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視訊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王媛 實習生 趙婧
花饽饽是中國傳統的可食用面塑,純手工制作,集營養、美味、觀賞于一身,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在山東膠東一帶,過年蒸花饽饽是老百姓家的傳統。在濟南市天橋區一家工作室内,32歲的畢作剛将傳統的花饽饽融入現代元素,将年輕人的創新思維通過一雙巧手展現得淋漓盡緻。

“這是小老虎的眼睛,用白面做幾個眼神光,讓它的眼睛看起來炯炯有神。”12月20日,畢作剛正在制作一款小老虎的花樣中式面點。一個小時不到,一隻憨态可掬的“小老虎”就做好了,大大的眼睛、神氣的胡子,頭上還戴着一頂紅色的虎頭帽,左邊爪子裡還握着一個冰糖葫蘆。如此惟妙惟肖又年味十足的“小老虎”,渾身上下都是用面粉制作的,不但造型精美,蒸熟之後還可以食用。“因為明年是農曆虎年,我就反反複複畫草稿,制作了幾款老虎造型的花饽饽。做好之後我發到網上,很受顧客歡迎。”畢作剛邊把“小老虎”放入蒸箱,邊笑着說,“一不小心就成了爆款,第二天就預訂出去了150個。”
今年32歲的畢作剛是濟南商河人,從北京一所高校畢業後,他選擇了學習中式面點。在短短的時間内,畢作剛已經能制作各式各樣的花饽饽、花馍、藝術蛋糕等面點,他還将翻糖、面塑、雕刻、泥塑等手法融入中式面點中,呈現出和普通花饽饽不一樣的風格。
畢作剛的面塑作品,與其說是花饽饽、花馍,不如說是一件可食用的藝術品。除了适合孩子百日、老人過壽、喜迎新春的傳統造型,畢作剛制作的面塑作品種類和造型更加多變,比如傳統的龍與鳳造型、孔雀造型、牡丹花等各種花卉造型等等,精美逼真,着實令人驚豔。畢作剛把制作過程拍成小視訊釋出在網絡上,很快收獲了十幾萬粉絲。
有一對上海的新人從網上看到畢作剛的作品後很喜歡,就想讓畢作剛制作一款婚禮主題的中式面點作為婚禮甜品台。畢作剛為他們制作了一款以紅色為主調的“鳳冠霞帔、十裡紅妝”婚禮甜品台,全部是用面粉制作而成,精美得如同藝術品。婚禮當天,這款大氣、精美的婚禮甜品擺台一時成為當日酒店的最大亮點。除了裝點别人的婚禮,畢作剛也為自己的新娘制作了一款兩米多高的面塑擺台,粉色的主調、白色的孔雀、象征純潔愛情的豎琴等元素,讓他的夫妻成了這世界上最幸福的新娘。
這兩年,畢作剛除了接訂,還教育訓練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從95後到老年人都有。而畢作剛也會把這門手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這些學員回到自己的家鄉開始自主創業,有不少學員已經在當地開了好幾個分店。
當日報紙版面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