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觀園改革:一場激烈的義利之争,深刻演繹封建社會的文化生态

大觀園改革:一場激烈的義利之争,深刻演繹封建社會的文化生态

56回的改革大戲是紅樓夢裡極為精彩的華章,幾個貴族女性截然不同的思想、禀賦和文化基因,進行了最為激烈的碰撞。

如星球大戰一般,噼裡啪啦,火光四射。

卓語前文解析了半部改革會議。看過前文的讀者都知道,她們的舌戰有多令人心驚。

經過寶钗那般惡意貶低,若是意志不堅定,早撂挑子幹了。好在探春不是一般人!

能跟進階壞人單挑,沒幾把刷子能行嗎!在這個問題上,探春可比黛玉彪悍多了。她不為所動,繼續闡述自己的思路,将改革方案正式送出會議。

寶钗啥反應?

寶钗正在地下看壁上的字畫,聽如此說一則,便點一回頭,說完,便笑道:“善哉,三年之内無饑馑矣!”

【善哉,三年之内無饑馑矣!】貌似誇人呢。寶钗是被探春感動了嗎?還是腦袋開光,想通了呢?

真是不好意思,讓大家失望了,都不是!她是在用文化典故罵人呢,就别指望寶姐姐良心發現,她的态度從來沒變過。

大觀園改革:一場激烈的義利之争,深刻演繹封建社會的文化生态

01 場景還原

解析之前,我們先就事态場景,還原感受一下。

探春上任後,幾乎每天都有新舉措。56回請了寶钗來議事,毫無疑問就是有更大的改革措施準備上馬,傻子也明白的!

可是寶钗這天一張口就開罵,其後一路舌戰。這态度會支援改革嗎?何止不支援,根本是恨恨不平,窩着一肚子氣嘛。

一番唇槍舌戰下來,等對方終于亮出主題,寶钗就【正在地下看壁上的字畫】。

呵呵,寶姐姐,你不開心也不必表演得這麼過分吧!這是古代耶,講究禮儀的古代啊!

就算現代社會,重要的公司會議上,别人在講重點,你卻離開座位去看牆上的字畫,這個......你說你啥個意思?

把這動作帶入生活,結合前後文看,事實很清楚:寶钗用實際行動,對探春表示深深的蔑視。

意思是:你們那些世俗之論的玩意兒,我壓根不想聽,别污染我的耳朵了。

大觀園改革:一場激烈的義利之争,深刻演繹封建社會的文化生态

表達完鄙視後,來一句:好耶,好耶,這下我們三年都不用打饑荒咯!

這會是贊嗎?可能嗎?

這話放在窮苦人家,也許是贊。但放在鐘鼎簪纓之家,百分之百是諷刺!

探春的方案,不過是減少些大觀園的開支,對整個家族而言,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卓語此前的文章裡,盤點過賈家收入。内帷這點動作,都沾不上“收入" 的邊!改革更多的是展現了一種信念,一種精神,是賈府男性和統治者缺失的精神。

僅僅幾百兩銀子,寶钗就說夠全家吃,還一吃吃三年?搞笑呢!

這不是跟 “加油吧,實作共産主義全靠你呢” 一樣,就是冷嗖嗖地嘲笑加挖苦。

02 文化含義

ok,我們已經知道寶钗的态度了。但這隻是通俗解讀,實際上它有更深的含義。

钗探的唇舌大戰,全程都包裹着學問外衣。最關鍵時刻的發言,當然更要含着文化典故。

【善哉】這個詞原本出處甚多,但以寶钗的特性,以這個場合,它一定出自論語。(别問為啥,問就是沒看卓語的前文)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是的,《論語》裡的确有,好巧不巧,恰恰是論證君臣父子的那段。世人都知道,這段濃縮着孔子的禮法思想。

在當時社會,這句話是文化的基礎之基礎,隻要認字,就必須知道這句話。

大觀園改革:一場激烈的義利之争,深刻演繹封建社會的文化生态

【三年之内】三年也是禮法最常用的期限。《論語·陽貨篇》裡有一段: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父母乎?

