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嶽,1896年出生在廣東樂昌,因為父親仰慕嶽飛,是以給他起名薛仰嶽,後來他發覺不能光“仰”嶽飛,更要“做”嶽飛,便自己将名字改為薛嶽。薛嶽從小就為人耿直不喜歡拉幫結派,按理說他這種性格在國民黨軍隊中應該很受排擠,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他憑借自己的軍事才能,在多次戰鬥中立下赫赫戰功,硬是在派系林立、内部腐化的國民黨高層中拔地而起。

叫紅軍最頭疼的将領
在國民黨北伐期間,薛嶽先後任職團長、師長、軍長等職務,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了“清共”,導緻甯漢分裂。同年8月份蔣介石下野,薛嶽選擇繼續擁護蔣介石來完成國民革命。等北伐完成後,薛嶽卻遭到了軍政部長何應欽的排擠,自己的部隊被整編“打散”,第4軍也降為了第4師。在戰鬥中功績顯著的薛嶽便準備辭職,他跑到南京向蔣介石送出辭職報告,順便告别。結果蔣介石的一番話更是叫他心寒“并非我對你不好,是何應欽不諒解你。”心灰意冷的薛嶽回到家便計劃到德國留學。
就在這事過後沒多久,蔣介石就發動了第五次對中共的“圍剿”。此時恰巧宋子文要去美國收購棉花,便在臨行前與蔣介石溝通收購棉花的事項。在将收購棉花之事談完後,蔣介石和宋子文說起了第五次“圍剿共匪”一事,宋子文當即和蔣介石說道:“最好可以啟用薛嶽來剿共,當初孫中山在世時,他為了保護孫中山夫婦血戰總統府,抵抗陳炯明;後來還參加了東征、北伐、清共等多次武裝行動,此次圍剿要是薛嶽參加,必定能取得成功。”蔣介石聽後表示認同,便催促宋子文趕快緻電薛嶽來找自己,所幸當時薛嶽正在香港學習德文還未出去。
會見了蔣介石的薛嶽,被委任為了第三陸軍上将副總指揮,協助陳誠“剿匪”。從1934開始,薛嶽所在部隊開始采用堡壘對策圍剿紅軍,使得紅軍損失嚴重。後來紅軍向西突圍,薛嶽跟随其足迹追趕,薛嶽在自己日記中曾說道這一路是“不輿不車”步行兩萬多裡。到了11月份,紅軍迎來了最艱難的一段時間,當時紅5軍團在湘桂黔邊界與薛嶽部隊激戰了兩日,直接傷亡過半,團級以上幹部損失多位;紅8軍團的一個成建制師也被全部消滅。雖然紅軍主力拼死渡過了湘江,但是光湘江這一戰就使原本8.6萬的紅軍犧牲了5萬人之多。
後來薛嶽在回憶中說到:這還是湘桂軍來得晚了一些,如果早一點到湘江西岸的話,直接可以将紅軍主力在西岸全殲。不過在1935年,蔣介石犯下了一個重大的戰略錯誤,徹底改變了紅軍的命運。當時中共因内部意見不一緻,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毛澤東率領大約三四千人到陝北與陝北紅軍會合;另外一路由徐向前、朱德等人率領七八萬人南下攻打四川。蔣介石當時見四川局勢危機,火速令薛嶽從陝西調兵支援四川,這一支援恰恰失去了進攻剛進入陝北還未立足的中共中央的最佳時機,為蔣介石之後的戰敗埋下了種子。
抗戰期間成為殲滅敵人人數最多的中國将領
1937年,日軍開始了全面侵華戰争,一度叫嚣要在三個月的時間内消滅中國。同年9月,薛嶽被任命為十九集團軍總司令趕赴上海安亭指揮作戰,到了前線的薛嶽經過分析我軍上海戰場的情況,迅速将一字防守戰略改為了縱深防線,整條戰線南北呼應,極大地加強了防禦能力。
10月31日上午9點左右,日軍又開始以步坦協同作戰的方式向前進犯,當時20多輛日本戰車頂在前面向我軍駛來,在距離我軍陣十多米時,薛嶽一聲令下,我軍機槍、迫擊炮、手榴彈同時發起反擊,瞬間将日軍的幾輛戰車炸毀,後面協同的步兵也死傷殆盡。日軍見狀迅速大舉增援機械化部隊進入戰場,而我軍隻能用血肉之軀來抵擋敵軍的鋼鐵洪流。
當時薛嶽部下的第四軍在前線用輕武器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鬥,反複與日軍展開沖鋒,搶奪陣地,在經過十多次的争奪之後,戰場是屍橫遍野,但是陣地卻絲毫未丢。後來日軍見遲遲攻不下來,就在戰場上投放催淚彈,結果風向突然轉變将煙霧吹到了日軍的陣營,薛嶽見狀趕快組織反擊,打的日軍抱頭鼠竄。
在前線的薛嶽逐漸掌握住了日軍的進攻方式,每當日軍進行步坦協同進攻時就用炮兵瘋狂轟炸,在成功抵擋住敵人的進攻之後,馬上組織人員進行炮轟和反沖鋒,給與了日軍極大的傷亡。本來日本叫嚣着要在三個月滅亡中國,但是萬萬沒想到在薛嶽的指揮下,光上海就阻擋了日軍半年時間。後續薛嶽還成功取得了三場長沙會戰的勝利,共計殲滅了日軍十多萬人,成為了抗日戰争期間擊斃日軍最多的中國将領。1946年,美國還向薛嶽頒發了“自由勳章”,以此來表彰他在抗戰期間做出的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