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時代印迹刻入面塑DNA中

作者:上海黃浦

80後非遺傳承人張書嘉自創業以來不斷探索如何傳承好上海面塑,以親曆者、教育者、傳承人的身份,讓有民俗文化特征的上海面塑與當今時代碰撞出燦爛的火花。

讓時代印迹刻入面塑DNA中

非遺教育始于培養興趣

在中國的民俗中,面塑常常在春節、中秋、端午以及結婚祝壽等日子中喜氣洋洋登場。如若有新房起架,親戚鄰居要送桃花馍來慶賀,意為“扶梁”;新房落成,喬遷入居,則油炸出精巧的“面花”來酬謝五土,恭請土神安家,保佑金梁玉柱千年永固。

人們賦予面塑各種美好的寓意,希望它帶來幸福安康的生活。在一代代的傳承中,面塑被更加藝術化,各式人物形象在面塑作品中湧現。随後也有一些地方面塑問世,其中上海面塑的創作題材廣泛,内容以傳統戲劇和神話傳說為主,在海派文化的大背景下,它的發展更加呈現出多元、開放的趨勢。

張書嘉師從海派面塑開創者“面人趙”趙闊明之女趙鳳林,10歲時在城隍廟偶遇趙鳳林表演捏面人,便一下入了迷。随後的幾年裡,張書嘉在趙鳳林老師手下學習并掌握了面塑技藝,并作為文化使者去美國、法國、德國等國家進行藝術交流。目前,張書嘉是非遺面塑的第三代傳承人,創辦了書嘉手藝中心。她秉承着海派文化的開放态度,在努力推廣、傳承面塑文化的道路上不懈地探索着。

讓時代印迹刻入面塑DNA中

身為一名非遺教育者,張書嘉常常思索的問題是:如何能讓面塑課堂變得有趣,讓更多的孩子打心底裡喜歡捏面人。

張書嘉回想起自己在國小四年級的一堂面塑課:老師在教會學生捏面人的手後,要求大家重複練習捏手這一動作。講台下,學生們其實帶了各式卡通形象的小紙片準備捏,但見到老師的目光隻好把紙片塞回兜裡。傳統的面塑授課形式是師傅帶徒弟,手把手地教,比較枯燥、單一,對于生性活潑的小孩子來說有些沉重。也是以,上完這堂面塑課,老師勸退了很多學生。唯獨張書嘉是一個特例,因為她熱愛面塑達到了“癡迷”的地步。她回憶起自己當時的狀态,“我可以一直捏面團,無論捏什麼。”

當自己轉換身份成為老師後,張書嘉換了個角度進行非遺教育。她向孩子們講解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什麼是非遺人的匠心,這也是張書嘉覺得非遺教育最需要重視的地方,而制作面塑的工具、材料都是載體。“我在與孩子們讨論或者一起制作面塑的時候,會鼓勵他們不要有任何局限性。除了面塑的技法、态度是不能變的,其他都是可以變的,比如什麼都可以是你的手中工具,一支筆、一把尺,甚至是衣服袖子的紋路。”張書嘉告訴記者。

讓時代印迹刻入面塑DNA中

這也是張書嘉傳承非遺的一個态度:讓這個時代的印迹刻入面塑的DNA裡,并一起傳承下去。在面塑的發展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材料的研發與革新。最開始,面塑就是用面捏,後來因為儲存時間、表達藝術性的需求,“面人趙”趙闊明研發出新配方,面粉裡加入蜂蜜、鹽等;再到現在,軟陶、超輕黏土、紙黏土、石膏黏土等多種材料都可以用來制作面塑。

張書嘉目前主要面向學齡前兒童、國小和中學生推廣、普及面塑。她最初的學生有些已遠赴國外讀書,令她開心的是,學生們仍對面塑保有興趣,并在異國他鄉推廣,将中國的非遺帶出國門。

挖掘面塑更多可能性

2007年剛創業的張書嘉被人問到了一個問題:你不認為面塑應該被時代淘汰嗎?這讓她陷入了思考,開始尋找面塑存在的意義。在接下來的創業過程中,張書嘉做了很多嘗試,成功為面塑挖掘了更多可能性。

2018年,有一位朋友找到她,想一起合作制作一個關于關愛眼睛的公益廣告,利用面人做成定格動畫的形式。張書嘉覺得有意思就答應下來,實驗性地做完後發現面塑做定格動畫是可行的。2020年,機緣巧合下,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想重新制作劇場觀劇禮儀的視訊。為了讓視訊吸引觀衆并達到科普的效果,話劇藝術中心編劇覺得面人形式很适用,就找到了張書嘉。她帶着自己的學生們一起完成了制作。這部《劇場觀劇禮儀》現在還在話劇藝術中心播放;再之後,2021年建黨100周年之際,張書嘉用這樣的方式完成了首個系列紅色非遺定格動畫。

讓時代印迹刻入面塑DNA中
讓時代印迹刻入面塑DNA中

在面向年輕人時,張書嘉将面塑作品變成文創産品和盲盒,很好地抓住年輕人最感興趣的點。在給年輕人上課時,張書嘉将捏面人變成捏耳環、捏戒指、捏冰箱貼,做完手工産品還能戴在身上當首飾,“讓非遺有用”的理念吸引了年輕人。今年,張書嘉帶領團隊精益求精制作的龍年盲盒,也讓年輕人甘願掏腰包。為迎接甲辰龍年,張書嘉團隊的4位老師花費1個月的時間,用100多道工序完成了30個3種不同長相、帶有不同寓意的面塑龍寶寶。

面塑的全手工制作意味着每位老師進行每道工序時要把控材料的狀态——半幹還是幹透,才能進行下一道工序。比如說最難把控的部分——龍的胡須,剛搓好的線既不能都讓其幹掉,也不能是軟的,趁着這個狀态讓線彎曲,再等一會才能貼在龍身上,需要等多久,隻能憑自己的經驗。

面塑的背後有一個邏輯,就是不論非遺制作是老手還是新手,捏同一個形象的時候花費的工序都是一樣的,沒有捷徑可走的。這也是不少年輕人願意學習捏面人的原因,在制作的全過程中都需要心無旁骛地捏,提供的情緒價值和療愈功能也是吸引年輕人的一大原因。

張書嘉為面塑找到了市場。文創和盲盒可以面向喜歡面塑的人群,這是張書嘉的“陽光寶貝”計劃,無論是自閉症患者還是普通人都可以參加書嘉工作室文創産品的制作。

今年,張書嘉還别出心裁地設想釋放全職太太在面塑上的潛力。要使面塑走進校園、社群,并進一步推廣,需要大量的師資力量。張書嘉招收學生的年齡跨度從4歲到94歲,其中全職太太這個群體值得關注。她們善于和孩子溝通,和孩子一起動手,有一舉兩得的功效。張書嘉希望用體系化的面塑教育課程讓100位全職太太成為合格的面塑老師,将面塑課帶入近百所學校,讓這項非遺技藝生根開花。這也意味着也許面塑會成為一項職業技能,成為這些全職太太或者更多人以後求職履曆上的亮點。

今年,發生了一件讓張書嘉很開心的事:“我們工作室有一位年輕的新成員加入,他從12歲就跟着我學捏面人;嘗試了其他職業後,選擇回到我的工作室,決定将面塑視為其賴以生存的依靠。”這讓張書嘉對面塑傳承、推廣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