這是一段有關三年守喪的辯論。宰予是孔子的學生,他的觀點是:三年什麼都不能動,結果什麼都會壞掉,社會都要散架了。舊的稻谷割掉了,新的又長起來,為什麼不遵從大自然呢?

孔子說:父母死了,你隻過了一年就吃新谷、穿錦袍,你心裡安嗎?宰予說:安啊!孔子說:你心安,你就照你的辦法去做吧!但宰予走後,孔子卻對他一通狠批,說他不仁,沒良心。

其實,有關三年守喪的辯論,可不僅限于宰予,整個封建時代始終都沒停止過。

這道理明擺着呢,内心的哀思,跟制度化的服刑,能有多少聯系?

真的哀思,終生都會哀思。是不是應該終生休業、哭唧唧呢?如此,直接殉葬就好了嘛。

不哀思的人,即便三年服刑期間表現滿分,也是不得已為之,并不會改變不忠不孝的本質。

社會不可能沒有制度。但孔子追求的東西,并非社會運作的必須,而是用形式(演戲)來評價内心,再用這套漏洞百出的評價體系去界定個體價值,進而影響社會。

且不說這套體系引發的虛僞主義、形式主義問題,僅僅對社會生産力的阻礙,就夠讓人頭痛的。

是以,有關禮法的辯論自古有之,即便到了封建社會後期,有識之士仍然有抨擊之聲。

每到這個時候,頑固派就搬出義利之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他們自己那套玩意兒當然是【義】。一切抨擊者、改革者都被稱為【逐利】。

大觀園改革:一場激烈的義利之争,深刻演繹封建社會的文化生态

探春就始終圍繞着經濟打轉,一上來就說銀子:

“誰知那麼個園子,除他們帶的花,吃的筍菜魚蝦之外,一年還有人包了去,年終足有二百兩銀子剩”

振興經濟,這在現代人看太正常了,但在那個時代,學究老夫子們稱之為利欲之心。

身為貴族,跟下人們争利,這還得了!上行下效,全家都争利,那不就家無定日、國将不國了嗎?——這便是理學家們的說辭。

正因為這樣,寶钗才能大義凜然地批判探春【才辦了兩天時事,就利欲熏心。】

為什麼她這天從頭到尾談講學問呢?

因為張口孔子、閉口孟子,時不時再插個朱子,這些名片本身就是強硬表态,就是對改革的批判和炮轟。

孔孟是否反對振興經濟,那無所謂,關鍵是理學家們反對,而且他們把持着主流輿論。言必稱祖制,口必聖人雲,是那個時代的特色景觀。

大觀園改革:一場激烈的義利之争,深刻演繹封建社會的文化生态

03 典故之深意

按照寶钗的邏輯,她和探春的對決,就是義和利的對決。

為此,她毫無疑問要搬出更多的聖人言論,敲打探春那顆不安分的心。

【善哉,三年之内無饑馑矣!】其中包含兩個典故,都出自論語。

這兩個典故,恰好都是孔子禮法的核心内容。有意思的是,恰好也都提到了食粟、食谷。

寶钗說的三年都有飯吃,是反向借用這兩個典故。換句話說:

不吃,是遵守禮法,代表【義】;吃,是藐視禮法、追求個人享受,代表【不仁不義】。

合在一起,這是在罵探春急功近利,見利忘義!

當然,我們不會憑一句話來認定什麼。寶钗這天發言頗多,其思想貫穿其中,互相呼應(前文已解析過很多)。

【失了大體統也不象】、【這庶幾不失大體】、【豈不失了你們這樣人家的大體】類似的話她說了一大車。

幾乎每個節點上,她都迫不及待地站出來攔截,反複重申同一内容。其實說來說去,都是引向義利之争,都是甩給探春的黑帽子!

