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牆曆經百年滄桑,是南京城市發展與變遷的見證者與參與者。如今,南京正以“創新名城、美麗古都”為城市發展的美好願景,緻力于打造新老并進協調美、銳意創新活力美、古今交融人文美、綠色宜居生态美、開放包容氣度美、安定文明和諧美的“六美”南京,建設“美麗可品味、空間可融入、曆史可閱讀、溫度可感覺、安甯可依托”的美麗古都。繼往開來,随着《南京城牆保護發展事業“十四五”規劃》的制定,南京城牆未來将從全面保護、合理利用、機制創新、永續傳承等方面被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的曆史文化旅遊名片。

獨特價值
建構南京文化地标
南京城牆是中國明代都城城牆,始建于1366年,是現存世界最長、規模最大、儲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都城城牆,被稱為“世界第一大城垣”。
廣義的南京城牆,是由宮城、皇城、京城及外郭城四重城垣構成的城防體系,而今狹義上的南京城牆特指第三重京城城牆。建成後的京城城牆長達35.267公裡,設有13座城門,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磚石構造的都城城牆。
明永樂帝遷都北京後,南京成為留都,此後城牆陸續有局部維修。清代,南京城牆皇城區被改造為駐防城(俗稱“滿城”),京城城牆因戰火和缺少維修資金,損壞程度加深。清代晚期,因城市防禦和交通需要增築甕城1座,新開城門3座。民國時期,南京城牆開築城門8座,改築城門3座,城門改名7座。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在進攻南京城時對城牆造成了嚴重破壞,中華門上的木結構城樓完全毀于戰火。20世紀50年代,由于人們認識上的偏差,南京城牆被陸續拆除了11.5公裡。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南京先後成立了一系列常設城牆專業保護機構,開始對南京城牆進行大規模的修繕。南京城牆和護城河4/5的地段得到了有效保護、維修和展示,少部分被拆毀的城牆基礎也以遺址形式得到保護。
南京城牆作為南京特有的形象辨別和文化地标,在美麗古都的建設中具有獨特的遺産價值、曆史價值、文化價值、生态價值和旅遊價值。
“中國明清城牆”聯合申遺是目前南京市唯一牽頭申報的世界文化遺産項目,南京城牆作為首批列入“中國明清城牆”申報世界文化遺産項目的城市城牆,具有較高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南京城牆充分利用南京“襟江帶湖、山水相依、龍蟠虎踞”的名城山水形勝,順山川河流之勢修建,建構出“山水城林”的獨特城市文脈,是助力南京成為世界古都傑出代表的重要文化遺産。
南京城牆作為南京體量最大的曆史文化遺存,蘊含着豐富的曆史資訊,對南京保護古都整體風貌、塑造世界曆史名城有着非凡的意義。南京城牆是中國古代城市城牆營建技術的巅峰,展現了中國曆代築城思想與技術的傳承、升華與總結,是中國城市發展史與城牆建造史的縮影;南京城牆串聯起了明代都城大遺址,是複原明代南京都城格局、重制明代南京城市風貌、勾勒明代南京曆史畫卷的根基;650多歲的南京城牆,更是奠定了南京的城市空間格局,在美麗古都格局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南京打造美麗古都的核心架構。
建造南京城牆耗費銘文城磚約3.8億塊,統一采用“物勒工名”制度,将城磚産地、負責燒制的官員、基層組織負責人、工匠等名字悉數刻印于城磚上。這些城磚來自長江中下遊大大小小的磚窯場,蘊藏着明初長江地區的行政區劃、地方官制、農村基層組織、書法文化、鄉土民俗等曆史文化資訊。因不同地區土質和燒窯手法的細微差距而産生的不同顔色的城磚;模印、刻劃、書寫等各種不同的銘文制作方式;篆、隸、楷、行、草皆有的多重書寫字型;紀年磚、吉祥磚、符号磚等帶有趣味内容的城牆磚;磚文中反映漢字演化曆程的大量的簡體字和異體字等都是明初長江文化的映射,為南京美麗古都的建設增添文化“厚度”。
南京城牆的護城河水系周長31159米,儲存完好,至今仍發揮着作用。古時,寬深的護城河與堅固的城牆共同組成了一道牢固的防禦體系,保衛着南京城;同時通過城牆的水關、涵閘等與城内水系溝通,對城市的防洪排澇、物資運輸、城市生産生活用水、環境美化等功能發揮作用。現今,護城河體系已成為南京“山水城林”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城市環境與休閑空間。
