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很多企業使用者會覺得在企業内部部署公有雲平台不如私有雲平台可靠,有這種想法和觀點的使用者不在少數,尤其是對于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使用者來說,在選用雲計算平台的過程當中,往往覺得沒有一個合适可靠的公有雲平台。
放眼全球市場我們不難發現,在美國以及歐洲市場上,公有雲服務已經大範圍普及,很多企業級使用者都在使用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Rackspace等雲計算廠商所提供的公有雲服務,上述的雲服務也在近幾年逐漸的落地中國,在國内市場上生根發芽。

那麼對于企業使用者來說,為什麼還會覺得公有雲不靠譜?公有雲服務落地國内在技術和服務層面究竟面臨着怎樣的問題呢?
基礎設施建設是重中之重
在美國和歐洲,機房是資本密集型的生意,就好像房地産生意,Equinix,Coresite等是比較大的幾家。機房是一種功能性的房地産,對抗震,制冷,電力等等都有不同的需求。Data center資料中心的建設和維護有嚴格的标準和認證,比如常聽到的Tier4 data center,即對不同層級和水準的機房資料中心都擁有一套嚴格的認證體系。
此外,還有管理方面的諸多認證,比如SAS 70, ISO 27000,甚至環境保護方面的認證LEED Certification。大樓按照機房的要求建好以後歡迎租用。可以是整層,可以半層,甚至幾個機櫃都可以。公有雲服務的提供商就按照自己的要求标準去看市場,很容易找到合适的Data Center。
在國内的機房建設方面目前往往是屬于壟斷的生意,隻有一些少數有資源的企業才能夠獲得經營的資質,目前國内的絕大部分機房都是營運商來建設和制造的,在整體建設方面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國内的資料中心機房往往找不到通過管理認證的資料中心,很多資料中心機房的安全措施進行的并不到位和徹底。
網絡環境錯綜複雜
對于國外的網絡環境來說,很多國家都具有強制性的要求,尤其是對于營運商們來說,在有限的網絡資源和地域資源上去進行有效的網絡環境建設,是非常重要的。今年的行情,1Gbps左右的帶寬,自己沒有骨幹網,到處和人家peering湊起來的接入商,大概1美元/Mbps。Tier 1的ISP,擁有全國骨幹網的幾家,價格在3-5美元/Mbps。而擁有大量内容的客戶,比如Facebook, Google, Netflix,以及雲存儲和CDN服務商們,可以得到大量免費的帶寬,隻有小部分需要購買。
在機房和機房之間的通信也是自由的,現在很多的資料中心機房采用的都是光纖通信的方式,以亞馬遜AWS為例,其EC2推出了在同一個地區運作兩個以上獨立運作機房的運作模式,應用架構可以平行部署在兩個機房裡,但兩個機房又是光纖直連的,媲美同一個機房的内網速度。是以使用者完 全可以零成本的做到多個機房的部署,不怕單一機房的故障。
回歸到國内市場,有一些業界專家曾經表示,因為北京市場上的BGP價格在100美元/Mbps。在台灣,中華電信一家獨大,政府給的網間互連指導價是5美元/Mbps。在香港,HKIX裡隻要有ISP執照,就可以免費的和HKIX交換流量,和香港的所有營運商免費互聯。
這種現狀給全國的線上業務帶來無盡的麻煩。幾乎全部上規模的網際網路業務都需要在兩家營運商裡複制兩個以一樣的系統,然後用load balancing的技術把電信的流量給電信的機房,聯通的給聯通。這種重複的建設不知道給營運商貢獻了多少收入,以及制造了多少傳說中的GDP,但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網際網路領域的門檻,限制了創新。
目前,雲計算服務在海外市場的資源管控方面基本上是沒有限制的,越來越多的企業使用者在不斷提升産品以及資源營運能力的過程當中,從IaaS基礎架構層面開始做起,通過整合開源的架構,同時結合諸如像Windows、SAP的軟體服務,面對來自各個行業雲計算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也就顯得遊刃有餘了,這點是值得國内的雲計算服務廠商們去學習的。
本文出處:暢享網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暢享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vsharing.com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