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人們擷取收入的幾個途徑
本文以作用效果來看待事物的價值,以讓人人自由(物質自由,至少無生存之憂)如意(精神如意,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為價值标準和過程目标,從生産力的5大組成要素(需求力、整合力、自然力、工具力、勞動力)、世界的5大組成要素(物質、能量、資訊、結構、通路)、人的3大活動(生産、配置設定、使用)、人選擇做事情的兩個方面(價值、趣味),人判斷是非對錯的3大層次标準(活着、活好、活得長久)和人理性取舍的兩大标準(消除破壞性、增進建設性)來綜合分析未來人們擷取收入的幾種途徑。
下面對各個概念做必要的說明。
生産力:
需求力是生産進行的前提。
整合力是把生産力要素聚合在一起的合力。人類社會的任何生産活動都缺少不了整合力。
自然力是生産得以進行的客觀基礎。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中所說的“米”。
工具力是生産力效率和工具自動化的部分。
勞動力是直接操作者。
物質:物質的制造、傳送效率還很低下。必須找到新的傳送方式。
能量:能量的擷取還很低下。人們需要找到無窮無盡的能量來源,夢想中的永動機是相當理想的東西。一切皆有可能。
資訊:資訊的擷取在客觀技術上已經非常發達,但是存在人為的限制和阻撓。
通路:通路的人為障礙重重。
結構:人們對事物的結構認識還非常膚淺,甚至無法組合出一棵植物出來。你能想象出來一種你沒見過的顔色嗎?
由此可見,人為的障礙和想象力的匮乏是人類進步的障礙。很多事情都有現成的解決辦法,但是在社會生存保障沒有建立的時候,人們不得不靠設定障礙,搞各種各樣的限制來擷取财富,用來生存。金錢的發明,起到了通行證和攔路虎的雙重作用。一切的活動,本來沒金錢什麼事情。但是人為了自己的私欲,就用金錢來當攔路虎。生産力越發達,金錢對生産力的阻礙作用越大,智慧和發明創造的現實普及能力越低。
好的财富配置設定方式是:溝通合作、創造财富、分享财富。
惡劣的财富配置設定方式是:競争和限制、制造麻煩,争奪現有财富。
下面從财富的來源、财富的配置設定、财富的最終所有和人的生存現狀來說說收入的幾個途徑。
(1 )社會生存保障收入。這是每個人應該無償得到的。這個收入應該保證任何人都生存無憂。
【分析】:社會生存保障收入的合情合理來源:自然力和工具力參與的财富創造部分。
自然力收入部分:任何一個來到地球上的人,都應該和全世界人非常平均地無償地擁有地球上的一份資源,宇宙中的一份資源。從原料上直接分享毫無意義,也無現實價值和操作可能性,隻有從成果上分享了。這應該組成社會生存保障收入的一部分。
工具力收入部分:社會進步了,科技發達了,工具的能力越來越高了,機器自動化普及程度越來越普遍了,大部分工作正在被機器代替了,用不着人們工作了,人們沒活可幹了,人們的時間自由了,這些機器創造的好處哪裡去了?從古到今,工具機器的發明創造一直在繼續,人們的勞作越來越省力了。計算機自動化技術、程控技術(程式控制,程式就是人為設定的一連串的指令)的出現,更是讓機器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機器的自動化程度,代表了生産力的發展水準。程控技術把原本支離破碎的生産流程中的縫隙填補起來,實作無縫結合,讓人類從對直接勞動的依賴程度上松綁出來。工具機器的曆史積累和現實創造,是全人類智慧的結晶,其創造的好處和财富理應被全人類分享。涉及範圍如此廣泛的财富分享活動,誰來進行呢?毫無疑問,社會公共服務機構(權力機構和公益組織)來做,也隻有社會公共服務機構有能力做到。權力組織依靠硬性的稅收手段,無條件地把機器的好處集中,然後均衡地配置設定給每一個人。公益組織依賴軟性途徑,在社會中普及這種思想和概念,讓人們自願自覺地做這樣的财富均衡活動。
