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解放海南島,是國共兩方在大陸上的最後一戰;此戰之後,國共兩軍幾乎再無大的戰役。海南島之戰,是我軍第一次進行的大規模渡海登陸作戰,解放軍僅僅依靠木船就成功突破國民黨陸海空立體防禦,堪稱中外戰史上的奇迹。那麼1950年解放海南島,國共雙方的最高指揮官是誰呢?

首先我軍的最高指揮官是鄧華上将,他出身于湖南的書香世家,17歲入黨,18歲上井岡山,算是我軍的老革命啦。中央蘇區的五次反圍剿、萬裡長征和紅軍西征都有鄧華的身影,數十年槍林彈雨,南征北戰,鄧華始終沖鋒在革命戰争第一線,是我軍不可多得的一名戰将。
抗戰爆發後,鄧華擔任115師685團政治處主任,率部參加了平型關戰役。1938年初,鄧華升任八路軍第4縱隊政委,率部開辟了平西抗日根據地和冀東抗日遊擊根據地,建立了10萬人的抗日武裝。
抗戰勝利後,鄧華跟随林彪出關,擔任東北任保安副司令,參與建立東北野戰軍。東野成立後,鄧華擔任第7縱隊司令員,曾率部17天内連克5城,攻滅國民黨3個精銳師,戰功赫赫。
遼沈戰役後,鄧華率部入關,一路南下,一直打到廣東。新中國成立後,鄧華擔任廣東軍區第一副司令兼13兵團司令,受命統帥13兵團,約10萬将士,收複海南島。海南島之戰對于當時的解放軍來說是個很大的考驗,因為我軍既沒有渡海的戰艦,也沒有制空的飛機。瓊州海峽雖窄,但對于當時的我軍來說,仍然是天塹。
鄧華吸取我軍金門島渡海作戰失利的教訓,采取積極偷渡、分批小渡與最後登陸相結合的作戰方針。在正式渡海作戰之前,鄧華就悄悄安排兩批約8000多人的精銳分隊偷渡到海南島,并在島上遊擊隊的接引下,成功潛伏下來。
鄧華根據偷襲情況,摸清了敵人的守備弱點,最終在1950年4月16日晚間,組織6個團,乘300多條雙桅篷木船,從雷州半島南端準時強渡。我軍将士冒着敵人艦船炮彈,舍命渡海,用生命和鮮血突破了國民黨在海南島的立體防禦,僅用半個月時間就成功解放海南島。
而國民黨防守海南島的最高指揮官是薛嶽,保定軍校畢業,是國民黨抗日名将。薛嶽是粵軍出身,曾擔任孫中山先生的警衛營營長,在戰場上有薛老虎之稱,作戰兇悍無比。抗日時期,薛嶽指揮了四次長沙會戰,自創天爐戰法,殲滅日軍十萬之衆,轟動國内外。
薛嶽被公認為抗戰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将領,有抗日戰神之稱。但薛嶽并非蔣介石的嫡系,而且有反蔣的黑曆史,是以一直不受蔣介石的重用。國民黨敗退大陸時,薛嶽被任命為海南島防衛司令,帶領從廣東敗退下來的殘兵敗将守衛海南島。
薛嶽到達海南後,首先将大陸敗退過來的國民黨軍進行整編輪訓,恢複軍心士氣。然後向蔣介石申請調來國民黨海軍第三艦隊和空軍四個大隊協防瓊州海峽。經過幾個月的苦心經營,薛嶽在海南島建構了堅固的環島立體防禦體系。
但是大勢之下,薛嶽的努力注定是白費的,國民黨軍早成了驚弓之鳥,都不敢和解放軍作戰。解放軍一登陸海南島,國民黨守軍就潰散了,再加上島上本來就有數萬的遊擊隊在活動,薛嶽隻能含恨逃離海南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