南京城牆是一座蘊含着厚重曆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館”,在現代化的城市格局中串聯起南京衆多的風景名勝,形成别具一格的“山水城林”景觀,有實力打造世界級文化名片,建構集文化、生态、休閑、人文為一體的明城牆旅遊綜合系統。
創新發展
打造獨具時代特點的魅力空間
2014年,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成立,将全線城牆收歸中心管理;2019年,明故宮遺址公園也被劃入統一管理。七年來,城牆中心以“申遺”工作為抓手,文物保護和科學研究工作為基礎,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将南京城牆打造為展現古今交融、獨具時代特點的魅力空間。
七年來,南京城牆形成了先進的保護理念、完善的保護機制、科學的保護體系,将南京城牆保護工作分為預防性保護、日常性保護、修繕性保護、應急性保護和探索性保護五大類,對南京城牆及其周邊附屬建築進行全面的修繕與保護。
2015年,《南京城牆保護條例》正式頒布,成為南京城牆首部專門的法律條例,使南京城牆保護工作走上了法律化、規範化、嚴格化的道路。
在國家文物局、省市相關部門以及科研院校的大力支援和指導下,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開展了一系列的保護工作。如完成中山門至琵琶湖段2300米、标營門至光華東街900米、西幹長巷段200米等一批城牆本體修複工程,實作了城牆頂面的基本貫通;完成前湖段“牆中牆”保護性展示工程,獲得國家文物局贊許,将之稱為“國内保護工程的‘創新舉措’”;此外,做好城牆沿線環境整治,實作了城牆全線8個段落22公裡全面開放。
近年,南京城牆已實作從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的過渡,大規模的維修工作已基本結束,并建成全線安防監控系統。同時,按照申遺要求積極推進南京城牆監測預警平台建設;中華門甕城保護工程、明故宮遺址展覽展示工程等重要的文物保護展示工程,也在籌備當中。
研究工作是保護、利用、傳承好南京城牆的基礎。城牆中心自成立以來,吸納幾十名多學科博士、碩士人才,成立基礎研究部,促使南京城牆研究工作全面開花,在短短的幾年内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在不斷的探索下,南京城牆基礎研究工作逐漸形成了“4+1”模式,即緊緊圍繞一個學術研究品牌、一個國際組織、一個重點實驗室、一個科研模式和多項學術課題研究五個方面大力開展。
建立“文旅先鋒+國際視野下的‘城牆學’研究”黨建品牌,不斷向中國其他城牆乃至國際延伸,取得了許多有學術影響力的成果:創辦國内首家“城牆學”研究專業輯刊《中國城牆》,該輯刊被知網收入并亮相中國曆史研究院學術成果精品展,獲得國内外學界高度認可;出版《中國古城牆》《銘文天下——南京城牆磚文》《歲月傳城——老照片中的城牆舊影》《南京城牆磚官窯遺址研究》《心城:南京城牆記憶》《中國明清城牆》等十餘部兼具學術性與趣味性的書籍,榮獲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及各類獎項;發表百餘篇學術論文,其中多篇論文刊載于核心期刊并榮獲各類省市級獎項;積極與國際接軌,承辦“2018南京城牆保護與利用國際論壇”、登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世界遺産》雜志、成為中國首個加入ICOFORT(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城防與軍事遺産委員會)國際組織的文博機關等。
禦中的突出作用;“南京明城牆與良渚古城遺址價值對比研究”項目,出版《帝都王城——從良渚王城到大明帝國》融媒體圖書,深刻地展現良渚王城到大明帝都的一脈相承,展示明南京城的文化遺産價值。
形成“一院兩會”的科研模式,以中國城牆研究院、南京城牆研究會、南京古都城牆保護基金會為構架,全方位促進南京城牆的科學保護及學術研究。同時,與南京大學文化和自然遺産研究所、南京大學多媒體科教中心、金陵科技學院人文學院開展戰略合作,共促南京城牆基礎研究工作高品質發展。
開展30餘項省市級課題研究,涉及城牆曆史文化、保護修繕、科學利用、中國及世界城牆對比研究等各個方面,全面提升南京城牆科研實力、深挖南京城牆曆史文化内涵。多項課題成果在省市級評選活動中獲得榮譽。
活化利用
從“明城牆”到“民城牆”
南京城牆是“明城牆”,更是“民城牆”。近年來,在國家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城牆中心通過釋放城牆文化活力升華旅遊項目的内容深度、提升旅遊産業的品質内涵,同時,通過旅遊體驗傳播南京城牆文化、彰顯南京古都之美,讓文化與旅遊交織,激活南京城牆的内在生命力。