【現狀】:本應該屬于一切人的自然力和工具力财富部分,被少部分人鲸吞了。因為普遍的社會生存保障沒有做起來,人們對自動化技術存有偏見,傳統勢力在阻礙自動化技術的應用。這些阻礙自動化技術應用的人也非常無奈,不阻礙的話,自己的飯碗就沒了,也找不到新飯碗。造成的可怕後果是,生産力越發達,主要表現在工具自動化能力越來越高上,工具替代的人越多,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并将繼續沒活可幹,卻得不到應該得到的社會生存保障收入,生存壓力越來越大,生活越來越艱難,活得越來越痛苦、郁悶和失去希望。生産力越發達,越來越多的人的生活越糟糕。生産力越發達,人們生存壓力越大這個問題的出現,問題的根源不在客觀的生産力上,罪魁禍首不是生産力本身,而是因為公共服務結構沒有做到應該做的事情。生産力是無罪的。生産力的越來越發達,在客觀上為人們創造了從繁重苦悶的生産活動中擺脫出來,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條件。公共服務機構應該隻有兩個職責,第一是創造自由、公平、機會均等的生存發展環境,第二是均衡地配置設定自然力和工具力的财富。公共服務機構的目标應該是讓所有的人都活着、活好、活得長久。不作為的公共服務機構僅僅做到第一點。亂作為的公共服務機構不但沒有發揮這兩個職責,而且阻撓了社會發展,故意扭曲弄壞自由公平的環境,還把社會生存保障收入方面的财富吞噬到自己手中。需要特别說明的是,公共服務機構不是虛拟的存在,而是由一個個非常具體的人組成的。
工具力替代勞動力的例子。一個挖土機能頂替幾百個人幹活,一個程控機床的工作效率少說也能頂替幾十個人,手機電話傳送資訊的方式視距離遠近是人見人傳送的幾百倍、幾萬倍等等,電子郵件的傳送效率是郵局郵遞方式的幾萬倍、幾十萬倍、幾百萬倍。在各個産業、各種行業、各個領域,類似的機器代替人的例子不勝枚舉。更多的工作都在被工具頂替之中,這種趨勢愈演愈烈。沒有社會生存保障做基礎,越來越多人的現實生活,将跌入苦難的深淵。
生産、配置設定和人的存活狀态簡表:
時間段: 生産方式(人從事生産的客觀必要性) →财富配置設定→生存狀态和結果
以前: 重複性勞動(工具差,人需要做)→财富的配置設定(大多數人有勞動收入)→好賴總算活的下去
現在: 重複性勞動(機器做,人不必要做)→機器好處被少部分得到(失業,大部分人沒收入)→人力要和工具力競争,結果可想而知,大部分人生存壓力加大,痛苦掙紮。
應該存在的情況:重複性勞動(機器做,人不必做)→機器好處普遍享有(社會生存保障,人人有基礎收入)→全部的人生存無憂,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活得有價值有意思。
提示:失業本來是一件好事,原來需要做的事情現在不需要做了,由機器來代勞了。人們就有空閑時間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這才是人活着的真正意義所在。由于社會生存保障沒有做起來,人們就得不到工具創造的财富部分,沒活幹就沒收入,失業就成了令人痛苦不堪的壞事了。嗚呼哀哉!
