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
華為的冬季旗艦新品釋出會如約而至,我們也沒有迎來本該到來的真旗艦Mate 50系列。一款不太主流的折疊屏手機P50 Pocket,并沒有掀起太多的波瀾。

8988起,越來越買不起
當釋出會就要在一些正常産品的更新換代中結束時,一台車開上了舞台。華為消費者業務總裁餘承東,那個以嘴巴大著稱的男人,開始了一番重新整理汽車業界認知的表演。
别開生面的釋出會
新能源,比拼起了BBA
同釋出會其他産品不一樣,開上台的汽車并不屬于華為品牌。這台車來自于陌生品牌AITO的問界M5,釋出會現場公布了預售價25-32萬元。
而這場釋出會在汽車圈刷屏,在于餘大嘴創新性的比較方式:問界M5是一台新能源車,準确的說是一台增程式純電動車。但是在釋出會現場,用來作比較的這是一衆使用“落後能源”的汽油車。
字可能看不清,對手是:
保時捷Macan、奔馳GLC、奧迪Q5L、寶馬X3
如今壓縮比這個事情還有争議,而用增程器去比傳統發動機的熱效率本身就有點耍流氓了。更何況,還采用了一系列傳統汽車人看起來匪夷所思的比拼手法:
發明了油箱的等效電池容量,吊打電動車
用電機扭矩降維打擊發動機,不過本身也很強勁
餘承東本人,也在釋出會上對問界M5做了一番豪言壯語版的總結:
“對于問界M5的設計,我對團隊提出的要求是,按照百萬豪車的标準,百萬豪車的外觀、内飾、性能、體驗和品質要求來打造我們這款車,我們這個車的底盤是非常高端的,百萬豪車的底盤。”
——華為消費者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餘承東
當華為的餘承東在台上介紹這款“百萬豪車”級的産品時,AITO真正主人賽力斯的代表,隻在台下靜靜聆聽。
AITO是誰
AITO是一個新品牌,背後的廠商則名為“金康賽力斯”,這是一家2019年5月底成立的新公司,主營業務就是新能源汽車的研發、生産和銷售。公司很新,但這絕不是一個剛剛進入汽車業務的“新人”。
從東風小康到華為智選
賽力斯幕後的實際持有者,叫做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而這家公司進軍汽車産業最早的品牌,大家應該都認識——東風小康。在微面、微卡等市場一度和五菱、長安等拼殺的有來有回。
東風小康最為出名的就是這些長着寶馬臉的微面
而AITO之前的賽力斯品牌開啟的時間也很早,2016年年中就斥資25億元,開啟純電動車項目,并在美國矽谷成立了名為SF MOTORS的公司,SF5也正是在矽谷的研發團隊打造出來的。從技術角度來說,賽力斯是一款立足國際市場很有野心的産品,産品的實力并不弱。
2018年在美國釋出的SF5概念車
可惜的是,賽力斯之前在市場上可以說毫無存在感。2020年賽力斯SF5在國内上市,之後半年總計銷售了791輛。2021年的前三個月,這款車累計售出150輛,月均銷量50台。真正的進入到我們的視野,要等到賽力斯的展車擺進華為的展廳,搖身一變成為華為智選SF5。
深度綁定華為?
華為給賽力斯帶來了不少甜頭:在變身華為智選SF5之後,預訂量直接到了6000台。從昔日月銷兩位數,到如今月銷已經直逼3000台,夠之前的賽力斯買好幾年。今年的12月初,賽力斯突然釋出了一個全新的高端品牌:AITO,簡單的釋出會甚至沒引起什麼注意,直到AITO開上了華為的釋出會。
江湖早有傳聞:如今的賽力斯,已經實質性淪為了華為的代工廠。傳言中,華為已經有大批量的工程師入駐了賽力斯,甚至從華為智選SF5開始,華為方面就對整車的設計十分關注。而AITO問界M5則是完完全全在華為的控制之下進行設計與開發。
宣傳物料都看齊華為産品
問界M5是一台怎樣的車
回到一個更落地、更簡單的問題:AITO問界M5是一台什麼樣的車?
