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有如今的生活,離不開上一代的奮鬥和熱血。張國福,一個全身挂滿勳章的抗戰老兵,他身上有着一段令人感慨的故事。我國近代的戰争,他幾乎都有參與,每次大戰,他都獲得了很多獎章,死後卻拒絕葬入八寶山,隻想回歸家鄉。

他初生的那一年,剛好趕上九一八,在他的童年裡,沒有鮮花和快樂,有的是無休止的戰争和侵略。于是,他格外向往和平,1945年之時,他參加了解放軍,希望能為祖國的和平出一份力。在解放戰争期間,十多歲的他多次立下大功。
1947年,他所在的部隊奉命圍攻吉林,在一場戰役中,他不顧自身安危直接沖到敵軍陣營,手裡拿着槍,吓傻了國軍的指揮官。如果說當時的他隻是因為年齡小,出生牛犢不怕虎,那麼經曆了這次事件後的一年,他又重制了當年的英勇。
1948年,遼沈戰役,他再一次孤身一人沖進敵人指揮部,隻不過這一次抱着的不再是槍,而是炮筒。一群身經百戰的國軍指揮官就這樣被炮轟了,這一切的發生就像是抗日神劇一樣。解放戰争勝利之後,他被授予了“特等功臣”,但這一切還不是結束。
為了對這樣的軍人進行表彰,毛主席還親自請他吃過飯。1950年,他加入了抗美援朝的隊伍,再一次展現了中國軍人的雄風,一人堅守陣地7天。或許他沒有彭德懷、朱德一樣的功績,但作為一名普通的抗戰士兵,他值得所有人的敬禮。在抗美援朝的過程中,他不幸負傷,一直在老家休養。
但作為一個滿是榮譽的軍人,他經常會遭到各種采訪和詢問,但張國福隻想做一個普通人,也不想麻煩國家,不想給組織帶來困擾。于是,他離開了家鄉,選擇在另一個地方隐姓埋名地生活,就算是妻子女兒也不曾知道他的榮譽往事。
但畢竟他曾多年征戰,年紀越來越大的他身體也漸漸差了,經常需要上醫院。1988年之時,他再次住院,女兒在此時發現了父親的曾經的榮譽,但她尊重父親的選擇,繼續讓父親過平凡生活。然而,對于一個普通家庭來說,要多年承擔老人的住院費也很難,1997年,張國福家花光了積蓄。
無奈之下,女兒找到了國家,這位抗戰老兵才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獲得了幫助。1998年,張國福病逝,組織準備将他象征着貢獻和榮譽的八寶山。但張國福在臨終前留有遺言,他想回到自己的家鄉,在那裡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