财富第三極要做的就是要無條件提供盡可能多的免費東西,讓人人生存無憂,讓人們生命過程自由如意。這樣的環境,才是人待的地方。
(2) 創造性收入。工具的創造發明,生産流程規則的總結、創造、優化、更新、現實應用,提升人們生活品質和心理适應性的方面,等等這些,其增值的财富部分是屬于創造人的。
【分析】:就目前以及可以預見的不久的将來,工具自動化仍然隻能代替重複性的生産部分。這些重複性的生産活動可以讓工具代替,但是創新性的、開創性的部分仍然需要人來完成。當什麼時候人們能夠直接把分子原子排列成某些結構,組合出一個人,一棵植物,一隻動物等生命體出來,這些創造性勞動也可以讓這些人造發明來做了。人們可以創造出在各種領域具有特定發明能力的有機體出來。
【現狀】:發明創造不少,實際應用難度大。獲得創造性收入的人不多。人們對自動化技術認識不足,新技術難以投入使用。症結還是社會生存保障沒做起來,新技術普及,将導緻大部分人失去生活來源,痛苦不堪。少部分有良知的整合者,不希望眼睜睜地看到人們因為失業而失去收入,因為失去收入而在生存線邊緣掙紮,沒有活路。隻好包容人工低效率地做事情,企圖拖延時日,等待環境出現轉機。這樣做好事的方法和途徑是治标不治本,根本解決不了問題。而且這些看似做好事的整合者,由于生産效率低下,會被其他殘忍的整合者淘汰掉。治本的辦法就是想方設法促使公共服務機構作為起來,把應該做的事情做好,讓自然力和工具力的财富實實在在地真正分發到每一個人手裡。而不是看得到吃不到用不到的虛假承諾。
一個人在生存無憂的前提下,有條件做自己喜歡的創造性的事情,當然是人人樂意的。
(3 )勞動性收入。這裡的勞動,特指制造工具、直接使用工具以及維護工具持續運作的勞動部分。人的能力包含兩個方面,自身和外力。自身主要是知識技能,外力主要是使用的工具和人際關系。
【分析】:無論工具如何先進,效率如何高,都需要一個初始的驅動力,這個要靠人來做。另外,工具是由物質組成的,其自然磨損也是難以避免的,工具要持續運作,目前仍然需要人來監控。
【現狀】:和人類總數相比,這些工作所需要的人實在是太少了,并且将越來越少。因為工具本身有一定的結構,其制造自然有一定的流程和規則,這樣的重複性的、固定性的工作,自然可以由工具代勞。檢測工具的應用,也可以代替人類維護工具持續運作的勞動部分。不再需要人自己一直盯着。
(4 )需求力收入。這個需求力收入也叫做資格性收入。
【分析】:由于社會生存保障沒有建立起來,人們為了生存,隻有想盡一切辦法,不擇手段地尋找财富來源。由于需求力也是生産力的一部分,也有獲得生産力所創造的财富的資格,也可以參與财富配置設定,是以尋找需求和制造需求也是财富的來源之一。舉個例子吧,一些建築工程,被一級承包商通過招投标得到後,繼續承包給其他公司,有時候,一個工程,有限的工程款,通過轉讓、分包後,往往被10多個,幾十個公司和機關扒皮。大家都非常清楚在惡劣的人類環境下,在這種需求轉讓的過程中會發生什麼龌龊的事情。這些公司機關為什麼可以扒皮呢?因為他們為下一級承包商找到了需求,出售需求就可以擷取分成資格。在社會生存保障沒有建立起來,生産力卻越來越發達的時候,人人都在不擇手段地競争為人.民服務為别人效勞的資格,需求成了一種稀缺資源,誰找到了需求,誰創造了需求,誰就等于抓住了财富的一隻手。還有一個需要說明的事情,為什麼做壞事的人也能擷取财富呢?很簡單,因為做壞事的人會制造需求。比如人原先的生存品質是10分,做壞事的人通過威逼的硬性手段,将人的生存品質降低到5分,于是就制造了5分的生存需求。需求是稀缺的,通過這種破壞性手段,也可以獲得财富的配置設定資格。看起來可笑,實際上是殘酷的現實啊。這樣的收入叫做破壞型收入。财富的自然破壞誰都沒辦法,人們沒法懲罰自然。但是人為的破壞就不應該存在了,是以搞人為破壞的人不是在做什麼對别人有益的好事。那麼所謂的正當經營采取的是什麼手段呢?人原先的生存品質是十分,正當經營的辦法是通過利誘的軟性刺激辦法,将人的心理生存品質提高到15分,如此,也就創造了需求,這樣的收入叫做誘惑型收入。這兩個途徑都是擷取資格性收入的方法,銷售行業類此,犯罪行業累此,權力行業也累此。犯罪行業和權力行業是破壞性行為的一體兩面。舉個例子吧。在一個小島上,有10個人,隻需要6個人幹活就可以滿足10個人的生存,而且隻有6個人的活可幹。于是就剩餘4個人,這些人開始沒活幹啊,就沒有擷取收入的資格。