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戬是宋朝的太監,怎麼就封神了呢?

宋朝的大太監楊戬與二郎神并非人物原型的追溯,此楊戬非彼楊戬也!

宋朝楊戬

“少給事掖庭,主掌後苑,善測伺人主意。自崇甯後,日有寵,知入内内侍省。”——《宋史》

根據宋史的記載,楊戬因家貧而早早淨身入宮做了太監,入宮後主要在後宮打雜,後升職協同管理後花園,後花園乃皇家賞花休閑之地,楊戬也是在這裡把握住機會,每當皇帝于後花園賞花散步時,他總會通過皇帝的言行舉止揣測出皇帝的喜怒哀樂,因而伺候的甚是周到,故而自崇甯以後,倍受皇帝受寵,升任知入内内侍省。後來朝廷的幾個大工程如立明堂,鑄九鼎,修大晟府、龍德宮,他都擔任提舉官。

政和四年(1114年),楊戬由于出色的個人能力,被宋徽宗提拔為彰化軍節度使,初涉軍政的楊戬立馬向宋徽宗提出設“護衛軍”以保護皇帝日常出行,表面是為了皇帝安全着想,實際上是權利的野心膨脹,欲以首舉之功提領護衛軍,以鞏固自己的的權力和地位。後來楊戬曆任鎮安、清海、鎮東節度使,在地方混得風生水起,官職也由檢校少保升至太傅,進而欲幹涉國本,謀劃拉太子下水。

楊戬是宋朝的太監,怎麼就封神了呢?

楊戬的野心建立在他不擇手段的為皇帝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楊戬的爪牙杜公才曾為其獻計,制定了收刮民脂民膏的田契法令,變相的從老百姓手中增收租賦。令百姓将廢堤、棄堰、荒山、退灘及大河淤塞的地方租為田地耕作,這顯然是毫無耕作價值的土地,但不管這些土地能不能種出糧食,有沒有水土流失造成田地的損壞,老百姓都得按照實際丈量的土地面積繳納田賦。這一政策從汝州試點成功後,開始逐漸推行至京東、京西、淮西、淮北等地,時号稱“西城所”。

對于以捕魚為生的漁民,楊戬制定了按船定租稅的辦法,不管漁民有沒有出河打魚,有沒有收獲交易,都得按照記錄在冊的船舶數量繳納租稅,這樣一來,一個縣城除了常賦之外又增收租錢十多萬缗,這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财政增收(當然很多落入了層層官員之手),楊戬再一次為皇帝帶來了驚喜。

“蔡京、蔡攸、童貫之徒,縱恣于上;高俅、楊戬、朱勔之黨,朋邪于下。”——《大宋宣和遺事》

宣和三年(1121年),楊戬去世後被追贈為太師、吳國公,一個太監能有國公的追贈,在曆史上并不多見,可見楊戬是頗受皇帝喜愛的,宋欽宗即位之後對于這個禍國殃民的大宦官進行了懲罰,下诏追奪對楊戬所贈的官爵,楊戬的黨羽李彥等也一并被削官治罪。

楊戬是宋朝的太監,怎麼就封神了呢?

曆史上對于楊戬的評價多為負面,但将其與高俅、蔡京、童貫放在一起評論,說明他的能力還是比較出衆的,畢竟這幾位“惡人”确實是當時北宋朝廷的柱石肱骨。民間小說《水浒傳》将楊戬與童貫列為把持北宋王朝的文武二禍,也是由于其對于人民苛刻的手段而造成,但此處的楊戬與二郎神真的沒什麼關系。

二郎神

二郎神本來就不一定與楊戬這個名字劃等号,把楊戬定性為二郎神的是《封神演義》,但在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二郎神在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稱呼,在古代帝王中也常見為二郎神上封号的例子,如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所封靈惠侯、宋哲宗元佑二年七月(1087)所封靈惠應感公、宋徽宗崇甯二年(1103)所加封昭惠靈顯王,這時候得二郎神還不叫楊戬。故而這個二郎神與宋徽宗時期的宦官楊戬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關系。

楊戬是宋朝的太監,怎麼就封神了呢?

“徽宗崇甯二年加封昭惠靈顯王”——《宋會要.郎君神祠》

之是以認為楊戬與宋徽宗時期的宦官有關系,是因為《西遊記》中二郎神的“敕封昭惠靈顯王”的稱号是引自宋徽宗冊封的“昭惠靈顯王”。而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記載,一緻認為最早追溯的灌口二郎廟,所供奉的二郎神是宋真宗時期敕封的“清源妙道真君”,他的名字叫趙昱,即趙二郎。這個趙昱是随朝時期青城山的道士,因斬蛟龍為民除害而得供奉,入列仙班,唐太宗在灌口立廟祭奠,為嘉陵江洪水泛濫祈福避禍。

楊戬是宋朝的太監,怎麼就封神了呢?

“蜀中灌口二郎廟,當時是李冰因開離堆有功立廟。今來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朱子語錄》

關于二郎神的追溯也有很多說法,最為廣泛的傳言還真不是楊戬,而是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李二郎。在李冰父子在蜀修建都江堰時,李冰次子“二郎”鑿離堆、開二江,立下大功,故而在民間被當作為神靈奉祀。根據《宋會要》的記載,宋仁宗封永康軍廣濟王廟郎君神為“惠靈侯”,并言“神即李冰次子”,這個說法到清朝仍受雍正皇帝認可,繼續加封二郎,并連同二郎他爹李冰也加以賜封“敷澤興濟通佑王”。

楊戬是宋朝的太監,怎麼就封神了呢?

“當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一男子”。——《西遊記》

而《西遊記》第六回寫到“顯聖二郎真君,見居灌洲灌江口”,這個灌口地方沒有争議,就是灌口二郎廟,這裡也提到了玉皇大帝妹妹與凡間楊君得一男子,故而有了楊二郎的說法,但此處也沒有楊戬之名。北宋時期也有楊二郎的說法,主要源于《太平廣記》,但也沒有直呼楊戬。隻是《封神演義》以二郎神為原型的人物命名為楊戬。

楊戬是宋朝的太監,怎麼就封神了呢?

“蜀中古廟多藍面神像,頭上額中有縱目”——《邛崃縣志》

關于楊二郎的說法,更多看法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氐族英雄人物楊難當,即氐王楊盛的二兒子,成為傳說中的二郎神。由于曆史上的楊難當以甘肅武都的仇池為根據地,還據有宕昌之地,也就是今天鄰近灌口的松潘,他曾派兵深入川境,因為四川原本就是羌氐族舊地,故而容易歸附,灌口立廟也被看作是當地氐族百姓祭奠楊二郎所為。且有史可查的是氐族先民最早生活在中國西北部,并有“剠額為天”的習俗,也就是說用刀在額上刻下痕迹并塗上墨,長成固定的黑色傷疤,類似于後世流傳的開天眼,二郎神的天目有可能是這樣的由來。

楊戬是宋朝的太監,怎麼就封神了呢?

又因為蜀人常常以“血食”祭祀神靈,二郎神的祭祀品為羊,流傳久了就以二郎神姓楊,而戬字是“以戈得福”之意,羊戬就是殺羊血食求福的意思。故而二郎神名字的由來也可能是因為這種祭祀習俗。

綜上,古代神話傳說中,“二郎神”的原型還有白族傳說中的“二楞神”、羌族傳說中的“羅和二王”、彜族傳說中“支格阿龍”等,這些民間傳說各執一詞,沒有争論的意義,而楊戬之說就是《封神演義》家喻戶曉之後的“定論”,這裡的楊戬也與宋徽宗時期的大太監毫無關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