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1期文化産業評論
東北大花布,在空間和時間的漂移中獲得了服飾文化、東北文化與網絡文化的多重身份,并被賦予了不同于一般圖樣與色彩的文化意義。從某種角度說,東北大花布的生産和發展,正展現了文化語境的轉換對于文化意涵的賦能。花布真的屬于東北嗎?在當下,花布又象征着什麼?
作者|周思藝(文化産業評論作者團;三川彙文旅體研究院研究員)
編審| 時光(三川彙文旅體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編輯| 時光
來源| 文化産業評論
正文共3000字 | 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在日前《古董局中局》首映會上,東北大花布又一次閃亮登場。“奪寶小分隊”穿着花襖魔性合影,李現人雖沒來,但戰袍必須披上。這不禁讓我們想到2015年張馨予在戛納電影節紅毯上的“驚鴻”一瞥。

△《古董局中局》大花布F4
網際網路潮起潮落,但花布卻永不過時,常看常新,這或許令我們心有疑惑:大花布,真的屬于東北嗎?花布是怎樣與東北勾連起來的?大花布背後又隐藏着怎樣的潮流密碼?
一方花布:色彩的社會生活史
如果你喜歡看電影,便會發現在影像中服裝的色彩與花紋在沖擊與撼動着我們對于時代的記憶與印象。就像顧長衛的電影《孔雀》,樸素的藍灰色衣衫、蒙蒙的街巷與小瓦、斑駁的天空與樹叢,構成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北方小鎮的迷惘風景。
△《孔雀》劇照
與這樣樸素的藍白灰不同,紅綠配色的花布充滿了一種濃烈的情調,不低調也不沉穆,從某個時代的角度看,它或許很土,但從曆史的角度看,它卻很美。
花布是何時翩跹進了人民的生活之中呢?
在1956年出版的《美術雜志》中刊載了張金梁,傅敏生的一篇文章《人民需要美麗的花布》中寫道:“由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加速發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我們印花布圖案設計工作者,應該創作出很多美麗的花布圖案,使廣大群衆穿上好看的花布衣服。很多群衆都反映不能買到他們心愛的印花布,這對我們印花布圖案設計者來說,不能不感到慚愧。”
△解放初期的服裝
薰琹在全國印花布設計、生産、銷售工作改進會議上指出:“為生産更經濟、實用、美觀的印花布而努力。”
這樣可挖掘的曆史材料還有許多。從中我們或可得到三個啟示:
首先,建國初期,由于蘇聯與我國的全面合作,文化與服飾的交流也十分密切,風靡蘇聯的列甯裝、烏克蘭式套頭襯衫、布拉吉和蘇聯大花布等服飾也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蘇式連衣裙
第二,50年代成立的上海華東紡織管理局,承接過新舊政權交替後重塑文化審美的重任,号召設計師創作更多美麗的花紋圖樣,貼近且引領人民生活時尚。當時便有“百鳥朝鳳”“農家樂”“鴛鴦戲水”“孔雀牡丹”“牡丹鳳凰”等圖樣深受人們喜愛。
△上海華東紡織管理局圖樣
第三,上海作為當時中國紡織印染業的中心,彙集了融通中外的設計人才,較早地應用了現代印花技術,将沖突的色彩與動植物的元素與中式審美結合在一起,形成風格鮮明的“東北大花布”。
“東北大花布”的源來,或許不乏蘇聯與西方的影響,但更主要是新中國的設計師們對于人民與服飾、生活與色彩的全新诠釋和創作。雖然受制于當時印染技術,隻能夠實作四五種套色,無法刻畫更精美的圖案和色彩,但這樣的花布已經展現了新中國服飾審美和印染技術的前沿水準。
飽和度高、色彩豐富的大花布在二十世紀50年代的中國代表着某種潮流、時尚與生機勃勃的生活态度,也承載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把内心的色彩外化,将飽滿的情感凝聚。
二次複興:東北的神秘力量
如果說,大花布的出現是一門社會生活史,那麼花布與東北的聯系則是一場媒介傳播史。
試着挖掘腦海中對于紅綠大花布的記憶,或許可追溯于東北二人轉、春晚獨幕喜劇、趙本山、《鄉村愛情故事》……等等極具東北特質的詞彙。
而代表東北的草根獨幕喜劇、民俗歌舞、本山品牌正是興盛于新媒體尚未普及的2000年左右,毫無疑問,春晚是那時的一場全民矚目的視聽盛宴。1997年趙本山、高秀敏、範偉《紅高梁模特隊》,1998年趙本山、高秀敏《拜年》,2006年趙本山、宋丹丹《說事兒》,2009年趙本山、小沈陽、毛毛《不差錢》……在這些本山系獨幕喜劇中,東北與紅綠色的大花布、對撞感的視覺沖擊、濃濃的鄉土氣息綁定在了一起。