大觀園改革:一場激烈的義利之争,深刻演繹封建社會的文化生态

04 改革是争利嗎?

你還别說,直到今天,仍然有人說探春的改革是為了給自己揚名立萬,把賈府弄得覆地翻天。

依據就是,改革後承包者跟丫鬟們發生了很多沖突。這不就是孟子批判的“上下交争利”嗎?

那麼,按照這個邏輯,不争利應該是什麼樣,又是如何實作的呢?

偌大的園林裡,衣食住行、一草一木皆是公費報帳。不僅養主子,更要養幾十倍數量的奴才。

譬如說花兒。改革前由官中撥銀子,定項目負責人買花苗、雇花匠(都是男性)。再派一隊老婆子維護着治安,門崗、後勤全部鬧翻天,雞犬不定的種上花。

花種上就沒人管了,反正那是公家的東西,誰愛看誰看,誰愛摘誰摘。摘完了、荒廢了,繼續種啊。

需要用花兒時,派下人去采摘。這工作經過一手一手的傳遞,動用半院子人也未可知,大家這天有的玩了。

花木敗了殘了,需要修剪、需要打掃,再派下人。他們不歸屬于各院,是另外養的後勤。

最後,收垃圾估計也有個體系,當然也要花錢。

總之,動一動全是錢,全是官中買單!一朵花兒,為無數人提供了就業崗位,中間每個環節都是權力的彈性空間,可做的文章多了去了。

大觀園改革:一場激烈的義利之争,深刻演繹封建社會的文化生态

改革後呢,兩三個種花婆子,解決了以上所有環節,種、育、采摘、分送、修整、打掃。年終還産生收益上繳官中(探春原方案)。

直覺的經濟效益是其次,關鍵是涉及的員工和工作程式,少了多少?這是多大一筆無形能耗啊!

改革前争不争利?

花兒當然不用争,争什麼,官中養的,糟蹋多少都無所謂,死得越多工作機會才越多呢。

但什麼都不争嗎?賈芸如何得到種花差事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世上還能避免争利?真是笑話!!

大觀園改革:一場激烈的義利之争,深刻演繹封建社會的文化生态

改革後,承包人跟摘花者的确很容易發生沖突。但真的很難解決嗎?但凡有點大腦都知道,這根本是小事一樁。

隻需要制定相應的規則即可。尤其是,如果按照探春原計劃,承包者收入上繳,隻得到部分獎勵補貼,那盈利多少就不敏感了,又何須争搶每一朵花兒?

經過分析,你就明白了:其實探春的改革方案,原本是非常完美的。恰恰是寶钗放水,給改革埋下一個大大的雷。

這個雷,若無人碰也無妨。又是莺兒肆無忌憚的摘花折柳,打開了罵架模式。

呵呵,寶姐姐啊,你可真是上天派來霍霍賈家的!

回過頭繼續說争利。改革前的歲月靜好,本質上是什麼?是花錢不心疼,是安享富貴,是奢靡無度。

錢像是從天上掉的,還有比這更好的嗎?

就像冷子興說的:如今生齒日繁,事務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榮者多,運籌謀畫者無一,其日用排場費用,又不能将就省儉,如今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内囊卻也盡上來了。

開篇就有如此警醒之語,整個一部書不都在寫這種沉痛嗎?!

毫無疑問,賈家是影射社會。整個國家不思進取,好逸惡勞,上位者隻想安享富貴,下位者個個奴顔婢膝,隻為做個打洞的老鼠。

而寶钗拼命要維護,就是這套玩意兒!

大觀園改革:一場激烈的義利之争,深刻演繹封建社會的文化生态

05 關于承包制

寶钗修改後的方案,很類似現今的土地承包制,這也是博得大衆好感,令人崇拜的原因之一。

大家感覺,這不就是廣大勞動者的福星嗎?這不就是穿越的偉人嗎?