開始隻好向那6個人借。但是光借不還,人都是救濟不救窮的,再借就難了。生存還是毀滅?怎麼辦?辦法是人想出來的。這四個人商量了一下,計上心來。兩個人去偷搶,另外兩個人告訴其他6個人,可以幫助他們保護财富,去抓偷搶的人,但是需要一點報酬,那6個人欣然同意,而且是心甘情願欣喜萬分感激不盡啊。請注意,像這6個人一樣歡天喜地難辨是非的人,世界上到處都是,這正是那4個人的把戲能夠持續的現實條件。就這樣抓抓放放,玩着貓捉老鼠的遊戲,于是這四個人也獲得了分享财富的資格。偷搶的人獲得了破壞型收入,抓的人獲得了誘惑型收入。盡管這4個人都沒有直接創造财富,照樣可以活下去。而且随着生産力的發展,工具自動化技術的出現,财富的公平配置設定方法和途徑沒有建立起來,這4個人得到的就财富越來越多,需要人幹的活越來越少,失業的人越來越多,幹活的人得到的越來越少。考慮到還有新增加的人,問題更加嚴重。再舉個有趣的例子。小孩子是最弱勢的群體了,别會事情都不會幹,隻會哭鬧。那麼小孩子的哭鬧為什麼也能擷取資源呢?答案很簡單。本來什麼事情都沒有,小孩子通過無事生非的破壞型努力,将事情的狀态從10分優良破壞到5分劣質,人們為了恢複正常,就滿足了小孩子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小孩子擷取的就是“需求力收入”,通過破壞性手段來制造需求。是以,大人要教育小孩子,讓其從依靠破壞性手段擷取财富轉變到依靠建設性手段擷取财富。如果小孩子長大成人後,其收入模式仍然是破壞型的,由于其力量增加了,那麼其手段就從哭鬧變成傷.害他人了。悲哀的是,很多這樣的大小人混進了強力機構,給社會帶來了很大的災難。
【現狀】:社會生存保障遲遲不建立→競争激烈→需求制造行業成了發财緻富的熱門貨。越多的人不得不無奈地競争,于是,一切可能的手段都被利用。
(5 )整合力收入。這個是将其他生産要素聯系起來,組成一股合力,建立系統以及創造價值。類似财産性收入。展現在資本收入上。在金錢社會,整合力以依靠資金創造系統維持系統運作的方式存在。無論任何形态的社會,整合力都會以各種形式存在,無論以何種面目出現,其資本的本質屬性都不會改變。
【分析】:事物的價值,在于被使用起來。分散的生産要素,無法滿足需求,也就毫無價值。必須整合在一起,産生人們可以直接利用的東西和可以直接滿足需要的東西,才有價值。因為整合力在生産力諸要素中占有非同一般的位址,具有超強的掌控能力,整合力決定了大部分資源的流向。整合什麼資源?生産什麼?生産流程和規則是什麼?怎麼配置設定?各個生産要素的配置設定份額是多少……等等等等,一系列問題都由整合力來回答和控制。人們既可以直接投資,也可以尋找代理人,還可以以資源做資本入股。唯一能和整合力分庭抗禮的,就隻有公共服務機構了。如果公共服務機構和整合力狼狽為奸,其他人就徹底地成了弱勢群體。注意,公共服務機構非常有可能和整合力玩貓捉老鼠的勾當。如果公共服務機構直接充當生産整合力,卻不進行普及的社會生存保障,其結果将是一場大災難。
【現狀】:在扭曲的市場上,投資毫無保障,大部分投資人沒有發言權、其利益被剝奪。壓力巨大,痛苦不堪。
對幾個核心問題的解答。
問題一:社會生存保障建立起來以後,對人類有什麼好處?
好處很多,沒建立之前存在的很多不好的事情,比如誠信問題、比如安全問題,比如限制問題,比如壓力問題,比如通貨膨脹問題,很多很多的問題,都會因為社會生存保障的建立,而消失的無影無蹤。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不傻,如果不是因為走投無路,如果不是對未來充滿擔憂,如果不是被環境逼迫,沒有誰願意铤而走險,和自己的未來過不去。建立起來以後,人人生存無憂,人們不必無奈地活着,人人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人人自由如意,更多地去做創造性的事情,帶來社會财富創造的飛躍……不建立普遍的社會生存保障的話,凡事做起來都舉步維艱,困難重重,好的改變和希望隻能停留在口号上,因為沒有人願意丢掉自己的飯碗,所有人都會拼死一搏。普遍的社會生存保障就是給人人一條活路。建立的好處很多,不建立的害處很大。如何抉擇,應該人人明白。光知道怎麼做是不行的,隻有行動能夠改變一切,積極行動起來,建立起來。
問題二:社會生存保障會造成人們無所事事,沒有人幹活嗎?
