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山西臨汾,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東倚太行山與長治、晉城兩市相連,西北沿呂梁山與呂梁地區毗鄰,西隔黃河與陝西相望,北以韓信嶺為界與晉中地區相隔,南與運城地區接壤。由于汾河自北向南貫穿全境,沿河形成了臨汾盆地。呂梁山延伸臨汾的部分叫姑射山,而屹立在臨汾西面的山峰叫平水,又叫晉水。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古代的臨汾城位于現在的金殿鎮一帶,因城池建築于平水之陽而得名平陽,有“堯都平陽”之說,又因城如卧牛,也稱卧牛城。在古代,這裡先後被設定為平陽郡、平陽縣、平河縣。隋代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名為臨汾縣,現在為臨汾市。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臨汾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帝王世紀》中稱:“堯都平陽”,即今臨汾。《禹貢》分天下為九州,平陽為冀州之地。冀州處九州之中央,故稱“中國”,“中國”一詞由此而來。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臨汾市博物館建立于1993年,原址在鼓樓西海子邊40号鐵佛寺,新館位于臨汾市濱河西路九州廣場南端,于2018年12月正式開館。新館總面積32429平方米,建築高度23.65米,展廳面積約2000平方米,收藏文物14萬件。臨汾市博物館是集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宣傳、教育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01

場館概況

建立臨汾市博物館場地選址位于堯都景區标志建築華門周圍的圓形用地内。博物館建築設計将建築與繪畫、雕塑、園林、獨幕喜劇有機結合,并結合華門漢代手法,設計造型為日月相抱,設計理念源自象征“日月同輝”的陶寺古觀象台,整個建築把傳統文化和汾河生态公園巧妙地融為一體。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臨汾市博物館收藏了從十萬年前丁村舊石器時期到民國時期等各個曆史階段的珍貴文物14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94件套,二級文物488件套,三級文物2037件套,尤以銅器、陶器、瓷器、鐵器、磚雕、水陸畫、平水版等最具特色。目前,館内展陳的精品文物有3000餘件。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博物館主體建築地上三層為展區,地下一層為庫區,現有展廳面積約2000平方米,共分為七個展室,館藏包括以青銅器、陶瓷器、水陸畫、木版年畫為特色。展覽主題為“表裡山河”,且以曆史脈絡為主線,以專題文化為特色,常設展廳分為“遠古足迹”“最早中國”“晉霸春秋”“千秋平陽”四個闆塊。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02

基本陳列

--- 遠古足迹 ---

遠古足迹展廳面積66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212件,分為“汾河居民”、“薪火相傳”、“文明搖籃”三個部分。展廳以六十年來丁村文化、柿子灘文化、延續至棗園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期文化的考古發掘的實物資料與考古學研究,結合自然地理風貌和地質曆史,展示一個從遠古走來的早期智人在臨汾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直至進入農業革命的漫長曆史。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展廳内充滿着史前時代的氛圍,展品中看似簡單卻大有用途的石器和早已化骨為石的化石,都是數十萬年前人類所留下的痕迹。在這個展廳,還可以看到距今10萬年前的丁村人的複原樣貌,也可以聽到最早的樂器發出的聲音。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丁村遺址發現于1953年,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在北京周口店以外地區發現的首個大型舊石器時代遺址,它因發現介于北京猿人和現代人之間的“丁村人”而備受關注。1961年3月4日,丁村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2021年10月18日,山西襄汾丁村遺址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 最早中國 ---

最早中國展廳面積82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137件,分為“天地之和”、“帝都興廢”、“堯立中國”三個部分,展示了大緻在距今4500年左右,晉南興起的陶寺文化,相當古史上的堯、舜時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現的最早的“中國”。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展廳内詳細講述了考古學家們在襄汾縣陶寺遺址進行40年的考古發掘,用一條完整的資料鍊着重展現了以陶寺遺址為堯都平陽“最早中國”的曆史事實。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大緻在距今4500年左右,最先進的曆史舞台轉移到了晉南”。在中原、北方、河套地區文化及東方、東南方古文明的交彙撞擊之下,晉南興起了陶寺文化。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陶寺遺址,被稱為最早的“中國”,留存有陶寺堯都和堯文化的精髓,考古學家在這裡還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觀象台,世界上最早的圭表,中國最早的漢字等等。而陶寺遺址的展陳,也是臨汾博物館最大的特色之一。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 晉霸春秋 ---

晉霸春秋展廳面積208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673件,分為“星羅棋布”、“星月交輝”、“衆星捧月”、“三星在晉”、“星光燦爛”五個部分,展示了春秋五霸之最晉國的曆史故事和光輝曆史。

展廳以夏商方國為背景,以晉與三晉為展陳線索,講述了晉國600餘年的曆史,陳列了大量精美絕倫的晉式青銅器,展現晉國稱霸160餘年的輝煌霸業。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說山西,就會提到晉國。晉國位居春秋五霸之首的時間長達600年,而晉國的核心就在臨汾。除了聞名中外的曲沃天馬-曲村晉國貴族墓地,在近年來山西考古曆程中,臨汾地區周圍發現了大量春秋時期的高等級墓葬,比如翼城大河口的霸國墓地、隰縣瓦窯坡墓地等,都和晉國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這些身份獨特的墓主人,都是晉國貴族和國人輻射周邊形成顯著影響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墓葬出土的青銅器,是寶貴的藝術珍品,更是曆史的見證。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展廳内陳列的青銅鑒、銅獸面紋蓮瓣壺等青銅器,無論是從造型、制作工藝,還是到紋飾、用途,都傳遞着上千年的訊息,讓人領略到曆史的風采,也感受晉國勵精圖治的精神。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 千秋平陽 ---

