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戰士感歎,“二鬼子比美國鬼子還難纏”

美國大兵打仗怕死是出了名的。面對北韓戰争每天的流血和死亡,艾森豪威爾在1952年競選總統時聲稱,“如果那裡一定要打仗,那就讓亞洲人打亞洲人好了,我們則支援自由這一邊”。在上甘嶺戰役,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實際上就是艾森豪威爾理論堅定實踐者。上甘嶺戰役打了43天,先是美7師和韓二師輪番進攻;因美國傷亡太大,第12天,美7師撤出,陣地由韓二師接防,後來韓九師調入。是以,上甘嶺戰役實際上是中國人與南韓人展開慘烈的拉鋸戰。

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戰士感歎,“二鬼子比美國鬼子還難纏”

1952年10月14日這天,美軍“攤牌行動”開始。這一天上甘嶺的血光之災,堪稱世界戰争史上最為瘋狂、最為殘暴的日子之一,也創造了曆史上最為血腥的“範弗裡特炮擊量”:105毫米火箭炮每門每天配發55發炮彈,155毫米火炮每門每天40發。而美國陸軍部規定,前者隻有50發,後者隻有30發。面對如此猛烈的炮火,不時有志願軍戰士被震得牙齒磕破舌頭和嘴唇;等松開時,滿嘴和滿手都是血。在北山1号主坑道裡,一名奶聲奶氣的17歲四川籍小戰士被活活震死。同樣,在地動山丘的美軍炮兵陣地,有一名士兵坐在椅子上同樣被活活震死。幸存者回憶當時的情景,都不約而同用地獄形容當時的情景,其恐怖由此可見一斑。也就是在這一天,在上甘嶺戰役反擊597.9高地2号陣地的戰鬥中,排長孫占元率全排擔任突擊作戰任務時,雙腿被炸斷。幾個美軍向他撲來。他拉響僅有一顆手榴彈,拖着雙腿滾向敵群。第十五軍《抗美援朝戰争史》這樣描述:“上甘嶺戰役中,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于盡,舍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等,成為普遍現象。”

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戰士感歎,“二鬼子比美國鬼子還難纏”

第一天發動主攻的是美國第八集團軍7師三十一團。該軍普遍兵力不足,所屬各部隊都混編了一部分韓軍官兵。第三十一團3537名官兵中,就編有238名南韓官兵。12天内,美軍傷亡2000多人。實在經不起志願軍的連續反擊,10月24日即第12天,範弗裡特訓示美第九軍軍長詹姆斯取消美第7師的598高地的防禦任務,由韓第二師接替。1952年11月1日,韓第九師來到上甘嶺參戰。該師10天前在白馬山擋住了志願軍第十八軍的進攻,氣勢洶洶。而當時韓九師參謀長,就是樸槿惠的父親樸正熙。

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戰士感歎,“二鬼子比美國鬼子還難纏”

北韓戰争初期,韓軍與志願軍一觸即潰隻顧逃命,美軍罵他們是“這幫亞洲佬隻會跑,一聽到槍響比兔子溜得還快”。第五次戰役結束後兩軍對峙,美軍對韓軍全部輪訓了一遍。到了甘嶺那會兒,志願軍戰士發現,二鬼子比美國鬼子還難纏。連日不息的炮火像暴風驟雨一樣,無休止在地上甘嶺這片土地上肆虐。美國很奇怪,志願軍怎麼還可能生存下來?首先發現這個秘密的不是美國,而是韓二師。10月17日,韓二師的中校參謀帶人前來偵察,這才發現志願軍利用坑道對付炮火襲擊。韓軍以東方人特有的思維和創造,對坑道的破壞比美軍更毒辣。他們用迫擊炮吊射坑道口,用毒氣彈、硫磺彈熏,用巨石塊堵洞口,用鐵絲網纏繞成團堵塞通氣口,從坑道頂部鑿炮眼裝炸藥爆破。美軍忙了5天一籌莫展,而韓軍僅一天就将2号坑道炸塌近30米,壓死壓傷8人。志願軍傷亡37人才将洞口重新掏開。志願軍第三兵團代司令員王近山曾總結稱,“在戰術上美軍死闆,僞軍較靈活、鬼、狡猾;能搶修工事、善于在反斜面死角處屯兵,向我進行連續反撲”。志願軍第十五軍許多戰士有同感,說,僞九師在白馬山同三十八軍硬拼學會防守,僞二師在上甘嶺跟十五軍死磕學會了進攻。

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戰士感歎,“二鬼子比美國鬼子還難纏”

南韓《北韓戰争》一書百味雜陳地寫道,“将美七師的防線交給韓二師”,“當時軍團的這一措施立即激起了輿論,給人一種隻顧減少美軍傷亡的印象”。當然,美軍怕傷亡換上南韓與志願軍死拼,理由卻冠冕堂皇,“别忘了,這是為你們自己的國家在打仗!”當時的南韓,美軍就是太上皇,即使李承晚不聽話,美國人也随時可以武力解除他的總統職務。

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戰士感歎,“二鬼子比美國鬼子還難纏”

正是因為在上甘嶺戰役中表現出相當的戰鬥力,在越南戰争中,美國要求南韓出兵。從1965年起,南韓先後派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出兵越南,協同侵越美軍作戰。截至1973年3月撤兵結束,共有31萬名南韓軍人參加了越戰,其中就包括韓九師。他們與美軍一樣,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當北韓戰争再次來臨時,不難想象,南韓人仍然是充當沖在最前面的炮灰。一個連戰場指揮權都沒有的國家,指望美國人讓自己的子弟沖到前面,做夢都不要想。一旦戰争爆發,在地面戰鬥中,北韓人打北韓人,或“亞洲人打亞洲人”的自相殘殺的曆史,一定還會重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