這個擔心确實非常必要。如果人們都不幹活,生産就進行不下去,配置設定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末,談配置設定還有什麼意義?但是認真一想,就知道這種情況不會發生。為什麼不會發生呢?基本上有四點,第一點,幹活的人另外有收入。社會生存保障至多滿足了每個人均等化的生活水準,不能滿足每個人的獨特的超出一般的需求。大家都知道,一個人不僅有基本生存需求,也就是活着的需求,而且有活好和活得長久的欲望需求。這些想得到更多的人,仍然會去忙活啊。而且讓大家高興的是,這樣的人不計其數,他們被欲望控制了一切。第二點,一個人不可能什麼事情都不做。每個人活着,都有大把的時間需要使用。整天玩,也會膩煩的。玩膩的時候,自然要思考一些事情,去想一些事情,一個靈感和創意出現,新的創造發明就橫空出世了。整天忙于俗務的人,是疲憊不堪的,很難有時間思考做事的更好方法和去掌握更好的工具。隻有有了足夠的空閑,才有可能做出更好的發明創造。從某種意義上說,智慧來自空閑。想好了再去做,比亂搞一氣強上萬倍億倍。第三點,人活着不僅僅是為了吃飯,每個人都有夢想、理想和心願。每個人小時候,都有偉大的夢想。但是,在長大以後,在生存沒有保證的現實條件下,這些人的夢想失去了存活的土壤。這些人無奈啊,這些人難過啊,這些人沒有選擇啊,這些人整天要為活命奔波啊,這些人隻好得過且過,糊糊塗塗地度過苦難而可憐的一生。如果生存保障建立起來,這些人就有機會将心中的夢想付諸實際。能夠實作人生理想和希望,難道不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嗎?人類社會将變得美好起來,人生的體驗過程會無比美好,人人都能有尊嚴地活着。這些,都将促進人類智慧真正的飛速進步。第四,很多人都有虛榮心和争強好勝的心理。很多人都想自己高人一等,出人一頭,脫穎而出,不樂意過一般化的生活。而要達到出人頭地的目的,就隻有努力勤奮地去工作。基于以上四點理由,社會生存保障帶來的結果是知足的無生存之憂,争強好勝的人能充分創造更大的價值,收獲更多,即使失敗了也不怕,有社會生存保障撐腰,人人各得其所,各盡其樂。這裡要糾正人們一個錯誤的認識——人們把好吃懶做當作一件壞事。其實,如果勞動都由機器替人代勞,人人都有條件好吃懶做,用不着去幹活了,可以自由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難道不是非常好的事情嗎?這确實是一件好事。而且是每個人畢生所追求的,也是社會所追求的最大目标。
問題三:第三産業服務業是就業的蓄水池嗎?
第三産業服務業是就業的蓄水池,是一個僞命題。第三産業都做些什麼事情?大部分是可有可無,有了不多,沒了不少,有了五八,沒了四十的事情。也就是說,第三産業中的很多行業的需求是非必要的,是不确定的。從事第三産業,是沒有安全可靠的收入保障的,是沒有有效的收入來源的。從事第三産業的人,因為這些工作沒有存在的必要價值,這些人的壓力是巨大的。一個人的生命品質不僅僅是物質财富的多寡,更是取決于心理舒适度。一切都因感覺而有存在意義。生命品質要在生命過程中展現出來,而不是什麼最終的結果——死亡時擁有多少。不贊成搞社會生存保障的人,說到人的出路問題,一個最大的論點就是“從第一産業第二産業多出來的人,可以塞進第三産業”。多麼無知的言論啊。明明不需要那麼多人去做的事情,非要讓那麼多人在生存面臨絕境的情況下,去争奪争搶服務資格,無謂地制造人為壓力,讓人們去惡劣競争,讓人們像其他不會生産制造(此處的生産制造,是指不必以毀滅自身為價值創造的手段)的動物植物一樣,去拼搶。這種硬塞的結果是:不斷地塞,不斷地無謂競争,不斷地淘汰,不斷地搞人為限制,如此惡性循環,最後搞得所有的人都身心俱疲,所有的人都不得安生,痛苦無奈地過一生。這種人為創造惡劣環境的做法,損害了資源财富的有效配置設定和财富的增值效率,帶來了無數的人力浪費和内耗,帶來了身體疾病和心理疾病,是人應該做的事情嗎?這種人為故意把人置于悲慘處境的做法,比戰.争、地震的罪惡持續的時間更長,涉及的範圍更廣,造成的災難更大,對人的身心的摧殘程度更深。一個人也許能應付突如其來的巨大的災難,但是卻難以承受生活中漸進的、持續不斷的、頻繁發生的毛病和問題。舉個例子,一隻腳用力地踩跺另一隻腳叫也許很疼,由于人的自我修複和免疫能力的存在,疼痛會很快消失,人人承受的了,但是在鞋子裡放個小石子走一輩子路,誰能受得了?
