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泱泱,秦嶺蒼蒼。秦嶺北麓的東秦大地,于靈山秀水中孕育着一群勤勞的“黃河女兒”。和毛主席、周總理親切接見過的務棉能手張秋香一樣,秉性淳樸善良的她們從不向命運低頭,黨的十八大以來,她們在當地政府和婦聯組織的引領下,不斷創新發展,帶領鄉親們一同脫貧緻富。
承繼着張秋香永不凋謝的“銀花”精神,渭南大地上再次走來“五朵金花”,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巾帼力量。
“巧娘草編”陳春苗帶領婦女編出好日子
大雪節氣剛過,在位于臨渭區橋南鎮一安置小區内的巧娘草編手工藝專業合作社操作工廠中的房間,幾位農家婦女正娴熟地“掐辮子”。
“掐辮子”是當地普及的一種傳統手工藝——草編的基礎,有着上百年的曆史,主要是利用麥稈、玉米皮等天然材料,手工編成辮子的形狀,進而加工成草帽、草圈、收納筐等生産生活用品。
“我們這裡塬高溝深、交通不便,‘巧娘草編’最大的優勢就是讓農村婦女實作‘無風險、零成本’在家就業,合作社訂單派活,統一收售,現在基本達到‘村村是工廠,戶戶是工廠中的房間,家家有巧娘’。”
理事長陳春苗告訴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之是以成立這個合作社,最初就是想如果有更多的人加入進來,大家都可以在家門口掙錢了。”
橋南鎮煙村大寺組的程大嫂,家庭發生變故後,她和兒子相依為命,生活非常拮據。陳春苗得知情況後,親自上門為她傳授草編技藝,并與她簽訂了長期收購合同,現在,程大嫂已成為合作社的骨幹老師之一,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
如今,“巧娘草編”專業合作社以“支部牽頭、企業承辦、貧困戶參與、保底分紅”的方式,已先後解決了300餘戶貧困戶2000餘人的就業問題,讓群衆依托手工技術,在家門口實作脫貧緻富。
“電商達人”王貞養讓農産品插上網際網路的翅膀
搞建材、賣肥料、做農産品電商銷售,創業緻富路上,50歲出頭的王貞養似乎每一步都踩在了點子上。
高中畢業的王貞養教過書,跟着親戚做過小生意。直到2000年,頭腦靈活的她在當地開始做起了五金建材生意,并“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8年,手裡有了資金的王貞養又在街道開辦了第一家農資連鎖店,“一年下來能賺幾十萬元”。
2014年,看到周邊經常有人在網上購物的王貞養想着如何利用網絡把家鄉的農特産銷售出去。
經過一兩年的學習摸索,2016年,王貞養注冊成立了“陝西恒然四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及“塬上原”農産品商标。
自此,産自秦嶺北麓的土雞蛋、猕猴桃、花椒、核桃、蜂蜜、柿子醋、草編等幾十種綠色農産品,經過統一包裝後開始銷往全國各地,2017年銷售額達310餘萬元。
為了更好地發展電商,王貞養先後與區農廣校攜手,免費教育訓練116名職業農民并頒發職業農民證書。免費對全區14鎮兩個辦事處進行電商教育訓練,惠及900餘人。采取“企業+基地+貧困戶”的技術托管形式,為橋南鎮秦陽村67戶貧困戶托管核桃、花椒330畝,提供農藥供應、技術托管、産品回銷全鍊條“一條龍”服務和“零風險”收益。為魏娜娜、王條條、秦倩等8名貧困戶和留守婦女安排工作,平均每人每月增收2300元……
近年來通過“黨支部+”的方式從當地的産業園區、合作社、貧困戶處收購各種農副産品,進行線上線下統一運作銷售,形成“實體線下+團購+電商線上+政府+企業+農戶”的扶貧愛心銷售矩陣模式,有效為貧困戶解決銷售“最後一公裡”問題,銷售額達4000餘萬元。
“核桃女王”張喜芹:小核桃成為群衆緻富“硬通貨”
在位于橋南鎮南邊的謙順公司大院見到張喜芹的時候,忙着研發新品的她已經十多天沒有出過門了。
說起創業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張喜芹滿是感慨。
20年前,從商洛市山陽縣遠嫁到橋南村的張喜芹發現,這裡交通不便,資訊阻塞,許多天然的中藥材大量堆積,無人問津。
