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城市變遷,一代代建築終将“老去”。目前上海有2000多萬平方米的曆史保護建築,如何保護它們,是一個關乎城市更新的重要課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築學專家鄭時齡曾說,好的建築保護,并不是一味把它們修繕成紀念館,讓它們僅餘空間外形供人瞻仰,而是還原當時的曆史環境,重塑建築與人的互動功能。
這似乎很難完全實作。在今天舉行的“上海第七屆邬達克建築遺産文化月閉幕式暨NFT-建築遺産‘永生’探讨論壇”上,專家們給出了一個全新解決方案:第一步,在虛拟空間“重建”這些建築;第二步,賦予它們第二次生命。
讓虛拟世界從“動”起來到“活”起來
當人們跨入網際網路時代,虛拟世界就一同産生。如今,在網絡平台上,已經能找到許多知名建築的身影。比如,在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有團隊用三維模組化的方式還原了《清明上河圖》;不久前,“國家建築師Cthuwork”則更進一步,在遊戲《我的世界》中複原了《清明上河圖》,供玩家免費遊覽。
中國館的《清明上河圖》
但是,比起操控遊戲中的人物走到清明上河圖的橋上看風景,人們更傾向于走入這場北宋绮夢,身臨其境地走進建築内部去體驗和感受。正如上海交通大學進階金融學院教授、中國計算機學會區塊鍊專委會執行委員胡捷所說:“當人們看到一具木乃伊時,就會渴望親臨埃及那一段曆史之中。”
想要打造一個可以生活、社交并與現實世界平行的虛拟空間,“元宇宙”提供了這種可能。而且,在“元宇宙”中讓曆史建築承載起它過去的功能,也并非不可能之事。
在胡捷看來,城市由空間、人群和規則這三個要素互動而成,建築是連結三要素的載體。過去的虛拟空間之是以還未能完全“複制”現實世界,主要是因為虛拟世界還無法直接進行經濟活動,而繁榮的經濟活動正是文明發展的重要催化劑。
“區塊鍊解決了虛拟世界的經濟問題,讓互不相識的人也能獨立支援有序的經濟活動。”胡捷由此判斷,“元宇宙”将會得到迅猛發展,跨越現實空間吸引全世界的人,展開相關的文化創造和經濟交易,形成虛拟空間的文明群落。而它所形成的網絡活躍程度,将會是以往網際網路世界的成千上萬倍。
在“元宇宙”中再建一個“大上海”
買地、建房、裝修、出租,“元宇宙”裡的建築熱潮,也與現實世界一般模樣。前不久,在虛拟世界平台Decentraland裡,有一塊數字土地被賣出243萬美元,折合人民币1500萬。有人當起了“元宇宙施工隊”,根據顧客需求打造虛拟場景。
國家一級注冊建築師、上海樹圖區塊鍊研究院院長助理廖方表示,城市建築遺産也可通過這種方式幻化永生。這些年,上海在城市更新中為曆史建築賦予了新的生命與内涵,加上高速發展的數字技術,在“元宇宙”中建構一個虛實相生的“數字上海”成為可能。
廖方之是以看好建築業在“元宇宙”中的發展,基于兩個原因:一是版權保護,二是突破想象力。“春秋時期的工匠‘物勒工名’,‘元宇宙’中的内容創作者的權益也将獲得充分的保護與尊重。”他舉例說,運用區塊鍊技術,一座優秀曆史建築的測繪者可以将測繪資料上鍊,并通過NFT等技術将其轉化為數字資産在“元宇宙”中進行流轉。在此過程中,無垠的虛拟空間将催生全新的空間體驗形式,進而推動建築學的發展。
論壇上,邬達克建築遺産文化月的首款NFT産品——49張文化月場景記憶圖,永久上傳至區塊鍊,連續舉辦了七年的邬達克線下建築科普活動也以這種形式得到“永生”。
作者:沈湫莎
責任編輯:任荃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