需要特别指明的是,第三極産業中的大部分領域,僅僅是一種财富遊戲,并沒有創造财富,僅僅是參與了财富的再配置設定和再分流。玩這種遊戲的人過多,隻會增加無謂的人的時間和精力的浪費,給人們增加不必要的生存壓力。與其讓這些人去浪費時間和精力,何不把人家本來應該得到的自然力和工具力參與創造的财富部分給人家,讓人家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我們做事,應該以消除破壞性和增進建設性為行動指南,做事情,既不能不作為,又不能亂作為,做應該做的事情,不做不應該的事情。如果是壞事情的話,不做比做更有價值。唯有如此,才能讓每一個人都活着、活好、活得長久。社會發展的目的,絕對不應該是為了發展而發展,絕對不應該是為了進步而進步,絕對不應該是為了手段而手段。請一些人問問自己——目标是什麼?做事情,别忘了目标。隻有用目标做判斷标準來衡量想法和做法,你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所有人都别假裝糊塗,有些人就喜歡裝傻充愣。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生産力越發達,自然力和工具力創造的财富部分越來越多,社會生存保障收入将成為每個人收入的主流。一切社會問題的根源在于,沒有建立起來均等配置設定的社會生存保障,自然力和工具力創造的财富被少部分人獨吞了,人們時時刻刻處在生存危機之中,一個人連活着都成問題,還有什麼事情不可以做?解決辦法:迅速建立起來無條件配置設定的、持續的、普遍而均等的社會生存保障。讓人人有條件在生存無憂的前提下去快樂地做事。我相信,人們在快樂的心境下做事情,遠遠比在壓力下做事情更有意義。因為快樂不應該隻存在于結果之中,快樂的過程比快樂的結果更有意義。
理性的目的為了感覺更好,讓人人都有條件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不必無奈地活着。現實總是存在維持現狀和習慣的很多問題、理由和借口。問題是人的問題,理由是人的理由,借口也是人的借口。真正想做的話,問題和借口都可以靠邊站的。現狀是無法維持的,問題是必須解決的,因為一切都在改變,要麼主動改變,要麼被動改變,要麼主動解決問題,要麼被動适應問題。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沒有十全十美的方案,做事情,不過是在利害之中理性地選擇最佳政策,往最理想的目标邁進。核心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自然就消失了。
社會生存保障的普及化這個事情,是解決其他一切社會問題的要害。這個事情做好了,其他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社會生存保障問題,不僅僅是應該做到的,而且是現實條件下,隻要去做,是可以做到的。
最後,來個總結。社會生存保障收入是未來收入的基礎、主流和生存屏障;創造性收入和勞動性收入是有益的補充;整合力收入是有效的工具;需求力收入中的破壞型收入和誘惑型收入應該越來越少,因為破壞型收入和誘惑型收入這兩樣收入是靠利用人性中恐懼和貪婪的惡的一面左右财富配置設定,而非财富創造的。
最後的建議,公共服務結構要盡快把社會生存保障普及開來,讓人人得到自己應該得到的。
财富第三極号碼1
王建然
2008年9月9日
本文轉自分瓜部落格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aiqing/98140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
a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