七年來,南京城牆成功探索了一系列遺産活化利用新途徑。建立“書香滿城”品牌,利用南京城牆内部空間,打造解放門台城書房、武定門垣裡書香等十處全民閱讀場所;舉辦多彩文化活動,“環城七十裡·健步助申遺”“城門挂春聯·古都開門紅”“南京城牆攝影大賽”“南京城牆全球華語詩詞征集大賽”“站上城牆看月亮”等;創新城牆展陳方式,将城牆作為中國小教育基地,開展各類公益活動;打造文化創意品牌,設計出“銘文天下”“聚寶文化”“五福臨門”等14個系列共900餘種南京城牆文創産品。
在做好遺産活化工作的同時,城牆中心高度重視南京城牆的宣傳交流和文化推廣。通過原創平劇《大明城牆》、覆寫國家近200個的百集紀錄片《中國城牆故事》等有效增強南京城牆的文化吸引力與影響力,顯著提升了明城牆的國内國外知名度。
近年來,城牆中心在中國明清城牆聯合申遺辦的帶領下,和其他申遺城市通力協作,共同努力,每年召開申遺工作聯席會議,在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南京城牆曆史文化價值的基礎上,積極推動各項申遺工作的順利進行,為南京城牆譜寫新章。目前,南京城牆四重城垣中的宮城(明故宮)也已作為主要申遺點列入“海上絲綢之路”遺産申報項目,南京城牆同時擁有京城城牆和宮城城牆兩個申遺點。
未來展望
積極推進申遺程序
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從全面保護、合理利用、機制創新、永續傳承等方面出發,制定了《南京城牆保護發展事業“十四五”規劃》,其中包括多項創新發展戰略及亮點工程。
推進京城城牆與明故宮“雙遺産點”申遺程序。整合中國明清城牆聯合申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及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等各方面力量,加快推進申遺程序。
籌劃南京明故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積極推動明故宮遺址核心區域環境整治及重點遺迹辨別展示工程實施,改善明故宮遺址公園景觀亮化環境,增加夜間休閑娛樂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具有獨特韻味的“夜色明故宮遺址公園”。對明故宮大遺址文物進行資料資訊采集及圖像資源整理,建立最早的明故宮大遺址數字檔案庫,并利用“明故宮大遺址”微信小程式,線上宣傳、展示明故宮大遺址相關文物資源。同時,将明故宮大遺址中的西安門、東華門歸口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擴大明故宮管理處職能範圍,形成明故宮大遺址保護格局。
做好城河一體下的護城河遺産研究與規劃。出版《南京城牆護城河體系研究》等書籍,厘清南京城牆護城河體系的曆史與現狀,闡述護城河體系的遺産價值。同時,加強對石頭城及清涼山的曆史文化研究及保護,籌劃将南京市石頭城公園管理處(南京國防園)、南京市清涼山公園管理處統一管理,進一步梳理内、外秦淮河沿岸空間,描繪城河一體、古今生輝的曆史人文畫卷。
加快南京明外郭系統保護及統一管理。籌備成立南京明外郭遺址博物館,對外郭遺址進行統一規劃和統一展示,加強對外郭作為四重城垣重要組成部分的價值挖掘和闡釋,全面盤活外郭遺址文化旅遊資源。
推動以南京城牆為架構的明代都城大遺址保護與研究。對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及其附屬建築進行系統的規劃,用四重城垣串聯起南京明代都城的相關遺址點,重制明代都城的格局與面貌。
建構以磚官窯為核心的長江文化遺産構架。在将栖霞山磚窯博物館歸口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作為南京城牆博物館的分館進行統一管理的基礎上,以保護長江中下遊磚官窯遺址為核心工作,涵養長江的曆史文化根脈;深入研究磚官窯遺址的文化内涵,不斷豐富和發展長江文化,讓以磚官窯為核心的長江文化遺産成為長江文化這一鴻篇巨制下的壯麗篇章。
今年年底,位于中華門東側的南京城牆博物館将與大家見面,作為國内最大規模的城牆專題博物館,它将成為保護和傳承南京城牆文化和城市文明的“重要殿堂”,也将為南京增添一座展示城牆文化的傳世經典之作。未來,南京城牆将進一步以南京城牆博物館為陣地,凝心聚力,創新實踐,切實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南京城牆,用四重城垣護美麗古都,讓創新發展亮城市名片。
校對 徐珩
來源:紫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