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掃盲篇:使用者體驗不等于可用性

最近幾年,産品可用性這個詞越來越被大衆所知,産品可用性工程師這個職業在中國可能沒多少人聽說過,但在歐美國家已經有了專門的職位。然而,大多數人認為可用性就是使用者體驗。可用性好的産品,難道使用者體驗就好了嗎?使用者體驗不好的産品,可用性就很差?雖然這個主題已經被大家多次讨論過。但基于我多年的使用者體驗和産品可用性的研究,我還是有必要給産品新人掃盲下到底使用者體驗和可用性的差别是什麼,兩者有什麼樣的聯系,可用性和易用性難道也是一樣的嗎?

概念不同

對于一個産品而言,使用者體驗是使用者使用産品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純主觀感受,包含功能性範圍,産品品牌、心理預期、實際使用的情感波動等更加主觀化的因素都是使用者體驗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用性是互動式IT産品/系統的重要品質名額,指的是産品對使用者來說有效、易學、高效、好記、少錯和令人滿意的程度。可用性涉及的主要是産品的功能部分。簡單的來說,就是Don’t make me think。

評估可用性的4個次元

功能性functionality:産品是否有用。

易學習learnability:産品是否能直接使用,還是說需要讀說明書才會使用。

靈活性flexibility:産品除了能讓完成主要的任務之外,是否還能做點别的事情。

工業設計industry design:可以了解為外觀設計是否足夠漂亮。

因為決定産品可用性有三大要素:使用者、環境、任務/使用目标。還可以通過可用性測試問題來了解使用者對産品功能的滿意度。

就一個網站來說,可用性目标使得網站更好地使用,而使用者體驗的目标是使用前、使用中和使用後讓使用者産生愉悅之感。是以,可用性與使用者使用網站時完成任務的容易程度相關;使用者體驗關注使用者對網站互動的方式的感覺。

使用者體驗包含可用性

可用性被定義為“使用者能完成他們的任務麼?”;使用者體驗可被定義為“使用者有過盡可能愉快的經曆麼?”可用性方法有提高人們使用績效的目的,而使用者體驗方法有提高滿意度的目的,包括實作實效價值和享受的目的,甚至是潛在期望。

使用者體驗的範圍比可用性範圍更加廣泛,可用性是使用者體驗的組成部分。但在某些時候,可用性水準高的産品,使用者體驗未必就一定好;而使用者體驗好的産品,可用性水準也未必一定高。使用者體驗除了受到産品本身的影響之外,還受到來自社會環境、實體環境和個人偏好等因素的影響。比如經典的12306網站,可用性是可以說相當高,沒有它,人們出行購票成了障礙,但是12306的網站使用者體驗的卻很差,網站設計也不美觀。如果硬要說兩者哪個更重要,個人覺得是可用性。沒有可用性的産品也就談不上良好的使用者體驗。

關注的重點不同

可用性關注的是使用者在操作産品時實作的績效程度,使用者體驗關注的是使用者在使用産品過程中的整體滿意度。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可用性和使用者體驗是一緻的。

好的可用性讓使用者更友善、快捷、舒适地使用産品,減少錯誤操作,便會喚起良好的情感體驗,讓使用者感到快樂,愉悅,進而提高産品的使用者體驗設計。

産品原型應滿足什麼可用性和使用者體驗目标

在原型設計階段,以使用者對産品的需求在不斷變化為依據來研究産品設計的變化。對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和解釋産品的功能體驗,并以使用者為中心來設計原型。充分展現産品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基礎上,給使用者帶來的特殊體驗。設計師在原型設計階段要注重把握使用者需求和市場分析,通過簡單高效的原型工具來減少工作成本,進而提高工作效率。

産品的可用性不等于易用性

易用性是可用性的一個重要方面,指的是産品對使用者來說意味着易于學習和使用、減輕記憶負擔、使用的滿意程度等。産品易用性好,很可能是因為産品功能少,界面簡單;也可能是使用者認知成本低等因素。但是,産品可用性卻包含着非常重要的意義,即“可用”。如果産品出現不可用的情況,想想設計團隊一定會更加認真對待和解決産品可用性問題。

總結

使用者體驗包含可用性,易用性和有效性,可用性和易用性隻是使用者體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究竟是不是使用者體驗好的産品,可用性就好呢?這個還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當然,可用性差的産品,使用者體驗絕對好不了,更别提易用性了。

作者:我是一顆小小的雨花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