其實,社會背景完全不同,承包制的本質就不同。

大觀園主仆雜居,仆人原本是被雇傭者。承包收益一旦歸仆人,能産生收益的園子不就成仆人的私産了嗎?主人反而成了多餘者,成了妨礙他們的對象。

況且,當時的雇傭關系還附帶人身屬性。奴才原本連人格都沒有,隻是主人的物品,理論上講,他們不應該擁有任何私産。

這樣的前提,跟我們現今的情況,豈能混談?

寶钗批判探春【利欲熏心】。但經她修改後的方案,才是真正打開了主仆争利的魔盒。

更令人咋舌的是:對奴籍的控制,是當時社會的基本國策。寶钗的方案,本質上是變奴為主,這可不是小問題哦,公然破壞國家基本架構。

可以這樣說:她的方案無異于一面造反大旗,從此賈府雞飛狗跳,都是必然的。

是不是有點燒腦?她不是保守派麼,反對革新的,怎麼又成了造反派了呢?

嘿嘿,這才是關卡之處,是改革故事裡最難看懂的一部分。

總結來看,寶钗的思路很奇葩:要麼,你保持原來的體制;要麼,就變奴為主。

反正,能為賈府造福、為家族謀利的,她統統反對。能讓老鼠多打洞的事,她統統支援。

大觀園改革:一場激烈的義利之争,深刻演繹封建社會的文化生态

這會子又是因姑娘住的園子,不好因省錢令人去監管。你們想想這話,若果真交與人弄錢去的,那人自然是一枝花也不許掐,一個果子也不許動了,姑娘們分中自然不敢,天天與小姑娘們就吵不清。

在修改方案之前,寶钗就說過這麼一段話。說明她早料到了承包者的争利嘴臉。

既如此,她不但不解決問題,反而将方案改得漏洞更大。有意乎?無意乎?到底什麼居心呢?

05 理學家的面孔

因為寶钗文绉绉,因為她會講大道理,引來無數人崇拜。不過不好意思,她的文绉绉酸腐不堪,她的大道理全是反智謬論。

把改革的故事解透,你才會明白:理學家哇哇大叫的那些道理,是多麼無知而無恥!

常有讀者來問我:程朱理學到底好不好?它也是儒家的,不應該是聖學嗎?

呵呵,這問題讓我怎麼回答呢。我說它不好吧,人家的理論口号真的很華美,看上去都是仁義禮智信。我說它好吧,它用起來就是很腐朽。

薛寶钗就是典型的程朱理學代表者。

大觀園改革:一場激烈的義利之争,深刻演繹封建社會的文化生态

當一種文化,反對勇敢、抨擊嘗試,将一切變化都視為洪水猛獸,用恐怖主義來消滅人的理想、壓制人的本性,無論多華美的外衣都會虱子遍體。

當一種文化,從不倡導正義和公正,用恭順替代正義,用禮讓替代是非,用和諧混淆善惡,浸淫其中的靈魂一定日漸混沌,與真善美日漸絕緣。

當一種文化,沒有客觀統一的評價标準,沒有具體切實的價值導向,隻有一大堆超乎人性的聖人批判法,那就必然對優秀者無限苛求,對無能愚昧者各種仁慈友愛,劣币驅良币還能避免嗎?

大觀園改革:一場激烈的義利之争,深刻演繹封建社會的文化生态

06 小結

直到今天,國家經過了幾十年的改革之路,仍然有人批評探春幼稚,吹捧寶钗無為而治,說她才是最高明的管理者,遠非探春之流可比。

想想,幾百年前是什麼樣?

再想想,探春在那樣的環境裡,需要承受多大的壓力、阻力,才能推動理想。是以,着實令人感動和佩服啊!

反觀寶钗,她批判探春争利,但真正鼓動大衆争利的人是她;

她口口聲聲體統,以聖人自居,為天下而憂,但真正動搖當時社會體統的人正是她。

這是多麼多麼諷刺啊!絕了!

紅樓夢裡有太多令人拍案叫絕的篇章。隻有你站在文化之巅,才能領會其奧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