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絲綢博物館明年要過30歲生日,今天劇透了這些大展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

年底到了,中國絲綢博物館每年的保留節目來了:劇透。

國絲很特别,這不是一個會做搬運工的博物館,他們很少有引進展覽,不是從1到1,而是從0到1。一個博物館的硬核力量,不就在此嗎?

明年國絲有很多大事,比如,他們要過30周年生日,這個生日要持續一年。比如,絲綢之路周,明年的主題詞是青海。青海的考古發掘,太多了,而跟絲綢有關的,也太多了。還有宋韻論壇、國絲漢服節等等。今天下午,國絲館長趙豐,副館長周旸給大家劃了很多重點。

【三十而立:30歲生日】

國絲30周年館慶紀念活動

2022年2月26日是中國絲綢博物館建館30周年紀念日,為全面回顧30年國絲的發展曆程、總結30年的發展經驗、彰顯30年來國絲人兢兢業業、勇于風險的奮鬥精神,開展以“國絲三十年,絲路新征程”為主題的系列活動。

寬厚專精:中國絲綢博物館30年館慶特展

展覽時間:2022年4月16日—6月5日

展覽地點:中國絲綢博物館時裝館臨展廳

展覽内容:2022年2月26日是中國絲綢博物館建館30周年紀念日,展覽将回顧30年國絲發展曆程,總結收藏、展覽、科技保護、修複、宣傳、社會教育、國際合作等領域的工作成果和經驗,展現國絲凝聚力、影響力和競争力,展望未來發展。

【每年必看:絲綢之路周】

青海長雲:6-8世紀絲綢之路上的吐谷渾

展覽時間:2021年6月17日

展覽内容:

青海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絲綢之路“青海道”曾擔負了二百多年中西交往重任。本展主題為6-8世紀絲綢之路上的青海道,重點展示青海道上的絲路國際化商貿,從長期經營青海道的吐谷渾古國作為切入面,最終展現青海道在絲路上溝通東西方的重要價值,以及青海各族民族多元融合。本次展覽以文物、文獻為基礎,在研究、诠釋、梳理的基礎上,旨在向觀衆呈現絲綢之路“青海道”與吐谷渾古國豐厚的曆史文化遺産,服務“文化援青”。

劃重點:

吐谷渾,好像有點陌生,趙豐換了一個說法:這就發生在“九層妖塔”。嗯,感覺立馬來了。

“這條線叫都蘭線,我1985年第一次去,看了很多考古發掘的文物。這個地方傳說很多,2018年的“血渭一号”大墓,就發現了很多東西,這一帶的考古發掘越來越多,那也是出絲綢很多的地方。”

中國絲綢博物館明年要過30歲生日,今天劇透了這些大展

華彩重制:紡織品文物科研基地保護修複成果展

展覽時間:2022年6月10日-9月11日

展覽地點:中國絲綢博物館紡織品文物修複展示館二樓

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于2010年獲國家文物局批複,2012年挂牌。10年來,科研基地在國内外共設立了7家工作站,在科學研究、應急保護、文物修複、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獲得了豐碩成果。本展覽以科研基地及各工作站近10年來所修複的典型文物為載體,回顧傳統保護工藝的發展,總結現代科技手段在紡織品文物保護中的應用,從不同保護技術視角,展現傳統方法與科技手段在紡織品文物保護中的協同應用,以促進科技保護的進一步發展,同時面向大衆普及推廣紡織品文物保護專業知識。

中國絲綢博物館明年要過30歲生日,今天劇透了這些大展

讓文物活起來的前提,是讓文物活下來,這就需要技術、理念、團隊。國絲在全國各地目前已經有7個工作站,陝西、内蒙古、西藏等等,成立了一個1+7的模式,7個工作站,代表不同的文物儲存現狀,最早的一家已經有12年。這樣的工作的模式,在全國文物保護界,可以說是獨一無二。

而這個展覽,周旸做了清晰的概括:一件文物,一種技術,一個理念,一批人。

“我們如何對文物進行精準的評估、治療,比如絲蛋白加強等等。至于展覽中的重磅文物,我們也會選擇。比如北魏的皮衣;比如距今4500年的新疆小河的鬥篷,西藏布達拉宮的幡,還有西方時裝,我們用膠黏劑加強。一個個文物背後的技術,都會在這個展覽中展現。”

【網紅:國絲漢服節】

漢晉風流

2018年—2021年,國絲館連續四年舉辦四屆“國絲漢服節”,充分利用館藏文物和學術資源精心籌劃了專業導覽、專題講座、文物鑒賞、漢服走秀、漢服論壇、互動體驗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吸引了衆多市民、學生以及全國各地的漢服愛好者,更有多家博物館的同行們慕名前來參與活動。

2022年,國絲館将延續這一品牌活動,并将主題定為“漢晉風流”,為傳統服飾文化愛好者以及普通群眾提供鑒賞、學習和交流的平台。

中國絲綢博物館明年要過30歲生日,今天劇透了這些大展

【看不過來的重磅大展】

漢晉南北朝服飾藝術展(暫定)