于是,瞅準商機的張喜芹開始收購藥材。為了最大限度地将南塬山區的中藥材銷售出去,讓當地農民多一份收入,她幾乎跑遍了全國各地的藥材市場,最終打開了銷路,每年銷售當地藥材達600噸左右,給群衆帶來經濟效益上千萬元。
2013年,當地政府在南塬地區大力發展核桃産業,但是大量的核桃都是以初級産品的形式出售,産品附加值低,經濟效率低下。
眼光獨到的張喜芹不顧家人、朋友的反對,毅然決然的将做藥材積蓄的100多萬元投入核桃加工廠的建設,但第一年就賠了20多萬元。
“隻要堅持下去,打開市場,就一定能讓鄉親們通過核桃脫貧緻富。” 倔強的張喜芹從未想過放棄。她一方面主動和貧困種植戶簽訂收購合同,提供就業崗位,一方面投資500萬元更新了深加工裝置,随着奶香、五香等多種秘制烤核桃的上市,公司逐漸轉虧為盈。
如今,“謙順”旗下生産出棗夾核桃仁、椒鹽核桃、奶香核桃、核桃油等系列産品,已經邁出了南塬核桃品牌走出大山、實作了品牌化經營的第一步。
“留守媽媽”張芳玲:給孩子們打造溫暖的家
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學,整理床鋪、打掃環境衛生、洗衣做飯、輔導作業、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十幾年來,這已經成為張芳玲每天的必修課。
做村裡第一波外出打工的人,她先是将姐妹們帶出山區打工掙錢,當看到家鄉的留守兒童面臨的各種問題時,她又呼籲姐妹們回家管孩子。
2005年,她毅然辭掉了外邊的工作,回到家鄉,用自己多年打工攢下的積蓄,租房創辦了橋南鎮留守兒童之家。
十餘年來,為了改善孩子們的生活環境,張芳玲不僅将自家十畝地裡的糧食,全部用來補貼留守兒童之家,并借貸20餘萬元修繕學舍,給孩子們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學習環境,進行心理撫慰與疏導。至今已累計有4000多名留守兒童在這裡完成國小(國中)學業,其中近50名留守兒童已順利完成大學學業,留守兒童之家在得到了政府和社會認可的同時,張芳玲也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留守媽媽”。
“2010年,學校遭遇火災後,我從166斤一下子瘦到90斤,躺在床上幾天吃不下去飯!”談到辦學的初心和夙願,張芳玲坦言,其實最難的時候自己也想過放棄,但是多虧各級婦聯組織的支援,也多虧各界愛心人士的關注,才讓她堅持了下來,作為老師,她隻想讓更多的留守兒童從這裡出發,更好融入社會。
“草帽姐”張靜:一頂草帽也能創出“高大上”
和陳春苗一樣,“草帽姐”張靜也有着合作社帶頭人,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産草編傳承人的雙重身份。
但不一樣的是,2013年之前,她卻是一名在鄉鎮農業、計生戰線上摸爬滾打了半輩子的基層婦女幹部。
“我們這兒家家有用草編補貼家用的習慣,但都是各家各戶單幹,缺乏組織,也沒有規模。行情好的時候一把辮子也隻能賣三塊錢。既辛苦,又賺不到錢。”于是,臨近退休的張靜便萌發了帶領農戶做草編的念頭。
當她滿懷欣喜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時,卻沒有得到家人的支援。
“我當時就是吃了秤砣鐵了心,不管誰勸阻,都要把合作社辦起來!”
2014年,張靜成立了當地首家編織合作社——百富草編合作社,成立之初,周圍有很多質疑聲。有人願意花錢買嗎?草做的東西能賣多少錢?面對這些,張靜清楚,隻有把草編産品賣出好價錢,才會消除大家的疑慮。
為了鼓勵初學的村民,她自掏腰包回收了所有的草編,這一舉動打動了很多人。
“你們看,這邊是草帽牆,第一代産品市場上都能見到,第二代産品簡單加了些黑邊,第三代産品用線編做頂,增加透氣性,第四代用紗裝飾後很時尚,第五代是一側收編的大檐帽,剛編好就被搶完了!”
“最不可思議的是這個‘乞丐帽’,在一次展覽會上有個老外花100元買走了,更想不到的是幫我做銷售的年輕人說,類似的帽子在網上能賣到300元。”
隆冬時節,寒意料峭。“五朵金花”的故事恰如一個個熾熱的火爐,溫暖着人們的心房。“美女渭橋東,春還事蠶作。”下個春天,正如李白詩下的《陌上桑》一樣,她們依舊會閃亮在鄉村振興的鄉野之上,盡吐芬芳。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