝神武帝高歡(時任東魏權臣)率領20多萬大軍,行軍到渭河轉彎處的沙苑地區,迎戰宿敵剛剛建國的西魏的開國皇帝宇文泰統帥的西魏軍隊。從權臣高歡的視角看,對面不過是宇文泰率領的3000~4000多名老弱殘兵,一場大戰的勝利天平似乎已經偏向的東魏軍隊,勝負已成定局。

當時的西魏王朝,剛剛經曆大饑荒,國力極度匮乏。皇帝宇文泰的軍隊還不滿一萬人,隻準備夠3日糧食,但是宇文泰還是力排衆議,率軍急進,以輕騎兵渡渭河至北岸的沙苑地區,距東魏王朝高歡的大軍隻有60裡的地方安營紮寨。此時,西魏宇文泰采李弼之計,列陣于渭曲,又指令将士将武器藏于蘆葦中,等候他的号令聞鼓聲而起。

于是,東魏方面權臣統帥高歡一聲令下,東魏王朝的大軍浩浩蕩蕩渡過了渭河河灘,沖向渭河對岸。東魏高歡的各部将領見對手孱弱弱,争相冒進搶功,隊形漸亂。

與此同時,在渭河對岸的蘆葦叢中,突然如同魔術般冒出一支騎兵(鐵騎兵)。雖然隻有60餘騎,但人穿重甲、馬披馬铠,在一員猛将帶領下,以雷霆之勢直撲東魏軍隊。混亂中的丞相高歡率領的東魏步兵猝不及防,不知道西魏有多少鐵騎,東魏步兵四散逃命,很快軍陣被打穿一個缺口。緊接着更多的西魏軍隊從渭河畔蘆葦叢中冒出,在西魏宇文泰指揮下,将丞相高歡率領的原本優勢巨大的東魏軍隊一舉擊潰。

這場戰争,《北史·卷九·周本紀上》中記載:“弘農建城濮之勳,沙苑有昆陽之捷,取威定霸,以弱為強。(小關之戰的功勳堪比城濮之戰,沙苑之戰的大捷堪比昆陽之戰)”。《獨異志》中則是這樣記載的:“時神武帝率樂等十餘萬人,于沙苑與宇文護戰。時樂飲酒,乘醉深入,被刺得肝肚俱出,内之不盡,截去之,複入戰。護兵遂敗,相枕籍死者三萬餘人”。意思是“東魏王朝的天平四年(537年)10月,東魏丞相高歡為一雪小關(今陝西省潼關南禁谷)之敗,親率20餘萬大軍至蒲津(今山西省永濟縣一帶)攻讨西魏王朝,志在為窦泰複仇。10月進抵洛水之南的許原,威逼長安。丞相高歡遣東魏兵至,見西魏兵少人乏,于是兵馬輕敵冒進,西魏高祖宇文泰當即下令出擊,伏兵驟起,奮力沖殺,東魏行伍亂次,喪甲士8萬人,棄铠仗18萬,高歡僅率數騎逃脫。”

在這場沙苑之戰隻能怪,扭轉戰局的關鍵是西魏宇文泰的這支鐵騎軍隊,這就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精英軍種,人馬皆披挂重甲的“甲騎具裝”。這些重型騎兵是當時決定戰争勝負的關鍵因素,扭轉戰局的關鍵,從此,鐵騎成為入古代軍事戰場中的常客。

朋友們,文化是一條河流,曆史是絢麗的花朵,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莫雷特,一家之言,僅供參考。鐵騎突襲,扭轉戰局的經典戰例,東西魏沙苑之戰的分析,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我是有趣的天空c,一個愛好曆史的小科員,一個沉迷于扯淡的大頭兵。(圖檔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