千秋平陽展廳面積為161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873件,是整個館内展陳内容最豐富、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展廳。該展廳分為五個部分“千秋平陽”“青史鐵鑒””粉墨登場”“平水流韻”“般若之光”,講述了曆代以來臨汾境内不同的文化特色和藝術魅力。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臨汾,古稱平陽,因築城于平水的北岸而得名。臨汾博物館的第四展廳取名“千秋平陽”,展陳展現了曆史沉澱過後,平陽地區的特色古代文化,從秦漢至明清,以及臨汾衆多優秀的戲曲、版刻、平陽木版年畫、佛教等文化。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實施鹽鐵專營,在全國設49處鐵官,河東郡有安邑、皮氏、平陽、绛四處,臨汾居二。翼城縣冶南遺址及其出土的一系列遺物是漢代臨汾地區鐵器生産的明證。唐宋時期,臨汾地區的冶鐵業達到高峰,古籍記載這裡“鐵碳最盛,利入甚廣”,農具生産“從民鑄造,利盡榷于官”,可見當時的繁榮局面。臨汾大雲寺的鐵鑄佛頭、金代鐵鐘以及明代的鐵炮,都是古代臨汾冶鐵業繼續發展的重要見證。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戲曲約有1000多年的曆史,平陽是早期戲曲文物最為集中的地方。金代墓葬出土的磚雕戲曲樂舞俑、使戲曲史家如獲至寶;洪洞水神廟的元代戲曲表演壁畫,是生動的現場情景再現遺存于臨汾大地上的古戲台,星羅棋布,在在講述着戲曲在鄉野村落裡備受熱愛追捧的曆程。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平陽曆來是文化形勝之邦,金、元時代是平陽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金元時期的平陽刻書稱為“平水本”,與金代平陽人劉淵所創影響深遠的“平水韻”雙峰并峙,隐然形成平水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金元兩個時期的文化發展水準。平陽刻書内容豐富、種類齊全、品質上乘,是北方刻書業的代表,在中國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佛教自東漢傳人中原,平陽即為最早傳播地之一。碑碣志書載,襄汾普淨寺、洪洞廣勝寺等十餘座寺院始建于東漢。東晉高僧平陽法顯,見于記載的西天取經第一人,曆十四年,經十餘國,艱苦備嘗,成就前無古人的偉業。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03

臨時展覽

--- 晉祠 ---

該展覽分“古建瑰寶”“園林傑作”“人文淵薮”三個單元,展出了近代部分代表性建築模型,并遴選銀聯匾額、碑刻踏片、館藏書畫、踏闆古籍等不同類型文物近二百件展品。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晉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後邑姜後而建。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其中難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譽為“晉祠三絕”。晉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晉國宗祠也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集約載體。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晉祠是國内宋元明清至民國本體建築類型、時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屬彩塑壁畫碑碣均為國寶;是三晉曆史文脈的綜合載體,晉文化系統上溯西周封唐建晉至盛唐肇創文脈傳承的實證;是世界王氏、張氏發祥地。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04

館藏珍品

--- 彩繪龍盤 ---

陶寺遺址出土的彩繪龍盤,出土于陶寺遺址的早期王級大墓,共出土4件,這是其中的1件。龍是華夏文明幾千年來所信仰的圖騰,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龍盤上可以看到整條龍呈盤曲狀,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龍形象就是以盤龍為主。它與夏商周青銅器上的龍紋極為相似,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龍,也有學者稱它為“中華第一龍”。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 銅簋 ---

西周時期,青銅文物,出土于山西省考古所曲村墓地,口徑19.6厘米、耳間距26.3厘米、通高15.3厘米,器身飾饕餮紋、圈足飾蟠螭紋。整器端莊、古樸,造型獨特、藝術價值較高。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 銅鑒 ---

春秋時期,青銅文物,隰縣瓦窯坡墓地出土,高38.50厘米、口徑75.50厘米、底徑35.00厘米、品質38.480公斤,侈口、折沿、四鋪首銜環、頸部一側設龍首行溢水口、平底,頸部飾蟠虺紋和幾何紋,肩及腹部飾蟠虺紋。此器端莊、古樸、藝術價值較高。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 陶斝 ---

新石器時代陶寺文化,陶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1984年在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泥制灰陶,侈口、折沿、折肩、三錐足、腹部以下飾繩紋。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 玉兔 ---

商朝文物,青白玉,臨汾龐杜墓地出土,直徑0.9厘米、通高2.1厘米,柱形,兩耳豎直镂空,圓眼微凸,底内凹。整器造型獨特、古樸。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 西周銅鳥盉 ---

翼城縣大河口墓地出土。水器,整器為一昂首挺立的鳳鳥形,胸腹部向前斜伸出管狀長流,鳥背開橢方口,設橢方蓋,尾下腹部有象首足。頸部、胸腹及背部施大小不同的鱗紋,交錯排列,以陽線雲雷紋為地。蓋内有銘文8行51字,自名為盉,為商周時期青銅器增加了一種新的器形,是山西地區出土器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 趙城金藏 ---

《趙城金藏》這部規模浩瀚的佛教典籍有7000餘卷,既是佛書,也是涉及哲學、曆史、語言、文學、藝術、天文、曆算、醫藥、建築等領域包羅萬象的古籍,被佛教界譽為“天壤間的孤本秘笈”。在當今世界上已成為孤本,極為珍貴。因而被視為稀世瑰寶,1949年,《趙城金藏》運至北平,移交當時的北平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收藏。與《永樂大典》《四庫全書》《敦煌遺書》并稱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而在臨汾市博物館,就藏有《大般若多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五十九》一卷。

博物館Vol.031|臨汾市博物館

◇ 本文部分資訊來源于臨汾市博物館官網、山西晚報等

◇ 本文未标注圖檔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End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