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正進階的活法,是“寡淡”的

01

人這一生,到底要活成什麼樣子,才算完美?

長生不老,還是腰纏萬貫、地位顯赫?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答案。其中,大部分的答案,都和貪欲有關。要不然,大城市也不會那麼多人,職場上也沒有人拼命往上爬了。

《道德經》裡有言:“滌除玄鑒,能無疵乎?”

原來,最進階的活法,就是越來越寡淡,把所有的雜念都從身體裡踢出去。

如何度過餘生,需要擺正心态,悟透以下幾種生活方式,找回真實的自己。

真正進階的活法,是“寡淡”的

02

生死看淡,順其自然。

有一年,莊子去了楚國,看到一個骷髅,樣子完好,就随手拾起來,當成了枕頭。

夜裡,莊子做了一個夢,聽到骷髅說:“你能言善辯,但是活得很累。死了之後,就沒有這些憂愁了。”

隔一會,骷髅接着說:“人死了,不受君主管制,不要臣子朝拜,也沒有春夏秋冬的事情,和天地一起長久,快樂無比。”

莊子問:“如果讓你重新做人,讓你回到家裡,願意嗎?”

骷髅說:“我怎麼舍得這極樂的世界,而去人間受苦呢?”

“苦非苦,樂非樂,隻是一時執念而已”,誰能證明,死是不快樂的呢?能夠證明的,就是活着的人,真的不快樂——為了錢,累一生;為了情,苦了一輩子。

你執着地活着,就是痛苦的根源。

唯有看淡生老病死,不去計較年齡,把“每活一天”當成幸福,就對了。

作家臧克家曾說:“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

活着是一種精神,不能用時間的長短來衡量;死是 一種灑脫,不能用痛苦來形容。

03

生活淡雅,清靜怡然。

孔子說:“饑渴寒暑,窟桎不行,天地之行也,運物之洩也,言與之偕逝之謂也。”

饑餓、寒暑,這些都會讓人很不舒服,然而這時天地的運作,萬物的流動,人隻能去适應,一起變動。

不管老天給了什麼,你接納下來,并且當成是一種福氣,這樣的話,苦難就不能折磨你了,貧窮就不會令人害怕了,冷漠也會在心中留下暖意。

有一個富豪,去河邊釣魚。他對身邊的漁夫說,如果去城裡打工的話,可以賺很多錢,還可以創業。

窮人說,如果有了很多錢,那又怎樣呢?

富人說,可以在河邊建大房子,然後悠然自得地去釣魚,過田園生活。

窮人說:“這不是和我現在的生活一樣嗎?我已經擁有了啊。”

富人啞口無言。

貧富皆在一念之間。并不是窮人打魚的樂趣,沒有富人釣魚的樂趣多,關鍵看心态。

《陋室銘》裡寫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誰能說,茅草屋裡就沒有樂趣;誰能保證高樓裡的人,都能天天歡聲笑語。

好的生活,就是根據自己的收入,合理安排自己的支出,堅持節儉,留下一筆養老的錢。過分的折騰,都是多餘的。

真正進階的活法,是“寡淡”的

04

淡泊名利,争其必然。

有故事說,阿凡提所在的國家,老百姓窮得沒有飯吃。國王卻不肯救濟。

有一天,國王外出打獵,看到阿凡提從地裡挖出了金子,非常驚訝。

阿凡提說,這是“種金子”,隻要埋入一塊金子,過幾天就會變成十塊。

國王給了阿凡提十塊金子,讓他種下去,看看效果。阿凡提想辦法借了一百塊金子,送到王宮。

國王非常高興,給了阿凡提一萬塊金子,讓他繼續播種。

所有的金子,都被分給了窮人。阿凡提哭着告訴國王,因為忘記澆水,金子都枯死了。國王也沒轍,隻能認命。

錢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生不帶來,死不帶走。

是你的,不要争,不是你的,争不來。賺錢多少,是有定數的,和你的道德素質、能力機遇有關。盲目去貪占别人的錢财,或者極度吝啬,再多的錢,也是“窮困潦倒”的模樣。

要懂得,真正的财富自由,就是舍去購買欲,捂住錢袋子,把每一分錢都花在需要的地方。不管錢多錢少,都能夠實作年年有餘的夢想。

05

感情平淡,聚散坦然。

有人說:“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但凡多情的人,都會活得很累。

愛上一個人,但是這輩子都得不到,又放不下,日日夜夜的思念,就是相思病,找不到病竈,卻痛苦萬分。

過分溺愛自己的孩子,導緻孩子變成了巨嬰,一點都不争氣。作為父母,真的恨鐵不成鋼,卻毫無辦法。

過分依賴親戚朋友,總是會因為他們的幫助不夠多,顯得很失望。

常常利用别人的感情,謀取了自己的利益。你對别人的傷害,終究要得到報應。

放手也是愛;聚散都是緣。

就像作家梁實秋所說:“你走我不送你,你來風雨無阻我也去接你。”

來往都是客,不必去依賴。盡管對身邊的人好一些,不要問有沒有價值。

真正進階的活法,是“寡淡”的

06

結束語。

《幽窗小記》裡寫道:“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

這就是人人都向往的生活吧。

其實,你早已夢想成真了,隻是你無法把握當下的幸福,又把夢想弄丢了。

人活到極緻,一定是簡單與樸素——看淡生死,簡單生活,放下欲望,放開感情。

做好人生的減法,便是撥雲見日的驚喜。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