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劃重點:護好“油罐子”大力擴大大豆和油料生産

新華财經北京12月28日電(記者馬悅然)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近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保障好初級産品供給是重大戰略性問題,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今年以來,國際糧食價格走出“過山車”行情,全球糧食供應鍊脆弱性凸顯,保供成為多國的優先選項。我國多年以來重視“中國碗裝中國糧”,穩穩把握“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觀。2021年,全年糧食産量再創新高,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然而,“越是有糧食吃,越要想到沒糧食的時候。”居安思危,我國農村農業發展仍在多方面存在較大發展潛力。其中,國内的大豆和油料生産作為農産品被劃定為明年重點。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劃重點:護好“油罐子”大力擴大大豆和油料生産

國産大豆有困局、有突破、有潛力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全力抓好糧食生産和重要農産品供給,穩定糧食面積,大力擴大大豆和油料生産,確定2022年糧食産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大豆和油料生産作為農産品被重點提及。2020年以來我國持續強調糧食安全,并着力于供給端結構做出調整。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21年稻谷、小麥、玉米分别占全年糧食總産量的31.17%、20.06%、39.91%。其中,占比重接近40%的玉米,是中國當之無愧的糧食産量主力軍,而大豆占比僅有2.4%。

大豆天下網首席分析師劉冰欣表示,近年來,由于國内玉米深加工産能增速較快,玉米庫存去化徹底,疊加大豆種植補貼力度逐年增加的前提下,2016/17-2020/21年度國内大豆面積增幅明顯,據國家糧食資訊中心資料顯示,國内大豆種植面積從650.6萬公頃增加到988.2萬公頃,年平均增幅為6.19%;主産區黑龍江2018-2021大豆面積年平均增幅為9.46%。

2020年以來全球疫情暴發,生豬供給需求加大,維持飼料價格穩定成為必須面臨的課題。2021年2月中央一号檔案上指出要施行“穩大豆,增玉米”的政策基調,疊加玉米本身的種植效益始終還是好于大豆,是以2021/22年度産區玉米面積大增而大豆銳減。但其後,今年國家實行的一系列政策,如增加臨儲拍賣的陳小麥和水稻,以及加大玉米進口的各項政策來看,已經充分保證了玉米的有效供給,因而2022/23年度的面積政策将重新回到擴大油料作物生産的基調。

由于大豆和玉米在種植面積上具有很強的競争性,而農戶也是更看重作物的比價效益。同時,今年國内外大豆價差達到了近十年的高位,廉價進口豆擠占了大量國産豆需求空間。

“我國大豆的需求量龐大,國内生産量可以滿足食用豆制品的需求,但從單産來看,相較國外還有巨大的進步空間,提高單産是提升國内大豆産量的重點。”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司偉說。

擴大大豆和油料生産 降低供應風險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司偉表示,“十四五”時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農業提質增效、轉型更新的關鍵時期。在此大背景下,我國大豆供給85%依靠進口,而國際市場的不确定因素加大了對國際糧食供應鍊穩定性的擔憂,對于國際市場的依賴也增加了供應風險。随着國民食物消費結構的更新,豆制品的需求也相應增加,保障大豆生産對糧食安全有重要意義。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呂開宇提出,進口大豆的國内外環境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大豆主産國的災情等因素牽動我國大豆價格與供給。2020年3月,巴西洪澇災害和疫情等因素,導緻巴西出口受限,直接導緻國内大豆價格高漲,并且傳遞到整個大豆産業鍊。2021年6月,巴西遭遇大旱,大豆減産嚴重,不僅導緻我國大豆進口受限,也推高了我國大豆價格。

中國農業大學經管貿易經濟系主任李春頂表示,今年以來,各國爆發能源危機,在此背景下,生物燃料的需求進一步提升,可以預想,大豆的需求未來也将進一步增長。

從市場角度觀察來看,中信建投期貨養殖行業研究員魏鑫表示,今年國際植物油市場波瀾不斷,棕榈油、菜油、豆油等大宗油脂價格紛紛走高。新冠疫情下供應鍊、生産端受損是主要原因,同時歐美國家貨币增發引發的通貨膨脹也是重要推動力,而我國油脂油料嚴重依賴國外進口的被動局面導緻長期受到國際市場的波動影響,疊加同主要的油料進口國如美國、加拿大等存在一定程度的貿易争端和政治角力,當我國自身油料供應能力提升後,一方面能夠保障我國油脂供應和價格的穩定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貿易和政治角力中轉換主被動形勢。

呂開宇表示,提出擴大大豆和油料生産,是我國着眼國家戰略需要,讓糧食安全更具有韌性,調整國内布局、優化國際進口格局的延續和深化。某種意義上,也是我國提升糧食安全總量安全的同時,提升結構安全的重要組成。

種業企業或成擴産主力軍

2021年大豆的種植面積不可避免被擠占,接下來如何促進總量和品質協同發展,穩中有進成為農村的工作重點。

司偉提出,我國耕地面積畢竟有限,做好合理的規劃,制定長遠的目标,比如大豆和玉米的輪作,劃定年限,有利于土地的可持續發展,也利于保持總量的穩定。

司偉表示,提高單産的關鍵在于提升研發能力,在這個方面,我國種業企業還有較大發展空間,着力于生物技術的研發:提高單産、增強抗逆性、提升對氣候的适應能力。此外,還要重視組織制度的創新,通過科研投入組織方式的變化,投入的力度增加,使我國種業更具競争力,這也是目前的痛點所在。

李春頂還表示,市場化的手段積極引導大豆與油脂的生産與供給同樣重要。

魏鑫從市場角度指出,建議在強調供給側優化的同時,推動消費側的進步,優化和豐富我國的油脂消費結構,推廣健康用油理念。供給側調整短期可以依賴政策,但長期還是需要市場作為主要力量,可以推動具有我國特色的油脂油料産業,充分保護非轉基因油料品種的種植,促進油料品種的研發疊代。

劉冰欣表示,去年黑龍江采取了大豆轉種玉米且在調整區域之内的耕地,在種植者補貼的基礎上額外增加150元/畝的補貼,起到了較好的引導作用。加大大豆、菜籽、花生等油料作物的種植補貼力度,保障效益或許會極大的增加農戶的種植積極性。此外,在增加進口國際市場食物方面,既要考慮到進口配額的壓力,在補充國内食物供給不足方面,多增加一些替代品的進口,既能緩解國内飼料不足,也不至于太多沖擊玉米的配額;同時要打造穩定可靠的國際食物供給鍊,讓利于重要農産品重點進口來源國,與其建構多赢局面。

聲明:新華财經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資訊平台。任何情況下,本平台所釋出的資訊均不構成投資建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