展覽時間:2022年3月31日-6月5日

展覽内容:配合2022年“國絲漢服節”,由中國絲綢博物館和徐州博物館聯袂策劃和展出。

中國絲綢博物館明年要過30歲生日,今天劇透了這些大展

絲路霓裳:30件國絲精品創新設計大秀

展覽時間:2021年5月15日-6月

展覽地點:中國絲綢博物館時裝館銀瀚廳&線上展覽

展覽内容:以30件國絲館藏古今中外服飾的數字化資訊(含三維模型或二維高清圖檔,剖析服飾面料、色彩、形制及服飾文化)為依托,邀請知名設計師進行衍生設計的30件服裝為實物展品,利用數字化虛拟展示技術,舉辦“館藏30件服飾數字活化創新設計”為主題的靜态展覽、數字虛拟展覽,以及衍生設計動态時裝秀活動,呈現“曆史與當下”“現實與虛拟”“靜态與動态”的對比展示。

劃重點:30件衣服,性質不同,有些是考古發現的,有些是傳世的,如何從保護、研究、修複、複制,到提取設計,一直用到今天。這個展覽的創新,就在這裡。

趙豐說,這30件衣服,會由今天的設計師基于藏品的研究之後再創作,30件服裝,将會在國絲園林裡的湖面做一場大秀。作為紡織服飾類的博物館,如何讓文物活起來?我們經常說,文物保護有全鍊條:文物保下來,再讓文物站出來,最後讓文物活起來,我們希望盡可能讓整個過程展現出來。這裡肯定有很多手段,走秀是一種形式,我們還會把原來的服裝做一個對比,實物、圖文、視訊,多元展示,掃二維碼就會看到數字内容,我們想打造一個虛拟和現實結合的展覽,這跟我們博物館數字化的工作是結合的。

中國絲綢博物館明年要過30歲生日,今天劇透了這些大展

析微察異: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專題顯微圖檔展

展覽時間:2021年6月

展覽地點:中國絲綢博物館錦繡廊曉風書屋二樓

展覽内容:科學考古是做好文物保護的前提,而顯微觀察是科學考古上應用最為普遍的技術。為了進一步促進科學文化發展,傳播文保工作中的科學美,中國絲綢博物館将于2022年6月舉辦“析微察異: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專題顯微圖檔展”,以期向大衆展示有别于肉眼可見的文保世界。

連結:2022全球旗袍邀請展

展覽時間:2021年9月2日-次年

展覽地點:中國絲綢博物館時裝館二樓

展覽内容:中國絲綢博物館自2018年開始啟動全球旗袍邀請展項目,為“杭州全球旗袍日活動”的重要活動之一。2022年旗袍展為系列展最後一年,展覽結合“連接配接”和“結緣”兩個概念,舉辦主題為“連結”的全球旗袍邀請展,以旗袍和展覽為載體,建立了時間、空間、情感以及理念的連接配接,為系列展劃下句号。

中國絲綢博物館明年要過30歲生日,今天劇透了這些大展

2022中國時尚年度大展

展覽時間:2022年12月16日-2023年2月

展覽内容:自2011年以來,中國絲綢博物館每年相約歲末舉辦年度時尚大展,以收藏展示國内知名時尚設計師的經典時尚作品。、以初步完成收藏展示國内知名設計師、藝術家的時尚作品。2021年12月17日,我館推出了以“時尚&刺繡”為主題的“時間的藝術:當刺繡穿越時尚”展覽,2022年度時尚大展将繼續以“時尚+”為主題的時尚專題展覽,進而更好推動時尚專題研究,多層次、多角度解讀時尚的文化内涵。

中國絲綢博物館明年要過30歲生日,今天劇透了這些大展

19-20世紀外銷服飾展

展覽時間:2022年12月10日-2023年2月

展覽内容:16世紀航海技術的發展開辟了歐洲與中國的海上貿易之路,17世紀中國絲綢大量輸入歐美,引發了中國風格在歐洲的流行熱潮,并于18世紀達到頂峰。與此同時,産生了一批專為歐洲市場加工的中國絲綢,它們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外銷綢(Export silk),專指18世紀、19世紀前後,中國為外銷設計、生産,并輸出到世界各地特别是歐美各國的絲綢織繡品。本次展覽将展出美籍華人 Sally 的19-20世紀外銷服飾收藏,包括由外銷服飾改制的各類日用品,如托盤、靠枕、挂畫等。通過本次展覽可一窺外銷綢進入歐美後,中國風尚滲透到歐美人民生活的各個層面。

【亞運會裡的衣服】

2022亞洲服飾展

展覽時間:2022年9月2日

展覽地點:中國絲綢博物館時裝館銀瀚廳

展覽内容:展覽将配合杭州2022年第19屆亞運會舉辦,彙集泛亞洲地區的民族服飾,展現亞洲服裝的多彩面貌和獨特風情,也展現泛亞洲地區人民的密切交往與互相影響。

中國絲綢博物館明年要過30歲生日,今天劇透了這些大展

運動時尚

展覽時間:2022年9月2日-12月

展覽内容:曆史上最早的運動服飾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雖然當時的女性不能參加,但她們也有自己的四年一屆的赫拉運動會(Heraean Games))。現代運動服裝出現于19世紀中葉,當時歐洲體育運動非常盛行,狩獵、高爾夫、騎馬等都都有專門設計的服裝。當時的女性戶外的運動也非常流行,如散步、海水浴、騎馬等,相應配套的服飾也在文學作品和繪畫作品均有描述。展覽将展出曆經百年的各種運動服飾,如19世紀女性的側騎裙,20世紀20年代的羊毛泳裝,20世紀初男性的高爾夫套裝,迷你網球裙等,來展現運動服飾的曆史演變,與時尚的不可分割的關系。

中國絲綢博物館明年要過30歲生日,今天劇透了這些大展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