△春晚獨幕喜劇與東北大花布
我們或可有這樣的推測,在二十世紀50年代,上海華東紡織管理局賦予了大花布第一次生命,當時大花布尚承載着人民對飽滿色彩與時尚生活的追求,而随着印染技術的提升和社會審美思想的變化,飽和度過高的大花布便成了俗氣、豔麗的代名詞,漸漸被冷落。但以草根、鄉土、喜劇為核心的東北文藝正需要大花布這樣充滿沖擊力的花紋圖式,不斷在其作品中深化這種視覺記憶,也由此賦予了大花布第二次生命。
大花布與東北的神秘聯結,不僅僅來自于東北文藝作品,也來自于數百年來人們對于東北這個地區的定式想象:冷冽、荒涼、民風彪悍、飽含鄉土之氣。對于從未親自踏上東北這片土地的人們來說,那裡的風景是灰色調的,有遼闊的黑土,冰寂的雪原與灼灼的煙囪;那裡的鄉土是神秘的,有闖關東的漢子和潑辣如虎的女娃……
△灰色東北與彩色東北
恰好,配色紛繁的大花布,正如灰水中的一抹翠色,黃隴上的一道豔陽,映進人的腦海,再也忘不掉。這種強烈的色彩沖突,讓東北一下子在人們心中深刻起來。大花布代表的是東北的暖,東北的熱望,東北的豔麗,是白山黑水中不可或缺的點綴。
其他地方難道沒有這樣的大花布嗎?又或者,東北人都這樣穿紅配綠嗎?當然不是,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其實普通東北人的服飾與其他地方已别無二緻。但這種刻闆印象,雖然簡化了人們對東北的了解,卻因為它足夠鮮明而常常被作為東北的“賣點”推介給大衆。這種有意識地選擇,也給大花布打上了濃濃的東北烙印。
是以,大花布并非産自東北,但東北卻生産了大花布的記憶。在影像媒介的傳播中,大花布完成了它從大衆服飾到地域服飾的變形,在“東北大花布”的稱号中獲得了新的意義與歸屬。
三重身份:花布的潮流密碼
有趣的是,在網際網路語境下,大花布又有了一層新的身份,而這次,花布不再指向“土”,而是“潮”。
2015年,随着張馨予在戛納電影節紅毯上的大花襖造型的曝光,就引發微網誌上的cosplay熱潮。
那時候,不管是明星大咖還是城市建築,不論是複聯英雄還是動漫少年,都沒能逃過這股席卷全國的“最炫東北風”。
△當城市穿上花棉襖
△複仇者聯盟花布造型
俗話說,“世界的盡頭在鐵嶺,時尚的盡頭在東北”。直至近來,東北大花布仍然是明星網友們的帶貨潮品。
△宋轶的走秀style
△Supreme 的2021 春夏系列
△賀峻霖的手機殼
△辛芷蕾的大棉襖
△以及網友的表情包……
東北大花布似乎早已告别了原有的鄉土語境,在網際網路中培養出新的審美功能與文化意涵。東北大花布為何能夠走紅?對于當下的大衆來說,東北大花布代表着什麼?
首先,東北大花布的“土氣”基因滿足了網友戲谑玩梗的狂歡需求。“聽說你們城裡人都喜歡這麼玩”“東北大花布是檢驗顔值的唯一标準”“爆款,你們敢不敢買”“如果我變成這樣,你還會愛我嗎”……諸如此類的花布梗火爆全網,成為人們調侃自嘲的優質話題。這更類似于當下流行的“土味文化”,是一種底層粗狂生命力的展現,是以感官為主的獵奇審美。
第二,東北大花布為“潮流”與“時尚”提供了“變土為潮”的優渥土壤。一方面,娛樂圈和時尚界紛紛下場玩轉花布,雖然其中不乏标新立異和吸引眼球的目的,但客觀上也讓大花布沾染了時尚的氣質,模糊了精英與草根之間的界限。另一方面,東北大花布本身蘊含着的東北喜劇氛圍和傳統鄉土特色與潮流文化相碰撞,演繹出某種雅俗共賞的審美特質,為其增添了大俗即大雅的人文色彩。比如東北樂隊二手玫瑰,将東北大花布的視覺精髓融入怪誕的音樂風格之中,為人們造了一場情懷之夢。
△二手玫瑰樂隊
在當下,東北大花布已經成為了架接鄉土與城市、解構精英與權威、制造反差與驚喜的一種符号,它将東北原鄉的粗犷與鮮活以一種小小惡作劇的方式呈現出來,更具有生命的肌理感。同時,由于它遊走于時尚與豔俗之間,這種不确定性激發着人們的探索激情和創作欲望,讓它成為網際網路流動的詞彙,不斷煥發新的審美價值。
結語
大花布從被創造到複興再到網生,經曆了數次語境的轉化,也實作了自我的審美變革。在這一過程中,大花布身上也疊加了服飾文化、東北文化與網絡文化的三重身份,成為一個頗有意趣的物象。
或許,東北大花布的有趣之處便在于,它既是檢驗顔值的“唯一标準”,也是測試創造力的“不二法門”,是以有人望而卻步,卻不乏有人前赴後繼。
話題互動
您對東北花布的新流行趨勢有何看法?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