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孔子為什麼被稱為聖人?

首先先了解孔子和聖人分别是什麼概念。

孔子為什麼被稱為聖人?

教科書式的介紹,想必自讀書起就被灌輸透徹了。而聖人就是思想、才德至尚至美的人。

為什麼孔子被稱為聖人,必然和他的生平有關。且聽我诙諧的言語來講述這段幾千年前且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文化傳奇吧。

孔子的出身很貧窮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父親和原配生有9個姐姐和一個瘸腿的哥哥。父親66歲時與妾生下孔子。孔子三歲時,父親病逝。父親原配就把母子兩趕出家門。

父親是貴族階級的武士,而孔子見識了自己貴族的沒落。

孔子開始提升自己了

1.學知識——去魯國的首都曲埠。

2.文化吸金——喪葬禮儀場合的群演(母親是這個工作的。)

3.學而不厭——出國求學,向老子請教禮。(孔子也是這時開始周遊列國,但并不順利。)

一生堅持的教育事業——創辦私學

正所謂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始教于阙裡的開放式個人教育品牌就這樣打造起來了。

孔子為什麼被稱為聖人?

學在官府,打破禮制。推崇仁政,有教無類。

不得不說孔子的個人魅力是足夠大的,當時距離講學處不遠的也有一位授課生動的學者少正卯,使得孔子的課堂“三盈三虛”,隻有顔回始終如一地和孔子在課堂上面面相觑但最終還是依靠個人魅力和教學實力拉回了學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地很好地應對。

兩個人來了,十個人來了,不管多少人來了,覺得可以講,那就開課了。孔子的魅力吸粉吸引了很多追随者。不問出身,一視同仁。

展開全能型的講學攻勢

教授六藝——禮、樂、射、禦、書、數。

談論典籍——《詩》、《書》、《禮》、《樂》、《易》、《春秋》

德行示範——言語、時政、文學

百家争鳴,孔子怎麼做?

不自誇,隻誇人。誇“老子,其猶龍也。”

謙虛低調,心态平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儒家仁禮與《論語》

儒家是孔子首個開創的概念。(儒之前就有過,是主持節日儀式的人。)

孔子除了對禮仁的堅持,周遊列國的碰瓷,

私學講學的成功外,還有一項就是至身文獻工作啦。删《詩》、《書》,定《禮》、《樂》,修《春秋》、序《易傳》。

收集整理工作之外,自己的言行才德也被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成語錄體散文集《論語》。這些著名的作品之後合稱了四書五經。學古文就必不可少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克己複禮為仁,想不到在幾千年的孔子的思想裡就存在了。

後人馮友蘭還這樣評價道:“孔丘講仁,是對人的反思,這種反思是人類精神的自覺。”

從“三十而立”到“朝聞道,夕死可矣。”從“逝者如是夫,不舍晝夜”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朗朗上口的古典文化,醍醐灌頂的思想沖擊。人類曆史上的所有問題都能從短短幾句孔子的話中找出類似的。

孔子獨創的儒學,也正以博愛的心,愛天下所有人。高高在上的官員要體恤百姓,匡正疾惡。平常人就愛親人,愛朋友,愛其他一樣的平常人。互相尊重,和睦共處,何止中國人,命運共同體的整個世界的人類都應該好好學習。

孔子所處的是禮樂崩壞的一代。他渴望知識,渴望高尚品德,渴望正名——每個人有階級,社會才有條不紊。

他也會有自己身為貴族的高傲思想——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他也會有失魂落魄的時候——在陳國城門前等弟子,路人指着孔子對趕來的弟子說:“這是你們的老師?”孔子就自嘲為喪家之犬。

孔子為什麼被稱為聖人?

結語

但正是這樣的他做到了今山東孔廟裡的——為人師表的碑記。

他的一生都毫無保留地獻給了教育。也也是他最成功的地方。

每當路過家鄉的國學幼稚園、孔廟廣場,每當聽到弟弟朗讀孔子的語錄,背誦孔子的思想。一個傳統氣節的華夏民族,自出身起就沾染着這樣一道源遠流長的璀璨文化。影響子孫,滋潤着我們成長。

孔子确是名副其實的聖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