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DAS, NAS, and SAN

DAS, NAS, and SAN

 

 企業随着公司的業務量成長,對于迅速增長的資料要如何儲存以及分享的問題也就接踵而來,此時企業唯一的選擇大概就是不斷的采購及更新資料的儲存裝置,但

應該采購那一種的儲存裝置,對于将來資料不斷的增加這個問題會有較好的擴充性呢?便是企業今天需要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

<b>DAS</b>

 早期的資料儲存方式,大都是采用硬碟為主要的儲存媒體,對于網絡上的檔案共享及資料的存取,皆需透過檔案伺服器 (File Server)

這個角色,此種資料的儲存架構,我們稱之為直接附加儲存裝置 ( 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

架構。這種架構當初發展的目的就是希望透過這種架構将資源共享給網絡上的使用者,但這種方式的主要缺點是在于目前所謂的檔案伺服器,皆需要透過一般常用的

作業系統 (例 : Windows2000) 來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而通常作業系統的設計是為了多功能用途而規劃的,并不是隻針對檔案的 I /

O 部份去做最佳化處理,是以檔案伺服器這個角色,常常會因為不必要的驅動程式或服務占據了系統資源,而導緻資料存取的效能大打折扣。

  換個講法來說,就是《将計算機上硬碟的資料分享出來給網絡上的使用者去存取的這種模式就是 DAS》,現行企業大部份也都是采用此模式在管理資料的分享及儲存。

<b>NAS</b>

 為了解決上述所謂擴充及效能的問題,網絡附加式儲存裝置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架構因運而生,這是一種透過網絡連結的方式,以提供不同的計算機系統間進行檔案的存取與共享的儲存裝置。其設計理念主要是将 NAS

做成是一個隻專門負責檔案I/O的高效能儲存裝置,将不必要的服務程式、工具軟體統統去除,并且針對檔案I/O的存取功能做了最佳化的處理,使得對檔案存

取的效率上較傳統的檔案伺服器大為提升。這也正符合了所謂『學業有專精、術業有專攻』的理念,當你想兼顧所有的事情時,則反而所有的事都會做不好,成效不

彰。

  對網絡上的使用者而言,其實NAS就像是一個大型的檔案伺服器一樣,其會以檔案分享的型态在網絡上出現,NAS

是必須依附在網絡上而運作的儲存裝置,企業将資料集中擺放在 NAS 裝置上,利用共通的網絡傳輸協定(例: TCP /

IP)來與網絡上的伺服器或工作站溝通,并将儲存空間配置設定給網絡上的伺服器或使用者使用。同時資料集中擺放在NAS裝置上,控管容易,并可提升IT人員的

管理效能。NAS尚可對應到儲存裝置的采購願景 =『需要多少,就買多少』的擴充性,以達到經濟效益的運用,更進而降低整體擁有成本

(TCO),何樂而不為呢?

<b>SAN</b>

  那儲存區域網路絡

(SAN,Storage Area Network) 架構又是什麼呢?其實 SAN 和 NAS

兩者皆是用在負責資料的儲存與管理方面的系統,兩者最主要的差别在于NAS的運作是可讓使用者透過原有的網絡架構 (以太網絡) 連接配接到 NAS

裝置,因 NAS 最主要在強調其是一個可提供檔案共享的高效能儲存裝置;而 SAN

則是一個儲存架構,其主要概念是将伺服器與儲存裝置分開,然後利用高速的光纖網絡來将二者連接配接在一起,這樣一來,伺服器可将其資料儲存這件事完全丢給儲存

裝置處理﹐而伺服器隻要專心于資料的處理工作﹐同時尚可降低伺服器與伺服器之間的資料流通量﹐伺服器跟儲存裝置兩者各司其職﹐然後再利用光纖信道來傳輸資

料﹐以達到一個伺服器與儲存裝置之間多對多的高效能、高穩定度的儲存環境﹐當然其建置成本不容小看。

  再換個角度來看,NAS

可看做是一個以産品為導向的小型企業儲存架構之解決方案,而 SAN 則是以中大型企業為主的規劃與建置其儲存架構之解決方案。再白話一點, 就是

NAS 比較容易建置及便宜,而 SAN 則架構困難及成本貴,但 SAN 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效能比 NAS 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