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慕鄉關一直認為張黎的另一部作品《走向共和》才是中國大陸電視劇的神作,當然,《大明王朝1566》也是非常好的一部電視劇。

中國曆史中“明史”是一段特殊的存在,不僅僅因為它距離現代社會比較近,還因為他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中原文化為核心的社會制度集大成的一朝,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和研究價值。
電視劇從雪中開始,漫天飛舞的大雪營造出天地蕭殺萬物入冬的不祥之兆,而此時的深宮之中,以嚴嵩嚴世藩為首的腐敗分子和以徐階高拱張居正為代表的改革派正鬥得不亦樂乎。
而醉心修道的嘉靖皇帝端坐一方,坐看群臣内鬥。
如果不知道電視劇名字中有嘉靖與海瑞(電視劇原名叫做《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你會以為這隻是一部反映宮廷權力鬥争的正劇,按照曆史記載,徐階等人最終鬥倒了嚴嵩,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為後續的隆慶改革奠定基礎。
如果電視劇這麼拍就很普通了,張黎的野心不止于此。
江南織造案看似是嚴嵩與徐階兩派的沖突焦點,實則是引出一起争議:大臣或者是國家,究竟應該維護百姓的利益還是皇帝的利益!
嘉靖皇帝是個聰明人,甚至有可能是明朝僅次于太祖成祖最聰明的皇帝,正因為他聰明,是以他更自私。引用著名學者錢理群的說法,他就是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在他的計劃裡,個人長生是放在第一位的,為此他可以堂而皇之的犧牲百姓的利益,不上朝,不見兒子,不辨忠奸,大興土木。那些束縛皇帝的成法,譬如祖宗的江山社稷,子嗣的萬年延長,他毫不在乎。
嘉靖當然不是昏君,他的聰明之處在于,他十分精巧的控制住自私的程度,既滿足了個人私欲,又能有效的把控局勢。電視劇中說他是明朝最大的會計,十分精确。
嘉靖最為精準地展現了封建社會君王的普遍心态,也是其中最為出色的利己主義者,而明朝的黨争更有代表性,嚴嵩和徐階,不能簡單地用忠奸來差別,嚴嵩父子時時事事把皇帝放在第一位,通過揣摩聖意無條件滿足嘉靖需求來達成自己的政治野心;徐階等人則以讀書人自居,堅信百姓利益為重,在皇帝與百姓利益沖突的時候主張百姓為先。
雙方的分歧在于皇帝百姓利益的優先級。
就在此時,海瑞出場了!
海瑞的意義無疑被電視劇大大拔高了,張黎一改其書呆子的刻闆形象,把他變作一個做事認真、謀略出衆卻意志堅定、品質高潔的好官員。
他的使命隻有一個:為天下蒼生謀福利。
海瑞的出現真正确立電視劇的平衡,一頭是以個人利益為重的皇帝,一頭是以天下百姓為先的海瑞,如果把政治看作是一個跷跷闆,海瑞和嘉靖分居兩頭,群臣、太監、商人等在中間不停的流轉。
以海瑞的身份地位,他與嘉靖的博弈不對等,也絕無勝算,是以電視劇巧妙地把這一系列沖突隐藏在“江南制造案”中,通過這個案子的進展不斷改變雙方的力量對比。
打垮海瑞很容易,但海瑞垮了,江南的案子就永遠無法解決;江南的案子解決不了,胡宗憲就沒有軍饷;胡宗憲沒有軍饷就無法打赢倭寇;無法打赢倭寇就無法出口蠶絲;而無法出口蠶絲,嘉靖就沒有錢繼續修仙問道。
一連串的因果關系給了海瑞與皇帝博弈的空間,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制造新問題,最終把沖突聚焦到皇帝與百姓的利益對立上來。
而皇帝利益與百姓利益的對立是王朝更替的根源所在。
電視劇到這裡,早已超越了大明朝的界限,所展現出來的問題也不再是一時一事,而是千百年來王朝興衰的周期律。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也隻有海瑞,把這句話當成真的。因為隻有他,把做官看成是為百姓謀福利,實實在在的踐行聖人之言。
他最大的特點不是剛直,嚴苛,而是真實。而夾在那個年代中的各色人物,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忘記了讀書的初心,比如說一心報國卻陷入師徒恩義的胡宗憲,笃信理學卻又沉迷權術的趙貞吉,進退兩難的太監呂方,老謀深算的嚴嵩,霸道無腦的嚴世藩,綿裡藏針的徐階,一驚一乍的高拱,儒雅睿智的張居正……
他們用獨特的個性演繹了兩千年封建社會百官群臣的衆生相,共同構成了這幕大劇。
不能不說,張黎和編劇劉和平的野心太大,他們想創造的不是一部年代劇,而是一首貫穿整個民族曆史的史詩。
而演員精确的表演也為電視劇加分不少,陳寶國依舊用他熟悉的傲慢來掩飾嘉靖的精明,倪大紅遲緩的動作下隐藏着一顆悸動的心,黃志忠亢奮的語調把海瑞的為民請命刻畫的入木三分。最為出彩的是小閣老高育良書記,把一個霸道又魯莽的嚴世藩塑造得十分精彩。
但我個人依舊認為這部電視劇不完美,她最大的優點恰恰是最大的缺點所在,那就是用代理人的方式來展現社會分裂,猶如沖關打怪的遊戲一般,通過前期無數的鋪墊,最終“王見王”,而嘉靖也在海瑞的感召下反思自己,最終通過對兒子的期許來實作救贖。
這種升華對于傳播正能量是很有必要的,卻陷入了一種佛教式的頓悟禅機,把人性的複雜一股腦忽略了,仿佛幾十集的情節安排,無數的人頭落地就是為了喚醒一個瘾君子,并最終賦予他拯救地球的宏大使命。
比起《走向共和》中大談制度革命,這種押寶式的救贖太不真實。
當然,我們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從來都是把希望寄托在明君聖主身上,習慣了!
我是曆史達人日慕鄉關,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