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過七旬工作熱情卻不亞于年輕人,商州一老人想為曲藝事業奮鬥終生

“商州民間精彩優秀的藝術非常非常多,我們反複在挖掘,但是始終挖掘不盡。這些年來,我們跑遍了商州的各個角落,一共挖掘了400多首曲子。在我有生之年,一定還要把這個事情搞下去!”商州曲藝家協會主席王志儒在接受華商報記者采訪時說道。

從小跟随堂叔一起學習花鼓

利用工作之餘練就一身本領

12月24日,記者見到王志儒的時候,他正趴在床上整理由他親手書寫的他和他的團隊這些年來搜集整理的資料。見到記者來訪,王志儒非常地熱情,雖然他今年已經年過七旬了,但是從整個人的精神氣來看,卻顯得非常年輕。

年過七旬工作熱情卻不亞于年輕人,商州一老人想為曲藝事業奮鬥終生

王志儒家住在商洛市蓮湖公園附近,他每天除了在家研究那些資料,就是組織一些人去大山深處去“探尋寶物”,在他看來,商州民間傳統曲藝是他取之不盡的寶藏。

在王志儒八九歲的時候,就就開始跟着堂叔學皮影戲、唱小段、吹竹笛、拉二胡和低音闆胡。從12歲起,他就利用寒暑假期間跟着戲班子一起外出演出,當時隻是為了掙點兒供下學期使用,15歲的王志儒,通過拜師成了正式(合文)戲子。

因為對曲藝的熱愛,王志儒在工作之餘經常拿着二胡等樂器研究曲子。現在的他練就了一身本領,比如花舌、皮影等,他告訴記者,在他認識的人裡面,幾乎沒有會耍花舌的。

年過七旬工作熱情卻不亞于年輕人,商州一老人想為曲藝事業奮鬥終生

退休後成立曲藝家協會

經常前往大山深處“探寶”

2005年退休後,王志儒便創辦了商州曲藝家協會,在商州區文聯的支援下,他開始進入秦嶺深處去探索民間曲藝文化。王志儒說:“商洛位于南北交彙處,深受秦風楚韻文化的影響,是以民間精彩優秀的曲藝非常非常多挖掘不盡。在我們探索中發現,這些民間文化基本上都位于大山深處,山越深蘊藏的越深,山越淺就少一點,平川幾乎沒有。”

據王志儒介紹,地勢越偏僻,資訊就越閉塞,人們的精神就越匮乏,繁重的體力勞動給人們提供了熱情放歌的需要。又因曆史上的三次大移民,使得大山深處的曲藝文化非常豐富,可以說曲子、情歌、道情、花鼓、山歌、童謠、民謠等樣樣俱全,這些曲子委婉動聽,清脆纏綿,讓人聽後感到回味無窮。

年過七旬工作熱情卻不亞于年輕人,商州一老人想為曲藝事業奮鬥終生

“月亮爺光光,把牛吆到梁上……”說着說着,王志儒就開始唱了起來,這些曲子對于從小在商州長大的記者來說有所耳聞,隻是從來沒有正式靜下心來好好聽過。王志儒說:“商州民間這些曲子非常的接地氣,它講述的是我們生活中的一些點滴,有些調子聽起來很簡單,但是非常的細膩又耐人尋味。”

十幾年來,王志儒和他的團隊幾乎跑遍了商州的各個角落,一共挖掘了400多首曲子。據王志儒介紹,像廣東坪、西牛槽,硯池河等地,他們去了不下十次,每次都有新的收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為對傳統曲藝的熱愛,王志儒稱,雖說出去采集曲子是累點兒,但是他可以從中擷取快樂,他感到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原商洛市青少年文化站站長郭志康說:“我和我陪同王志儒同志16年,走遍了商州的東南西北山區,每到一處他都會認真負責,回家後,對搜集到的成果,自己拉二胡、拉揚琴并親自演唱使之完善,王志儒同志是非常熱愛商洛花鼓和商州曲子之人。”

年過七旬工作熱情卻不亞于年輕人,商州一老人想為曲藝事業奮鬥終生

很多老藝人離世使他感到擔憂

下定決心要加大力度去挖掘

“會唱這些曲子的以老年人為主,年輕人幾乎沒有幾個,它們的傳唱方式多為口傳心記,文字記錄很少,”王志儒說,“我們邊采集那些老藝人邊離我們而去,可見這些優秀的東西,要抓緊時間,下功夫去好好挖掘一下,幾乎可以說是迫在眉睫。”

在采訪的過程中,記者發現,王志儒拿話筒的手一直在抖,但是他在采集曲藝的過程中熱情高漲,幾乎可以忘記自己的真實年齡。商洛市商州區文聯辦公室主任孫建奇說:“商州曲藝家協會主席王志儒今年76歲高齡了,但他的工作熱情和工作激情,絕不亞于商州文藝界的中青年,這幾年來,他帶着他的團隊走遍了山陽、商州等地,搶救性搜集整理商州曲藝節目,為商州的文藝事業,特别是曲藝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年過七旬工作熱情卻不亞于年輕人,商州一老人想為曲藝事業奮鬥終生

“在采集中,我發現這些民間藝人的腦子裡蘊藏着很多很多寶貴的東西,亟待人們去挖掘。但是随着時間段推移,很多民間曲藝随着老藝人們的離世而永遠地消失了。我熱愛曲藝事業,不希望這些優秀的文化就這樣消失,是以我想在有生之年,繼續做好曲藝搜集整理,将這份工作繼續堅持下去。”王志儒說。

華商報記者 陳永輝 編輯 劉鵬

年過七旬工作熱情卻不亞于年輕人,商州一老人想為曲藝事業奮鬥終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