深深地華為烙印
華為平台、華為座艙、華為……都是華為的
音響都是華為的
問界M5的一大賣點,就是搭載了鴻蒙OS智能座艙,概括一下就是有着現如今較好的智能體驗。不過,雖然都是鴻蒙OS智能座艙,具體到不同車型,部分功能也有所差異。
增程式的續航為賣點
除了鴻蒙OS智能座艙,華為為問界M5帶來的另一核心技術,就是華為的DriveONE純電驅增程平台。其1.5T四缸增程器3.0一升油可發3.2度電,滿油滿電情況下車輛可實作CLTC工況續航1102公裡。釋出會上,餘承東就沒少DISS電動車排隊在高速服務區充電的亂像。
這套電驅系統的動力也很充沛,前異步交流電機+後永磁同步電機組成的智能四驅組合峰值功率可達489馬力,車輛百公裡加速4.4秒,在同級别的新能源車中也算強勁。
産品并不完美
縱然有着華為兩大科技大支援,但問界M5也不完美:外觀設計很難說有亮點,前臉和賽力斯SF5極度相似,側後又同保時捷有所雷同。座艙雖然用上了鴻蒙生态,但是也難說亮眼。更重要的是,在鴻蒙生态中,問界M5也是一台傳感器低配,沒有雷射雷達的入門産品。作為增程式電動車并無政策優勢。
如果你需要一台智能的汽車,選擇問界M5應該會有很好的體驗。如果你需要一台更放心的車,那麼問界M5多多少少還有風險。總而言之,是一款新鮮的産品,值不值得買,就看消費者願不願意為了嘗鮮買單了。
華為造車的扭捏
在這場奇妙的釋出會之後,是餘承東的又一次強調:“我們隻做部件,不造車,我們會幫助車企造好車。不僅要造好車,還要賣好車。”對的,即便AITO有着深刻的華為烙印,華為依然不肯認下這個孩子。
華為嘴上說“我不造啊”
這并非是華為第一次強調自己“不造車”,近幾年來,小米、蘋果都紛紛加入到造車熱潮中,而華為對于不造車的态度反而更為堅決,三年來8次公開的表态:不會造車的,不會造車的,不會造車的,不會造車的,不會造車的,不會造車的,不會造車的,不會造車的。
在2020年11月,華為的掌門人任正非就曾措辭嚴厲的在内部檔案中傳達了堅持“不造車”戰略不動搖的決心,更是直言誰再敢在公司内部妄言造車,就調離工作崗位。今年的五月,華為官方更是再一次的強調了:以後,凡是議論上說華為造車、或者參股汽車制造行業,均為謠言,勿輕信。
華為的行動很老實
可是細究之下,問界M5采用了全套的華為産品,每一項核心技術都是華為開發的。華為和賽力斯如今的模式,其實同蔚來、小鵬等利用老牌汽車企業資質代工生産别無二緻。不一樣的地方,隻不過是賽力斯還象征性地保留着自己的品牌。
賽力斯官網也處處是華為智選
在銷售端,更是如此。問界M5将在42個城市180家華為門店展示,而從2022年1月20日陸續在118個城市500家華為門店開啟試駕,全盤在華為的銷售管道,由華為進行銷售。
和其他華為産品一起挂在華為商城首頁
其實作在,你最可能見到賽力斯SF5的地方也是華為的旗艦店。甚至,你可能隻見過在各個商業綜合體中,擺在華為手機、電腦旁的賽力斯。除了華為的地盤,你可能從未見過,也不知道賽力斯的4S店在哪裡。
華為以後會造車嗎?
9月,華為的輪值總裁徐直軍接受采訪時候直言:“有幾個造車的掙了多少錢了,不造車的掙錢反而更多。未來汽車品牌能生存多少,還有幾個能存在,還是未知。越是人人都造車的時候,越要冷靜。”
徐直軍曾表态:隻要我和任正非還在,華為絕不造車!
華為的理想是做博世
其實華為一直在認真解釋為什麼自己不造車,在華為的高層看來,新能源汽車的核心競争并非整車制造,而是相關裝置、電池和智能化。在傳統汽車行業其實也是如此,BBA和豐田成功的背後是采埃孚、博世、愛信這樣的零部件巨頭,汽車品牌的起起落落背後是它們的穩如泰山。
華為确實在智能駕駛上下了大力氣,但是機械方面、車身設計、内飾人機這些地方,還缺乏積累。如今的華為,如果貿然直接進入整車制造,搞不好還會把辛苦積累的品牌砸了。
同時,華為在近些年來最重要的戰略之一,就是要在汽車領域推廣鴻蒙生态。這一大戰略和作為零部件的供應商,單憑華為一己之力是難以成功的。都需要向更多品牌開放,需要更多品牌作為的參與者。
車機位列鴻蒙生态的第二層
如此,華為不能親自進入到汽車制造領域,和潛在的合作者搶飯碗。更何況華為染指汽車行業,已經引起了汽車業内的警惕,今年上汽董事長的一番靈魂論,就清晰地表明了對于華為入局的态度。華為小心翼翼地進行試探,傳統車企尚有敵意。
“這就好比有一家公司為我們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如此一來,它就成了靈魂,而上汽就成了軀體。對于這樣的結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
除了野心,華為不親身涉足到汽車制造業,或許也有些無奈。在消費電子業務被美國制裁打擊之後,在汽車領域打出華為旗号,或許也會有類似的潛在風險。在華為尚不能完全脫離美國制裁影響的今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但華為也不乏造車的理由:
此時被逼,出來站台
華為的最高層不斷強調“不造車”,但華為的其他人可不一定這麼想。華為也有不少理由不造車,但是現在的華為需要一個汽車企業讓自家的各種解決方案落地。而一線車企不會把“靈魂”交給華為,如此,華為隻能找到三四線品牌。
極狐S 華為Hi版 近日開啟傳遞
而如此的品牌,自身的影響力又實在太差。華為本想在幕後做大佬,但現實卻被逼的沒辦法,隻能借着華為的影響替賽力斯站台。不能貿然地進入這個行業,那就隻能通過AITO這種模糊的形式。
未來投入,引人遐想
除了利用賽力斯暗度陳倉,華為也一直在汽車兩個字上進行海量投入。今年,華為在汽車相關項目一年的研發投入已經達到了10億美元一級,遠遠超出年初投入5億美金的保證。對比之下,親自下場造車的小米,首期投資也不過是100億人民币。
如果說資金的投入,可能是投入到背後核心零部件、生态上,華為海量招聘整車工程師這一動作,就很難用僅僅是為了協助AITO項目來解釋了:華為的智能汽車部門已經在全球擁有超5000 名研發人員,建立了10多個研發中心。
未來華為會不會直接下場,猶未可知。
寫在最後
華為是一個善于挖掘需求、創造需求的企業,無論是雙攝、多攝還是折疊屏等等,華為往往不是某一技術的先行者,但總是第一個給出真正成熟且實用解決方案的企業。希望在汽車領域,華為也能給出不一樣的解決方案吧。
你覺得華為汽車維持現有方式好,還是直接使用華為品牌好呢?歡迎到評論區和我們讨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